大清候补皇帝溥儁,为何最终没有取代光绪帝,还落得个悲惨下场?

醉波看过去 2025-04-07 20:02:32

大清候补皇帝溥儁(同俊),差点在1900年真的当了皇帝。

这一年6月,端郡王载漪引义和团入北京,在北京对洋人展开大屠杀,他却趁机搞事情,对反对势力展开清洗。

6月25日,载漪带着60多个团民闯入皇宫,他大骂光绪帝是“二毛子”,然后闯入光绪帝临时居住的宁寿宫。

当时,光绪帝吓傻了,四处躲藏,载漪却四处寻他,大有弑君之意。

载漪终归没有找到光绪帝,他便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杀掉了许景澄、袁昶、徐用仪、联元和立山等五位反对招抚义和团的大臣,史称“庚子被祸五大臣”。

试想,如果载漪找到了光绪帝,光绪帝极有可能是个死,那么他的儿子溥儁,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当上大清皇帝了。

很显然,溥儁没有当皇帝的命,他的结局注定悲惨,这是历史铁律。

01

光绪帝人生绝大多数时候都挺悲惨的,这当然与慈禧太后强烈的权力欲有关了。

1889年,光绪帝大婚之后,按照宗族家法,此前一直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必须撤帘归政,把权力交给光绪帝。

慈禧太后当然不甘心了,于是开始作妖,疯狂暗示大臣们挽留她,大臣们也心领神会,很快就提出所谓“训政”说法。

与垂帘听政不一样的是,训政更加委婉且合法,毕竟光绪帝经验不足,慈禧太后这个当娘的多操点心,也是理所当然的。

只不过,在实际操作当中,慈禧太后可不只是训政那么简单,而是继续大权独揽,跟垂帘听政没什么区别。

必须永照现在规制,一切事件,先请懿旨,再于皇帝前奏闻。

不管怎么说,后宫干政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朝中大臣就分为了两派,一派是支持光绪帝亲政的“帝党”,一派是支持慈禧太后继续主政的“后党”。

这两派为了争权而相互撕扯,甚至拿大清国运开玩笑,比如甲午战争。

光绪帝认为,为了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权力,必须用一场大胜仗为自己树立威望,于是跟帝党一起主张开战。

毕竟,当时大清海军号称亚洲第一,光绪帝认为,怎么都能吊打小日本吧!

慈禧太后当然反对了,光绪帝上窜下跳,那点抢班夺权的小心思,她很快就看出来了,于是她从最开始支持开战,转而支持李鸿章主和。

战争的结果是,清朝全面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反被小日本胖揍了一顿,还丢掉了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权益。

就这么着,光绪帝的夺权计划宣告破产,慈禧太后则成为胜利者,继续掌握军政大权。

不过,光绪帝很快就发起了与慈禧太后的第二次较量,那就是戊戌变法。

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光绪帝决定效仿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变法图强,并借助变法进行夺权活动。

慈禧太后和那一帮守旧大臣当然反对了,于是密谋废掉光绪帝,时机就在天津阅兵之时。

光绪帝得到消息后,如坐针毡,在帝党的蛊惑下,他打算联合袁世凯来个“围园杀后”,以此来夺取大权,却被袁世凯将消息出卖给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怒不可遏,当即发动戊戌政变,杀掉了戊戌六君子,还冲进光绪帝的房间,质问说,“我抚养汝二十余年,乃听小人之言谋我乎?”

光绪帝吓得不轻,战战兢兢地对慈禧太后说,“我并无此意!”

慈禧太后怒气未消,又冲着光绪帝大喊,“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

盛怒之下的慈禧太后,坚决不打算原谅光绪帝,于是一方面将光绪帝软禁在中南海瀛台,另一方面则开始策划废帝事宜。

02

慈禧太后想要废掉光绪帝,总得找个借口吧,戊戌变法肯定不是借口,因为光绪帝的初衷是变法救国,谁会同意废掉一个救国的皇帝呢?

所以,只能找其他理由,而且必须充分合理。

很快,慈禧太后就找到了办法,她向全国发出一道诏令,说光绪帝身体很不好,请各地名医到京城为光绪帝看病。

随后,慈禧太后就公布了光绪帝的所谓脉案,大肆渲染光绪帝病重,且没有儿子之事。

拿光绪帝的健康说事,好处实在太多了,一则慈禧太后可以继续主政;二则可以合理合法地立下储君了;三则为日后铲除光绪帝做好铺垫。

尽管这个理由看起来很充分,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傻子,至少洋人不是。

洋人是支持光绪帝的,这是利益驱动和思想观念所导致的,他们反对慈禧太后干政。

当时,英国人就很怀疑光绪帝生病是假,于是向清廷施压,清廷被迫允许洋人医生入宫给光绪帝看病,结果却是:光绪帝并无大病,只是有些血虚。

尽管洋人反对,但慈禧太后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召开了一次宗师会议,商讨储君人选,最终选择了载漪的儿子溥儁。

按照慈禧太后设想,最早在1900年正月,她将举行禅位大典,光绪帝退位,由溥儁继位,年号她都想好了,就叫“保庆”。

为何选择溥儁?

首先,他在血缘关系和辈分上比较符合;其次,他只有十五岁,如果当了皇帝,慈禧太后可以继续听政;再次,他的父亲载漪,是慈禧太后坚定拥护者。

这么明显的政治前景,朝中许多大臣都趋之若鹜,一个以载漪为中心的新势力很快就形成。

这股势力的核心成员是协办大学士刚毅,其在朝中地位仅次于荣禄,另外还有庄亲王载勋、载漪的兄弟载濂和载澜、大学士徐桐、礼部尚书启秀、户部尚书崇绮等人。

这些人聚在一起,既是为了废掉光绪帝,也是为了排斥汉人,比如刚毅就在自己书房写下了这样一个座右铭:汉人亡,满人强。汉人疲,满人肥。

这些人是朝中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他们一直在推动废帝,并故意制造事端,对光绪帝进行打压和抹黑。

当然了,反对废帝的人也不少,比如军机大臣荣禄、世铎、总理衙门大臣奕劻、帝师孙家鼐及督抚刘坤一、李鸿章、张之洞、陶模等人,既有满人也有汉人,实力也很强大。

有人可能要问,荣禄不是慈禧太后的第一心腹吗,怎么他也反对废帝?

其实,荣禄虽然支持慈禧太后,但骨子里是反对废帝的,毕竟光绪帝对他没有威胁,如果另立他人为帝,势必要引入新的势力集团,影响他的既得利益,载漪身边那一帮人,就让他感受到了巨大威胁。

但荣禄比较狡猾,没有明着对抗慈禧太后,而是在寻求一个既能维持自身权势,大家又都能接受的办法。

有一次,慈禧太后问荣禄,“你觉得废立之事可行吗?”

荣禄说,“太后要废立,谁敢阻拦,只是不得不考虑洋人的态度。”

慈禧太后开始打退堂鼓了,荣禄趁机说,“既然皇帝没有儿子,您不如把溥儁立为大阿哥,等有机会再行废立,这样名正言顺,洋人还怎么反对?”

慈禧太后认为很有道理,决定先这么办,荣禄用巧妙的办法保住了光绪帝,这是他政治智慧的很好提现。

1899年12月24日,慈禧太后发布诏令,立溥儁为同治帝嗣子,赏头品顶戴,号为大阿哥(即实际上的皇储),接入宫中读书,至于废立时间,以后再说。

慈禧太后的态度明显有所缓和,主要是出于对洋人的畏惧。

03

现在该说溥儁了,这个慈禧太后精挑细选的候补皇帝,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只能说,如果溥儁当了皇帝,那大清朝真就没救了。

溥儁入宫之后,由崇绮和徐桐当他的师傅。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崇绮和徐桐都有些后悔了,他们很快就发现,这个大家极力拥护的15岁少年,不过就是个纨绔子弟,最喜游戏,最不喜读书,行事荒诞,胡作非为,还好色成性,竟然跟宫女乱搞,简直离了个大谱!

光绪帝虽然软弱,但好歹还是个热血青年,一心为国,要是溥儁当了皇帝,大清还有未来吗?

想到这里,崇绮和徐桐也有些惭愧,为了荣华富贵,把这么个人推上皇位,搞不好就是罪人了。

载漪也很着急,但他急的不是儿子的学业,而是儿子什么时候登上皇位,他很清楚,国内反对势力不足为惧,洋人才是心腹大患。

于是,载漪加紧活动,在慈禧太后面前说洋人的坏话,说什么“洋人势焰不可长,穴驱洋人而复旧制”,激发慈禧太后对洋人的仇恨。

恰在当时,义和团运动此起彼伏,慈禧太后原本主张镇压,载漪却说,不如“抚拳灭洋”,只有把洋人势力逐出北京,这样才能行废立之事。

慈禧太后颇为心动,让载漪负责操作,载漪便与山东的义和团搭上了关系,义和团本就有“扶清灭洋”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

之后,载漪继续对慈禧太后进行“洗脑”,说义和团的法术很灵,可以有效抵御枪炮,他统领的虎神营就在练习义和拳,他本人也在王府请了师傅教他拳法,很有成效。

在载漪的感染下,李莲英甚至将义和团引入宫中表演法术,慈禧太后“大开眼界”,甚至亲自参与了拜受灵符等活动。

最终,在载漪的蛊惑下,慈禧太后对义和团信心满满,她还选了两个义和拳师傅给溥儁上课。

1900年6月,慈禧太后下定决心,授意载漪引义和团入京,义和团入京后,对洋人的教堂、使馆发起进攻,大量洋人和二毛子被杀,京城笼罩在恐怖的气氛当中,洋人们自爱绝望之下,只能自发组织起来抵御义和团。

借助“抚拳灭洋”之事,载漪控制了清朝军政、外交等核心部门的权力,开始变得日益骄纵起来。

为了让慈禧太后与洋人彻底翻脸,他竟然伪造了一份列强要求慈禧太后还政于光绪帝的照会,慈禧太后看罢,气得直跺脚,自尊心也受到了极大伤害。

于是,慈禧太后在愤怒中向列强宣战了,发誓要给洋人一个教训,但她很快就后悔了。

慈禧太后宣战后没几天,已经掌权的“大阿哥党”就开始逼宫了,他们要求马上废掉光绪帝,改立溥儁为帝,态度十分坚决,几无转圜余地。

慈禧太后认为,现在还不是时候,载澜等人竟然公然跟她争吵,还差点把御案都给掀翻了。

当时,京城遍布数十万义和团团民,载澜等“大阿哥党”成员几乎都穿着团服,这让慈禧太后感觉很不对劲,同时感受到了巨大威胁。

再看载澜对自己的态度,慈禧太后最终意识到,自己可能被当枪使了,成了载澜等人借助义和团拥立溥儁的工具,并且自己很有可能会被排除在权力之外。

更让慈禧太后后悔的是,洋人对她宣战之事很生气,于是组建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结果号称“刀枪不入”的义和团,竟然一败涂地,损失惨重,迅速铁跌落神坛。

眼瞅着八国联军一步步逼近北京,慈禧太后的幻想彻底破灭,终归是打不过洋人,还谈什么废立之事,于是带着光绪帝、溥儁等人仓皇西逃。

04

大家注意,慈禧太后西逃的时候,并未丢下溥儁,也没有废掉溥儁的大阿哥称号,这说明她对废掉光绪帝并未彻底死心。

在庚子之乱之乱中,“大阿哥党”损失惨重,徐桐没来得及逃走,选择悬梁自尽,崇绮虽然逃走了,但听说儿子一家被活埋,于是也自杀而死。

不过,载漪很幸运地逃出来了,而且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军机大臣,尽管她对“大阿哥党”很失望,但对载漪还是很看重的,知道载漪不会不忠于她。

于是,在载漪的策划下,废帝的戏码继续上演,但这显然是徒劳无益的,因为慈禧太后不可能在议和之前,继续得罪洋人。

而在西逃的过程中,溥儁的荒唐让更多人认为他就是个笑话,连慈禧太后都看不下去了。

一次,某位宫女犯错,准备接受鞭笞,她便趴在一处鹅卵石上,太监们扒下裤子,却发现她穿着溥儁的内裤!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载漪脸色暗沉,慈禧太后则沉默不语,心想这次算是选错人了。

还有好几次,溥儁带着太监私自外出野游,并向沿途附上勒索钱财,把皇室脸面都丢光了。

潜移默化当中,大家都在对立溥儁为帝感到颇为忧心,溥儁的支持率也在不断下降。

没过多久,溥儁就彻底失去了当皇帝的机会。

大部队刚抵达西安,负责和谈的大臣就把洋人的态度传过来了,洋人要求慈禧太后严惩以载漪为首的“祸首”。

慈禧太后得知自己不在名单上,暗自高兴,当即将载漪革职查办,流放新疆,永久圈禁,其他“大阿哥党”成员也都接受了惩罚,甚至有不少人被处死或赐自尽。

载漪出发去新疆前,还担心溥儁也在惩罚名单上,当他得知名单上并无溥儁,就很高兴,幻想着不久后溥儁当了皇帝,自己就能回来。

1901年11月,慈禧太后在回京途中,终于还是想通了,她不想再继续得罪洋人了,于是下令剥夺溥儁的大阿哥称号,也流放到新疆关押。

据说,慈禧太后之所以放弃废立,是因为在此次西逃的一路上,她与光绪帝相依为命,两人关系稍微有所缓和,于是决定不废掉光绪帝,而是回京之后加强控制。

等慈禧太后抵达京城了,光绪帝虽然没有继续被软禁,但彻底沦为小透明,半点话语权都没有。

早如此,慈禧太后还动什么废立的念头,结果惹来这么多麻烦,多少百姓跟着遭殃。

05

溥儁到新疆与载漪相见后,父子二人下相拥而泣,他们不甘被囚禁,于是逃到了关系不错的蒙古阿拉善罗王(多罗特色楞)处。

罗王当然知道载漪和溥儁的处境了,但二人毕竟是皇族,罗王不敢得罪,于是大摆宴席,热情招待,还收留了二人。

在罗王处生活了一段时间,溥儁见罗王的一个女儿貌美如花,顿时色心大起,于是让父亲载漪去向罗王提亲。

罗王见溥儁相貌平平,又没什么爵位和官职,感到很不满意,奈何载漪苦苦哀求,他不好驳了载漪的面子,只得勉强答应。

就这样,溥儁成为了罗王的女婿,便依附于罗王生活,但他不甘草原的苍凉寂寞,便想回到北京去生活。

当时,溥儁还做着当皇帝得美梦,他得知光绪帝处境艰难,洋人也早就散去了,认为自己还是有机会的,这才打算回去试试运气。

载漪担心溥儁此去有危险,但溥儁坚持回京,他便给了溥儁一大笔钱,让他带着妻子一起回去。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溥儁回到北京后,竟然受到了隆重接待,慈禧太后竟然也没有责怪他为何私自回京。

实际上,慈禧太后当初不过是做个样子,要是真圈禁,溥儁父子恐怕也逃不出来。

后来,溥儁还占到一个大便宜,因惇亲王无后,他便被慈禧太后过继过去,虽然没有得到王爵,却得到了包括王府在内大一大笔财产。

很快,溥儁就开始上下活动,试图重新当上大阿哥,但他很快就发现,慈禧太后极力巴结洋人,不可能再行废立之事了,他便很识时务地选择放弃。

伺候,溥儁就像当公子哥,整天吃喝嫖赌、花天酒地,很快就把家产败光了。

民国灭亡之后,仗着曾经当过大阿哥,溥儁当上了总统府参议,每月领取500大洋工资,这在当时可是很大一笔钱。

不过,袁世凯下台之后,溥儁被取消了职务,而随着1924年北京政变,他更是失去了大量土地等财富,此后只能坐吃山空。

即便如此,溥儁依然挥霍无度,很快就败光家产,他只好觍着脸向小舅子,也就是罗王的儿子塔王求救。

在塔王的帮助下,溥儁来到阿拉善生活,后来塔王也去世了,其侧福晋一向不喜欢他,便将他赶到侧房居住,自此他失去了生活来源。

溥儁人生最后几年穷困潦倒,心情郁闷,这个与皇位擦肩而过的男人,最终在1942年病死,死后连个像样的葬礼都没有。

从立为大阿哥到被废,溥儁当了两年多时间候补皇帝,这是他人生的巅峰,也是他悲剧的开始。

所谓的候补皇帝,事后看来就是个笑话,这个笑话的产生,不仅在于慈禧太后的“胆大妄为”,还在于溥儁的荒诞不羁,一场闹剧而已,却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