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写一个关于尽职调查的系列内容,并不是想教你们什么知识,我达不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水平,我只是想写一写,这些年看到的现象、项目以及个人的观点。仅希望能通过我的文章让你们了解一些潜规则,一些骗局,一些套路,以我的角度带你们看看这些年的市场。
其实没有计划写今天这篇内容,因为我这个系列的文章,不涉及什么实操,也没打算教大家做尽调,教大家算估值,因为短短的一篇碎片文章,根本也教不了。
但是一些朋友对上一篇文章《我做尽调这些年(七)-虚假的估值》表达一些疑问,我觉得值得拿出来专门回复一下。
我上一篇内容其实主要就表达了两个观点:
1、基于财务指标,用估值公式算出来的估值并不严谨、也不科学、最重要的系数都是拍脑袋定的。比如pe,到底给多少倍,这个最重要的数据,来源没有什么严谨的逻辑,其实就是市场比较法。
我不是不认可市场比较法,我觉得市场比较法很好,买东西就应该看市场价,我不认同的是把市场比较法包装成所谓严谨的公式、指标啥的,忽悠人。
2、我个人更推崇以重置成本法为基础来探讨估值。
然后朋友们的质疑大概就是两类。
1、不认可我说他们所谓的PE\PB\PS\PEG\ 还有各种金融家命名的估值公式是扯淡,觉得他们可以用公式算出来企业的未来价值。
2、朋友们表达关于重置成本法的局限性,比如无法把过去的条件环境等因素考虑进去。也无法把企业的未来增量考虑进去,投资企业投资的是企业的未来增量。
关于第一个质疑,其实没什么好回复的。
要不你就是没干过新手小白,要不你就是跟我装糊涂。
或者你可以留言分享一下你的估值公式的取数逻辑,咱们具体探讨一下,看看你的关键系数到底是怎么确定的,是不是参考了同行业上市公司的pe。
我一直觉得参考市场价没啥问题,虽然我认为一二级市场没有可比性,也没有可参考性,但是看看市场价这个逻辑,没问题。
我主要是想说这种估值方法跟财务、以及财务指标、以及各种财务分析公式,没有一毛钱关系,因为最重要的系数其实就是阶段性的市场共识。
阶段性的市场共识,其实是没问题的,比如衡量一些传统企业,餐饮、美容、理发,从他的地段、面积、店铺数量、会员数,市场行业内部会给出精准的估值。
但是还是那句话,这种市场共识,跟他们那些基于财务指标的估值公式,没什么关系。说白了这种估值方法,就是市场价。
关于第二个质疑。
首先说一下有朋友说重置成本法无法考虑企业过去的条件环境等因素。
这个确实无法考虑,但是也不应该考虑啊,你们要想清楚当下的交易情景。
我要买你现在的这个企业,我重置成本是以当下的条件环境去重置,去考虑他的成本和价值,本身就不应该考虑以前的事。
我给你们举个例子,你们不是特别愿意拿互联网企业或者什么平台型企业说事么。
就比如一个平台型企业,其中一个重要的表外资产,活跃用户数。我如果重置成本,活跃用户数肯定是一个重要考量数据吧。
假设平台有1万个活跃用户数,我当下核算重置成本,一定是按我当下市场上获取活跃用户的成本,来核算这1万个用户的价值。
当下如果是100元一个,不管你以前获客成本是10元还是1000元,跟我当下都没关系,我都按100元一个重置成本。
所以不需要,也不应该考虑企业以前的环境与条件。以此类推,还有很多表外资产,比如某些资质、许可、某些知识产权包括团队,都是只看当下。
这个东西都是相对的,有可能企业以前的成本低于当下,也有可能高于当下,但是不管高低,都是不需要考虑以前。
第二个有朋友说重置成本法无法看到企业的未来,无法把企业的增量考虑进去,如果考虑未来增量财务报表就有用了。
首先我不知道这位朋友说的未来增量,财务报表是怎么个有用法?按你来说财务报表连现阶段的内在价值都无法体现啊,怎么体现未来增量呢?
上一篇我说过,财报的局限性,很多信息无法在表内体现,但是却很有价值。比如商业模式、用户群体。
还有很多东西在财务报表上是负债,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其实是宝贵的资产。比如员工,在报表上是应付职工薪酬,但其实成熟的团队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
所以我并不清楚,他怎么用财报体现或者核算出未来的增量。不会是三年财务预测吧?
本身在很多前期的企业,财务指标的可参考性非常低,一方面数据质量有问题,一方面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体现不到财务报表上。
所以重置成本法恰恰考虑到了企业这些可贵的表外资产。
然后就是说重置成本法看不到企业的增量、未来。
我觉得更多的是咱们对“未来”、“增量”、“价值”这些定义的理解不同吧。
还有就是咱们的角色不同,角度不同,毕竟屁股决定脑袋。
很多人最爱挂在嘴边变的就是,未来、增量、价值、风口的猪、独角兽。
确实是,莫欺少年穷,几乎每个少年都说他有未来,那也不能每个都给投资款吧?总要考量一些东西吧。
不能说你现在什么都没有,然后你弄了几个小弟对你俯首称臣,过家家,然后你过来跟我说你要当皇上,让我按联合国五常给你估值。
这是你们定义的未来?增量?价值?
你不要认为我举的这个例子夸张,这样夸张的估值,咱们都见的太多了。
这个市场就有很强的盲从习惯,对不对不重要,乱搞的人多了,就等于是对的,大家就会想,都这么整肯定有他的道理。
对,然后就是大家一起把泡沫吹大,吹不下去了你们的独角兽和理财就都爆雷了。
增量这个事,不是不认可,但是要有逻辑、有依据、有说服力啊。
比如还是那个互联网平台型企业,他现在有1万个活跃用户,其中3千个付费用户。他跟我说未来计划做到3万个活跃用户,1万个付费用户,这个未来增量我认可。
但,我不会按3万个活跃用户定价,如果想要按3万个活跃用户定价,就要让我看到,能增长到3万个的先决条件。
比如你们已经有成熟的推广团队,人员团结稳定,竞业手续齐全,或者已经有成熟高效的推广模式,或者你跟我说,100元一个活跃用户,咱们就直接买,都没问题。
因为至少这些人员团队模式,还能去衡量价值。
这些其实都是重置成本的逻辑,我们会认可组建一个成熟可靠推广团队,以及一套有效推广模式的成本价值的。
再比如你说初期团队,拿天使轮的,没有数据,那你总要让我看到人员的价值吧?看到你的学历、技术、知识产权、商业想法对吧。我来重置你这个团队的成本,然后定价,咱们分工,也ok啊。
人员也是可以衡量价值,重置成本的。
你们理解的增量,是虚无缥缈,空口白牙,白日做梦,我理解的增量,是核算企业无法在财务报表上体现但却很有价值的资产。
就是我不理解,你们为什么会觉得别人应该为你们的白日梦,买单,或者说是为你们未来的梦想买单?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啊,你说你能做到10个亿,你说我就信?
所以我眼里的增量就是那些表外资产,我们愿意对那些有价值的东西重置成本,核算价值,买单。
而不是为你拍脑袋承诺的年80%的增长率买单。
然后你们就要说了,你不买有的是人买,十多年了,资本不都一直为白日梦买单么?
对啊,都是骗来骗去啊。
推荐你们阅读一下:《我做尽调这些年(四)-都是假的》
我其实,一直都纳闷,明明一个简单的商品定价问题,怎么搞的这么复杂?估值就是把企业当做一个商品来定价买卖,对吧?那商品的定价是由什么东西影响决定的,这个事我记得初中政治课就学过了吧?
好比你卖萝卜,你跟我说物以稀为贵可以、你说大家都是这个价也行,你说现在种这玩意成本多少多少也行。
你唯独不能跟我说你检测你的萝卜甜度多少、直径多少、颜色多少、所以你根据你们村长发明的萝卜估值公式,你的萝卜卖多少多少钱。
所以别拿那些估值公式忽悠人了,你们那些估值公式,即体现不了企业的表外价值,也体现不了企业的未来价值,真的是自说自话。
骗别人不可怕,凭本事吃饭,自己骗自己才可怕呢。
估值这个话题就聊到这,下一期咱们正常继续聊合伙企业的税收误区。
然后有一些朋友想学习尽职调查的实操,以及基础知识,这个靠碎片化的文章是学习不了的,你们要去系统性的学习相关知识,我们这文章,你就当八卦看,全都是个人拙见。
我推荐你们多去看官方的案例,看证监会的处罚、问询函,看多了,你就会有职业敏感性,你就知道他这种情况有哪些造假动机、会在哪里造假、怎么造假。
同时官方也会发一些基础的尽调指南、包括报告模版、资料清单、访谈问题清单等等,都可以用来新手入门学习。
这些以前其实都分享过,直接扫码领这个官方资料就行了,官方经常会发很有价值的资料,你们要多去关注官方的信息,不要老花钱买一些过时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