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业有三大评价指标,分别是:
-造船完工量:已完成的造船数量或吨位,该指标反映了造船厂的生产能力和交付能力。
-新接订单量:新签订的造船数量或吨位,该指标反映了造船厂的市场开发能力和未来业务预期。
-手持订单量:已确定但尚未完工的造船数量或吨位,该指标反映了造船厂的订单储备和短中期生产安排。
根据工信部数据,2024年我国造船业三大评价指标所取得的成绩如下:
-造船完工量:481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8%,占全球总量的55.7%。
-新接订单量:1130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8.8%,占全球总量的74.1%。
-手持订单量:20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9.7%,占全球总量的63.1%。
由上数据可见,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均超过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全部位列世界第一,全部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并且还有很高的增长率,这表明中国造船业在国际市场上强大的竞争力。
该数据的另外表达式是:在2024年,我国交付了全球超1/2的船(56%),正在生产全球超3/5的船(63%),手里还压着全球近3/4的船(74%)。

蓬勃发展的中国造船业(图源网络,侵删)
值得说明的是,2024年我国造船业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达到中国造船史最好水平,同时新船交付速度上也达到史上最高水平。在上海长兴岛,外高桥造船、江南造船和沪东中华造船三大船厂,在过去的一年中,平均每5天就交付1艘新船。
目前,全球造船业是中日韩“三国鼎立”格局,中日韩造船业三大指标在全球占比之和均在95%以上。
不过,日本造船业已经日薄西山,2024年造船完工量约1350万吨,新接订单量约960万吨,手持订单量约4000万吨,较2023年分别下降16%、60%、52%。
韩国造船业也已经颓势深渐,2024年造船完工量约2000万吨,新接订单量约2500万吨,手持订单量约6600万吨。2024年韩国新接订单量虽然获得了9%的增长,但在全球占比已经降至16%,为201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因此,与其说全球造船业是中日韩“三国鼎立”,不如说是“一拖二”更为贴切。
1956年,日本商船下水量达到175万载重吨,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此后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是日本造船业的黄金时期。
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造船业,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更是加大扶持力度。2003年,韩国造船业拿下470艘船舶订单,获得全球45.8%的市场份额,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此后的十年间,是韩国造船业的高光时刻,全球十大造船厂韩国就独揽七家。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步入造船赛道,1997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不过当时的市场份额仅占5%,那时是日韩两强争雄时期。2008年,我国造船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两年后的2010年,我国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市场份额41.9%)。此后,中韩在造船业领域激烈交锋,十年间各有胜负。2021年,中国正式取代韩国,坐稳世界造船业头把交椅。
目前,在全球18种主流船型中,我国在多用途船、汽车运输船、集装箱船等14种船型新接订单上都位居世界首位。
其他4种主流船型,分别是大型LNG船、5000-8000TEU集装箱船、苏伊士型原油船和LR2型油轮,我国落后韩国。不过,除了大型LNG船之外,后3种船型逐步退坡至“非主流船型”(有更好的适运船型取代),自然也就不是我国主攻的建造方向,也就没有太大的赶超意义了。
说到大型LNG船,全球只有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挪威、瑞典、日本、韩国、中国9个国家先后建造过该型船舶,目前世界上承接大型LNG船订单的,仅有中韩两国。
之前,我国在建造大型LNG船上落后韩国,现在我们已经迎头赶上。LNG运输船的技术路线有两个,一是No.96型薄膜舱,二是Mark III型薄膜舱。
在No.96型薄膜舱造船领域,沪东中华在2024年包揽了卡塔尔“百船计划”中24艘27.1万立方米以及12艘17.4万立方米大型LNG船订单,按合同金额和载气量来计算,已经排在全球船厂首位,且在技术、性能和数量上都对韩国取得了领先优势。

沪东中华为卡塔尔能源公司建造的27.1万方LNG运输船效果图(图源沪东中华,侵删)
在Mark III型薄膜舱造船领域,韩国船企大多选择该种技术路线,我国江南造船厂于2022年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6艘17.5万立方米大型LNG船建造合同。2024年11月,江南造船厂交付了中国首艘自主研制的Mark III Flex薄膜式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在该领域赶超韩国只是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

2024年11月25日,江南造船为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建造“AL SHELILA”号LNG运输船交付(图源江南造船,侵删)
在主流船型以外,有两种船值得一提。
一是大型邮轮
大型邮轮作为造船业三颗 “皇冠上的明珠”之一(另外两颗分别是航空母舰和上述的大型LNG船),虽然没有列入主流船型,但其商业价值还是比较可观的。
目前,欧洲在大型邮轮建造领域占有主导地位,97%的世界邮轮船队在欧洲建造,代表船厂是意大利的芬坎蒂尼船厂 ( Fincantieri )、德国的迈尔船厂 ( Meyer Werft )。
2023年11月,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命名交付,此举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同时建造三颗 “皇冠上的明珠”的舰船国家。

爱达·魔都号全长323.6米,13.55万吨,有24层楼高,可载5246人(图源网络,侵删)
二是破冰船
随着北极航道的发展,破冰船尤其是核动力破冰船将逐步从“非主流船型”转变为主流船型。我国已经明确提出打造“冰上丝绸之路”,俄罗斯计划组建一支能够常年航行于北极航道的船队,2024年中俄《联合声明》也提出“将北极航道打造成为重要的国际运输走廊。”
2024年7月,美国、加拿大和芬兰发表声明,表示要成立北极航道联盟并建造一支破冰船队。目前,俄罗斯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破冰船队(45艘),也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核动力破冰船的国家(5艘)。
因此,破冰船应作为我国接下来重点研发和制造的细分领域。2019年7月,国产首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交付,此举标志着我国在破冰船领域开启自主建造发端时代(雪龙1号于1993年在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建造,后来多次改造)。

雪龙2号破冰船全长122.5米,排水量1.4万吨(图源网络,侵删)
2024年12月,美国出台《船舶法案》(Ships for America Act),其中提到,“禁止对中国籍船舶和中国实际运营船舶施行豁免吨位税和灯塔费”,“对在中国船厂维修的美籍船舶税率提升至200%”,“在15年内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货物至少10%的比例由美籍船舶运输”。特朗普此前也表示,将对我国建造的船舶加征60%的港口费用。

新海权时代“中美博弈” (图源网络,侵删)
海运承担了我国约95%的对外贸易运输量,在新海权时代,中国造船业将面临第二阶段的“冲鼎挑战”。
中国是外星人,才能碾压全球,如果是在地球上,那连自己也碾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