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顶级名将”,死后“垃圾化”处理

二楼象女士 2025-03-19 21:43:39

▲左良玉出师图

这篇文章主要想回答,为什么“明朝第一大帅”左良玉给人一种“垃圾”的感觉。

提到“左良玉”三个字,九成的人没有好印象。朱仙镇之战,临阵逃跑的黑历史,让左良玉无缘历史清誉。

就整体的人品和武品而言,放在明朝末年,还算是出类拔萃的存在。

左良玉是一个“妙人”。妙就妙在,他不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忠臣良将,也不是贪慕富贵、卖主求荣的小人。

他的一生像极了一部明朝历史的浓缩。

前期围剿大西军、抗击后金,胜多败少,颇有魏国公徐达、凉国公蓝玉的影子,明末第一“官将”实至名归。中期磨洋工,出工不出力。后期俨然是一副拥兵自重的军阀姿态。

混吃等死归混吃等死,但这货绝不是废物。由一个大头兵做起,一刀一枪拼到历史前台。2000人马起家,1633年至1634年膨胀到20万。1644年到1645年,20万裂变到80万。

史上绝无其二。

表面上拥兵百万的左大帅,算上后来入伙的金声桓,正规军撑死4万人马,嫡系精锐实际不足2万。(张应祥12000人,‌马进忠5000人‌,卢鼎2000人‌)

其余“百万大军”主要来自平叛过程中吸收的流民。能够约束住这一票“百万之众”,不跟朝廷作对,已经是造福社稷,功德一件。

如果80万流民失去管控,放任自生自灭,他们百分之百投靠大顺和大西,跟朝廷对着干。

左良玉最大的诟病是,治军不严,纵兵抢掠。在天下大乱的环境里,这一条可以是过错,也可以忽略不计。甭说抢掠,曹孟德还吃过“两脚肉干”呢。

站在朝廷的角度,左良玉自筹军饷,没有伸手问崇祯要一文钱。遍地饥荒,没吃没喝,不让骄兵悍将外出抢掠民间,他们铁定抢掠朝廷。与亡国相比,彼时彼刻的抢掠,算不上槽点。

抢掠,绝非

左良玉故意纵容,而是管不了。

马士英金陵弄权。1645年3月23日,左良玉祭出“清君侧”,东进讨伐。行至九江城,左良玉硬气了一回,不许士卒抢劫,十万大军没有一个听的。

望着城中烧杀劫掠、火光冲天,左良玉叹息不止,吐血数升,当晚暴毙。可见,此人还是有底线的。

未能及时勤王,坐看崇祯亡国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刨除嫡系和金声桓4万人马勉强能打,剩下数十万全是乌合之众。稳住这伙乌合之众是最要紧之事。崇祯和满朝文武同样心里门清。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三月初四,距离“甲申事变”还有十来天,崇祯才给左良玉发勤王诏书。

根本原因是,左良玉的“百万雄师”不稳定,不靠谱。万不得已,不敢轻易调动。

派乌合之众去的话,万一李自成抛出“闯军来了不纳粮”的诱惑,乌合之众临阵倒戈投了闯军,无异于火上浇油。

派正规军的话,金声桓肯定不会去,这货完全是贪慕荣华富贵的小人。派嫡系张应祥、马进忠、卢鼎去的话,一旦正规军离开武昌,留守武昌的数十万乌合之众发生哗变,同样是一场灾难。

看似风光无限的“拥兵百万”实际上是一个烫手山芋。

用,用不起来。扔,怕他们作乱。

另外,左良玉后期躺平摆烂有人性的因素。

崇祯十七年里,如果看成是一场足球赛的话,左良玉踢满了全场。眼瞅着,卢象升、孙传庭、孙承宗、袁崇焕这伙猛人,被崇祯一个个红牌罚下。有的直接砍了,有的间接逼死。

掐指一算,崇祯的“生死簿”上,官军出身且能排上名号的将领只剩左良玉。这种状况下,是个人都会考虑下一个上生死薄的人会不会是自己。

由辽东撤回中原平叛后,左良玉时刻与崇祯保持距离。左良玉最大的担心不是发不上军饷,而是进入崇祯的视线。没有军饷,体恤圣上,自己想法克服,不给皇上添堵增乱。但皇上也别把我往死路上赶,君臣维持住互相的体面。

这人不是一个“乐色”,虽然不具备“让大明重新牛掰”的格局,但自始至终“心向大明”。要反的话,早反了。

在明末的大染缸里,好人的出路,要么变成愚忠的死人,要么变成逼反的恶人。

左良玉,选择了走中间,成了死后被“垃圾化”处理的根本原因。

1 阅读:365
评论列表
  • 2025-03-22 15:33

    说的有点道理,纯良忠臣算不上,叛逆军阀也不像,拥兵自重混吃躺平更多的是自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