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波随笔|天地洛阳,山水龙门

乐艺会 2024-05-31 06:27:13

海波随笔

天地洛阳,山水龙门

陈海波

看过很多石窟,但龙门石窟还是惊艳到我了,即便一早抵达时已是人山人海的拥挤。因为喜欢宋瓷,常常感触于宋代的艺术人文,但论及中华大地的文化发展,总是更偏爱从北魏到大唐的这段。而龙门石窟,正是记述这段历史回声与沉淀最为重要的承载。

当北方草原的马蹄声从大兴安岭北部响起,进而问鼎中原,谁也无法想象,“北方蛮夷”会对汉文化造成怎样的冲击,但让历史亦出乎意料的是,放弃轻车熟路的信马由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弃游牧而转身农耕文化。他将北魏首都自山西大同迁向河南洛阳,并下令一系列如禁说鲜卑语改说汉语、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强制鲜卑族人将籍贯说成洛阳等几乎彻底“汉化”的条例。

余秋雨先生在评论孝文帝的历史贡献时认为,拓跋宏对文化最大的贡献,是真真正正拓宽了汉文化的生命气场,他让一个人类文化史上可能发生的危机变幻为转机,不仅没有因乱世而吞没中国文化,反而为庞大的中国文化实体带来一种脱胎换骨的创新力度和集体人格,于是历史翻开新篇,文化也出现了宏伟的奇迹。

龙门石窟正是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的营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

跟着潮水般的人流,漫步伊河之畔,如今的伊河上跨着建于1960年龙门大桥,现代与古代、天上与凡间的重叠恍惚眼前。晨间的阳光撒上崖壁,众佛望向众生,慕名而来的人们在与佛像的对视中得到治愈与点播。从自然到宗教再到凡间,于热闹中见清净,于繁华中见本真,从外观到内观,在步步前进中回望,这或许也是体会佛语的一种考验。

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可以想象它们曾经是多么万象生辉,毕竟这里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石窟。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是潜溪寺,建于唐代初期。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

宾阳洞是龙门石窟里完成最好的北魏时期石窟,是北魏宣武帝为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体态修长。衣纹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也因迁都洛阳后的汉化政策,洞中主佛的服饰已不似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

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其中第三层的帝后礼佛图,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现在分别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实属叹息。

摩崖三佛龛是武则天时期开凿的佛像,佛龛所造三佛代表过去、现在、将来,也是比较罕见的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结合文献研究,彼时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曾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其政权的稳固。随着武周政权的垮台,摩崖三佛龛也因此而停工。造像虽为毛坯,却不失为一份宝贵的史料佐证。

经过万佛洞再向前,就到了奉先寺——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的所在。作为唐代时期首屈一指的皇家石窟,奉先寺以恢宏气派象征着唐高宗时“天子一号”功德窟的重要地位,其佛教雕刻艺术更是达到了唐代最高峰。奉先寺位置很高,在山下时并不能看到石像,因此当沿着百余级台阶不断向上,大佛便渐渐展现全貌,眼前磅礴的气势不断升级,一种膜拜仪式感油然而生。

奉先寺庙佛龛实在叫人惊叹,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释迦牟尼的报身佛,高足有17.14米。千年岁月的洗礼,佛的双手和坐姿已在岁月的蹉跎中残缺了然,但其面容依旧雍容安详、庄严和润,微带笑意地俯瞰往来众生,似传达着慈祥和悦,于是几乎忘了周围的人潮,就这么静静地看着,有种磁场,让心神安宁。

更妙的是其稍向下俯视的目光,无论何种角度,仿佛都可与礼佛者仰视的目光交汇,不凡的气度与神韵,震古烁今,足以引起人们心灵的敬慕与颤动,难怪有“东方蒙娜丽莎”之称。在其左右,弟子、菩萨、天王、力士与之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也成就了石雕艺术史上的奇观。

走过漫水桥到伊河另一侧,在奉先寺的对面,是东山的礼佛台,也是观看西山全景最好的地方。眼前是龙门石窟的经典,这些珍贵的石刻艺术,仿佛一幅幅绚烂的画卷,在时光的轴上缓缓展开。那其中有北魏的雄浑豪放,有盛唐的开放包容,有中华文化不断地转折与前进的印记,它们都是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值得万代悉心守护。

石刻是最为纯粹的减法艺术,懂舍弃、能放下,才能把想要的留下来,也才能得到真正宝贵的形与神。于是观龙门石窟之外,也得到直射心灵的感悟。佛非实体,乃心之映照,而人生如梦,转瞬即逝。许多我们所追求的名利、地位、财富,终究不过是过眼云烟。可我们却常常为这些虚幻的东西奔波劳碌,丢失了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所以我们该如何雕刻自己?于自我、于人生、于自然又能留下些什么呢?这道题,或许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想想。

陈海波简介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图文由作者提供特别鸣谢瓷海新波公号支持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