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一本名叫《风云无边——于桑纪念文集》得以问世,作者于晋不是别人,正是于桑的儿子。
在此书的介绍中,于晋对书名做了简单的介绍,也从侧面精悍地概括了于桑的一生。
“我们觉得用‘风云无边’这四个字能够生动形象地概括父亲的一生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特点。父亲的一生跌宕起伏,几次命悬一线,个人无法掌控;而他所处的年代,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年代。”
图|于桑
在于晋看来,父亲此生最大的幸运,除了身为革命大队伍一员,便是能够来到诸位重要领导人身边工作,也因此成为新中国历史的见证者。
事实上,当年于桑的官职不应该止步于公安部副部长,可他却能在平步青云之际甘于平凡,走近他风云无边的人生,何尝不是见证历史的一种全新方式?一同了解一下。
一、心细如发的安保专家昔日宏伟的建国大业,需要的不仅是敢于上阵杀敌的勇猛将士,多方面力量的协调与配合同样极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众位领袖的安危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从这一点看,安保人员看似身处二线,实则也在时时受到严峻考验。
于桑最初并不是专业的安保人员,不过,他与革命队伍的缘分由来已久,也是经历过长征洗礼的老革命。
1917年出生在四川渠县,晦暗的生活让他看不到希望,16岁那年,他跟随红军开始了浩浩荡荡的革命征程。
18岁那年,为了掩护中央红军撤退,于桑在作战过程中负伤,视网膜不慎受损,从那之后,他只能通过高度近视镜来维持视力,就这样,当年很多人都是通过那副厚厚的眼镜对于桑这个人印象深刻。
长征途中,所有人都遭受到来自风霜雪雨的考验,于桑也是如此,并不算强壮的他身染风寒,渐渐跟不上大部队,即便如此,他坚持着跟上队伍不掉队,可脚步却不得已变得越来越慢。
为了不影响大部队进程,于桑一度有些自暴自弃,没成想,战友们将随身携带的为数不多的口粮拿出来帮他补充体力,几口热食下肚,于桑也感觉慢慢好了起来。
图|年轻于桑
就这样,险些在长征途中丢掉性命的他,在战友们的不离不弃下走完全程,他也因此对革命事业心存敬畏与感恩,对于组织派给他的每一项工作都尽心尽力。
1936年,于桑来到陕甘宁保卫处任干事,此后,他与安保工作结下不解之缘,不久之后,他奉命保护周总理以及我党重要领导人与国民党一方商谈建立统一战线事宜。
就在途中,一行人遭遇不明武装分子的袭击,虽说有惊无险,于桑还是在事后认真调查了歹徒身份,心细如发的他发现,表面上是单纯的土匪袭击,实则对方是在国民党的授意下开始的。
在此之后,于桑派骑兵连迅速端掉土匪老巢,国民党地方民团长被抓捕回延安进行公审,这便是当年臭名昭著的“劳山案件”
1940年,国民党大肆派出军统、中统特务潜伏于延安,如此严苛的肃清工作又落在了于桑身上,他带领安保人员配合前方地下潜伏人员,得到了确切的国民党特务名单,源于此,潜藏在我党心脏位置的巨大隐患被一一排除。
有了这一次的清查经验,建国之后,就在大面积排查国民党潜伏特务过程中,知微见著的于桑也发挥着自身重要作用。
熟悉于桑容貌的人都知道,虽说他一直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可那坚定的目光注定了他将会在安保领域有所建树,建国之后,他依旧在这方面发挥着自己的才能。
二、新中国公安部长成长记建国初期,于桑来到重庆市担任公安局局长,之所以党中央做出如此任命,恰恰在于重庆这一地区的特殊性,身为国民党昔日的巢穴,潜伏特务的数量和密度可想而知,这也恰恰是于桑发挥作用最好的地方。
图|1955年的于桑一家
十分熟悉特务清查工作的他,看似不温不火实则高瞻远瞩,在他的带领下,当地公安系统很快就将庞大的特务组织一网打尽,这一行动对于国民党所谓的“反攻大陆”计划无疑是毁灭性的,最重要的是,重庆地区终于拨云开雾,迎来了长治久安。
有了如此成绩,于桑再后来被任命为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副局长,当年,朱德总司令的日常安保工作就是他负责的。
1964年9月,于桑晋升为公安部副部长,事实上,当年我国的社会治安体系并不完善,无论从刑侦到户籍、交通等等方面都处于千头万绪阶段,对于于桑等公安领军人物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无论从工作量到工作难度都是超乎想象的。
不过,对于于桑这类从战火中走来的老革命,这些挑战都不在话下,虽说他们不是科班出身,可过往的斗争工作让安保人员有着一系列的形式原则与思维逻辑。
要说这些工作经验才是最宝贵的,很多人都感慨当下的中国有着完备的公安工作体系,殊不知,这些卓越条件都是从于桑这一代开始的。
在公安部日常工作体系的日益完善下,工作能力与效率空前提高,在此之后,很多大案、要案屡屡被破获,这样的好成绩不但对当时的社会治安起到理想的效果,还让民众对于新中国的信心变得高涨许多,从这一点来看,公安部的作用丝毫不亚于军队。
图|晚年于桑
至于于桑本人,屡次被委以重任,他的超凡工作能力是被中央领导人们看在眼里的,如此安排,恰恰因为他已经被当做未来的公安部部长来培养。
可惜的是,一切美好愿景都在十年动荡来袭后破灭,可对于于桑而言,他在执着进取的同时也保持着知足常乐的真性情,经历过惊涛骇浪后的华丽转身就能说明一切。
三、历经波折后的急流勇退如今看来,十年动荡对于新中国的危害注定是惊人的,就拿公安部来说,在于桑等人的不断努力下,所有工作都趋于平稳发展,可就在动荡来袭,一切都变了味道。
1967年8月,“砸烂公检法”让公安系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全国社会治安工作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被动和瘫痪。
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无数公安干部被裹挟其中,他们对于家国大义的一片赤诚也遭到了深度质疑和批判,不幸的是,于桑也是其中一员。
1969年初,混乱的局面丝毫没有得到遏制,公安部甚至做出了精简机构的决定,先前1200人的机构组织直接被消减到100人左右,于桑身为副部长同样没能躲过劫难,甚至因此连同家人一同被送往黑龙江接受劳动改造。
1970年,于桑得以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没成想,“李震自杀”事件的出现,也是建国之后发生在公安部的一起重大要案,让本就糟糕透顶的局面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图|于桑墨宝
在于桑看来,公安部被折腾到如此乌烟瘴气,主要源于过往做出的错误决定与安排实在太多了,在处理李震这件事上,他更希望能够一次性解决公安部过往的错误,这其中并没有私欲,可有心之人却将他的意图归结为故意报复,这也让他的处境变得尴尬起来。
直到1974年1月,经过一年多的隔离审查,于桑重获自由,国难当头,他协助周总理苦苦支撑危局,十分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下达的对外国元首、政府首脑访华的警卫任务。
十年动荡结束之际,他又参加了“两案”审理工作,与此同时,很多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也是在他的主导下展开的。
1978年,61岁的于桑再度回归公安部副部长的岗位,如果他想要进一步施展拳脚,日后成为公安部长也是理所应当,可他对此已经完全不在意了。
1985年,于桑退居二线,成为公安部咨询委员会委员,从此过上深居简出的生活。
事实上,当年的他就有着“中国福尔摩斯”的称号,在他任职于公安部期间,我国刑侦技术的发展也是极为迅猛的,至于没能成为公安部部长,身边人一直对于桑感到遗憾,而国家也始终给予他正部级待遇。
结语辉煌背后,注定是一群人的努力和坚持,回看过往,我国军队与公安系统都在建国后不同领域经受着严酷挑战,对于公安系统来说,虽不像军队那般需要在战场上直面敌人,可他们需要处理的突发情况与各种艰难处境同样超乎想象。
要说一次次胜利战绩是军队的荣耀,可对于公安系统而言,社会的安定与平安无事才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这也恰恰会让他们的成绩受到忽略。
对于于桑而言,能够为家国大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已足够,正如他对于家中6位子女的教导那般,孩子们都在基层工作,却都如父亲那般兢兢业业。
有如开篇提到的儿子于晋,父辈的辉煌注定不可磨灭更值得传颂,而将于桑的一生总结为“风雨无边”,恰恰在于他是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强到弱最好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