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结果,我觉得吴思先生的《官场游戏潜规则》里讲的很透彻,网上找得到的,不需要我多嘴来赘述。
下面是这本书的目录:
《自序:关于“潜规则”和这本书》、《正编》、《身怀利器》、《老百姓是个冤大头》、《第二等公平》、《当贪官的理由》、《恶政是一面筛子》、《皇上也是冤大头》、《摆平违规者》、《论资排辈也是好东西》、《新官堕落定律》、《正义的边界总要老》、《官场传统的心传》、《晏氏转型》、《崇祯死弯——帝国潜规则的一个总结》、《有关潜规则的定义》、《杂编》、《笑话天道》、《古今中外的假货》、《我们的人格理想》、《理解迷信》、《代后记:农民与帝国》。

我还是要强调一句:农民起来反抗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统治的暴力是一种革命行为,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顽固的污蔑唐朝黄巢起义杀人如麻,污蔑李自成农民军进了北京之后严刑拷打贵族地主,把义和团运动说成封建愚昧,是屁股决定脑袋的。
地主阶级疯狂地压榨奴役农民的时候,他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对于农民的苦难,他们视而不见。当农民起来反抗的时候,他们却出来咋咋呼呼,不许农民吭声,这简直是岂有此理。

六、农民起义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历次农民起义其实都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历史学者秦晖曾经把秦以后农民起义的原因归纳为六个方面,这在上表中都可以得到体现:
官府滥用民力,横征暴敛。官府实行严厉的经济垄断,比如茶叶专卖、海禁等政策,中国古代凡是经济利益比较好的项目都是由国家垄断。官府进行严厉的户口控制,一种是百姓想要迁徙却被限制,另一种是百姓不想迁徙却被官府强行迁徙到偏远地区去垦荒。官府吏治腐败,法外敲诈。所谓的法外敲诈指的是,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普遍不高,所以他们想方设法地私自给百姓摊派,巧取豪夺,所谓“头税轻,二税重,集资摊派无底洞”。官府和民间对组织资源的争夺。宗教等组织提供了一种民间结社的形式,官府是不允许民间结社这种现象存在的,所以官民之间会发生冲突。天灾与外患等非社会因素。因此,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四个字——官逼民反。这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反映,也是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

1、歪理邪说之一: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小冰河期导致的天灾频仍
中国从元朝到清末都是小冰河时期。
元朝统治时间100年却发生了水灾92次、旱灾86次、雹灾69次、蝗灾61次、地震52次、风灾42次、霜雪28次、瘟疫20次。
明朝从洪武到崇祯十八年期间共计自然灾害1101次。
清朝从乾隆到宣统退位的176年里面自然灾害1121次。
小冰河期严格地说是从元朝到清朝的过程。

“小冰河期”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有学者认为小冰河时期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明末清初《阅世编》、《庸闲斋笔记》,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灾异志》等等文献中都提到了这种奇特气象。
在中国古代气候异常常归咎君主失德,在西方则以宗教审判作为手段,在欧洲1570年(明隆庆四年)至1580年(明万历八年),是粮食危机与猎巫行动最为猖獗的十年。 同期的日本战国爆发大量民变,上杉谦信更12次于秋冬之际出兵关东抢粮。

2、歪理邪说之二:明朝灭亡的原因是白银导致的通货紧缩
航海大发现之后,中国南方很快融入了全球贸易体系之中,白银大量流入,冲击了宝钞、铜钱的地位。明廷推行的宝钞沦为废纸,各种劣质铜钱充斥于市,大量流入的白银得以货币化。
白银的大量涌入,为一条鞭法的推行提供了必备条件。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及各项杂税,折为银两征收,淘汰了往日落后的赋税制度。一条鞭法通过支付银钱,免去力役,将个体从人身束缚中解放出来,可以从事各领域的生产。白银的流动带来了南方各地的富裕,使富人与士人有财力过上奢华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对权力的依赖,由此引起思想上的火花迸发,产生了明代有限的思想启蒙。

白银货币化,标志着原先掌握在官方手中的铸币权移转到民间,不受控制的白银货币,冲击着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问题。为了换成白银,农民不得不将手中的粮食低价抛售,导致民间贫困。白银货币在北方各地造成了无数矛盾,导致自耕农破产流入社会,而北方社会又无法如南方那样,提供更多的手工业岗位。如果再遇上天灾,就会导致生计无着的无地流民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汇集成冲击大明王朝的洪流。
万历帝采取强制手段,派出大批矿监税使赴各地,明目张胆地进行白银掠夺的原因。一些观点认为,明末的经济问题,一则是国外输入白银的紧缩,二则是白银大量被窖藏。
来自日本、美洲的白银持续不断地流入中国,由此推高了南方物价,出现通货膨胀。在白银量供给不足的北方,物价上涨则更为惊人。朝廷赈灾又没有铜钱,导致了民间严重的通货紧缩。

实际上,明朝灭亡是一个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3、明末农民起义的领头人
(1)农民王二
天启七年(1627)七月,饥荒愈加严重,加之疫疾肆流,死民甚多,“草木尽、人相食”。而官吏搜刮、催征更甚。
时白水农民王二、种光道等,聚集灾民数百,插旗起义于白水县,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起义军操刀械,以墨涂面为志。起义军首战于灾荒严重的澄城。至澄城县城下,王二疾呼:“谁敢杀知县?”众齐声应道:“我敢杀!”连呼三次,众皆同厉声。王二知军众齐心,即率众攻入县城,诛杀了知县张斗耀。开仓济民后,恐官军合围,退至白水县洛河以北。
在洛河北,随军饥民渐多,声势日大,遂转战渭北各地,攻城夺寨,处斩恶吏,打富济贫,百姓拥戴。王二起义军迅速壮大,使明王朝惊恐,派官兵围剿。王二义军打败了官军。此时,很多饥民和明王朝的一些逃兵,也纷纷加入起义队伍,起义军扩充到数千人,活动于山西、蒲城、宜君、洛川、白水等地。

(2)马贩子高迎祥
崇祯元年(1628),明廷朝政腐败,全国饥荒连年,农民大声疾呼:“与其坐而饥死,何不盗而死。”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高迎祥揭竿于安塞,率部活动于延庆府。他曾以贩马为业,善骑射,膂力过人。上阵时白袍白巾,身先士卒。
崇祯三年(1630)十一月,与王嘉胤、王自用部会合东渡入晋。崇祯四年(1631)六月,义军首领王嘉胤被南山总兵曹文诏部下杀害(一说为叛徒杀害),陕晋各路义军结成三十六营,迎祥为领袖之一,推称“闯王”。

(3)士卒张献忠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九月十八日,张献忠出生于陕西省定边县郝滩乡刘渠村(古称柳树涧堡),少时曾读书,后参军,当过延安府捕快,因事革职,便至延绥镇从军。因犯法当斩,主将陈洪范观其状貌奇异,为之求情于总兵王威,重打一百军棍除名,从此便流落乡间。
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家乡聚集十八寨农民组织了一支队伍响应王嘉胤等暴动,自号“八大王”。由于他“身长瘦而面微黄,须一尺六寸,僄劲果侠,军中称为‘黄虎’”。这一队伍初属王嘉胤自用,后自成一军。因张献忠小时读过书,又受过军事训练,为人多智谋,果敢勇猛,很快就显示了指挥才能,他的部众成为当时以王自用为盟主的三十六营中最强劲的一个营。从此,张献忠随着流民队伍,转战于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屡立战功。他的队伍由几千人发展到几万人,成为最强大的一支部队。在与官军的作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驿卒李自成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 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 生于陕西延安府米脂县李继迁寨(今殿市镇李继迁村 ,划归横山县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大顺政权建立者。
李自成年幼时为地主牧羊。成人后曾充银川驿卒。崇祯四年(1631年)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率众投靠农民军不沾泥,继投高迎祥,号八队闯将。王自用病卒后,与张献忠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崇祯九年(1636年)高迎祥被杀后,李自成被推为闯王,领众“以走致敌”,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法,连下阶州(今甘肃武都)、陇州(今陕西陇县)、宁羌(今宁强)。崇祯十六年(1643年),建立大顺政权,改襄阳为襄京。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改西安为西京,定军制、封功臣、开科取士。攻取北京,推翻明朝统治。

(5)农民罗汝才
不同于李自成的野心勃勃,罗汝才并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罗汝才虽是贫苦农民出身,但统领义军之后,耽于享乐,身边妻妾美女多达一百多人;罗汝才的行动也缺少纲领,没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属于义军中的“逍遥派”。但罗汝才相比较其他义军比较仁慈,落到他手上的清官可以活命,他还救过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性命。罗汝才的军事才能是相当出色的,多家义军被明军剿灭,只有李自成、张献忠他的势力一直在扩张。到崇祯十三年,义军基本只剩下三大阵营:闯营(李自成)、西营(张献忠)、曹营(罗汝才),其余义军要么被消灭,要么依附于这三家,如马守应、贺一龙、贺锦、刘希尧、蔺养成等。
崇祯十四年,罗汝才被官军围剿,又与张献忠不和,于是和李自成合营,两人合作打了很多漂亮仗,死在他们手上的明朝总督就有三个:汪乔年、傅宗龙、杨文岳。李、罗联军先后破襄城、杀明三边总督汪乔年,又攻占河南十余个州县,围攻开封,明朝派督师丁启睿、保定总督杨文岳偕总兵左良玉、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等率兵18万(号称40万)援救开封,被李自成、罗汝才大军击败,损失惨重,从此明朝朝廷再也无力组织大规模行动。

我们说,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是清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而所谓的小冰河时期和通货紧缩是变化的条件,也就是次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