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说辞采取不同策略的君主。
一、秦穆公利令智昏,背盟犹如喝凉水
秦穆公(?-前621年),嬴姓,赵氏,名任好,春秋时期政治家,秦国第九位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秦德公之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 。
秦穆公在位期间,审时度势,在内政方面善于任用人才,加强国内的发展。对外采取以和为主的方针,与晋国保持相对友好,同时向西发展,使十二个戎国服于秦国,拓地千里,得以称霸西戎,并被周襄王赐予金鼓,成为春秋时代的霸主之一。
上帝太远,晋国太近。为了搞好睦邻友好关系,秦穆公连续和晋国的惠公、文公交好,虽然双方屡次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但总体来看,秦晋维持了和平状态。在殽之战后,双方才真正开始争雄。

所谓“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国家之间时而结盟时而背盟是常有的事。所以,丘吉尔的“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才成为世人信奉的理念。
二、项羽表面上杀伐果决,实际上优柔寡断
项羽(公元前232年 ―公元前202年),男,唐宋典籍记载为周王族诸侯国项国后代 ,姬姓 ,项氏,名籍,字羽,泗水郡下相县(今江苏省宿迁市)人。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
项梁去世后,楚怀王首先封宋义为主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领军队北上救赵。其次,他下令由刘邦率另一支军队在南线(黄河以南)开辟战场,并向关中方向挺进。救赵之役中,项羽杀死宋义,夺取兵权,破缶沉舟,九战秦军,大破之。
结果,项羽率军来到函谷关之时,却遇到刘邦的军队阻拦,项羽大怒,下令准备攻打刘邦军。
结果,他的伯父项伯一番花言巧语,鸿门宴上,刘邦的巧舌如簧,樊哙的仗义执言打消了项羽的坚定决心,刘邦逃离了鸿门。

三、决定行动的不是情感,而是利益
1、《烛之武退秦师》中秦穆公之所以背叛盟约是秦晋必将争雄的现实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郑国没有得罪秦,秦就是来打酱油的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分兵驻扎,互有戒心,貌合神离
(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已知必亡,实话实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损人不利己,得到也守不住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战争必有损失,损己利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诱之以利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晋国反复背盟,不可信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秦晋联盟的脆弱性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指出秦晋联盟的要害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直接背叛了盟约

2、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是面对诸侯国的狐疑和惊恐必须隐忍
(1)曹无伤是不是在造谣中伤刘邦?
秦王子婴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攻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百姓约法三章,并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入内,准备在关中称王。 十一月中旬,项羽行军攻打略定秦地,率领大军到达函谷关,关门封锁无法进入,听说刘邦已经平定关中,项羽大怒,派英布等人攻破关门,十二月中旬,项羽率军到达戏亭。
刘邦在霸上驻军,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麾下左司马曹无伤打算投靠项羽求取封赏,于是派人向项羽传话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担任丞相,全部霸占奇珍异宝。”项羽听后大感愤怒,在亚父范增的劝说下决定进攻刘邦。

问题在于,曹无伤的话和范增的话颇有不同: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A、共同之处:刘邦欲王关中,欲,就是积极准备,还没有成为事实。
楚怀王和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当时是大家公认的!没人反对。所以,刘邦闭关不纳诸侯,称王关中是有法理依据的。
但是,秦国一统天下,尽有六国之珍宝,所谓“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你刘邦称王,大家挑不出毛病,但是,独自一人占有秦国的珍宝,那就激起了诸侯的公愤。项羽的四十万大军中,就包括了诸侯的军队,大家都愤愤不平,想要财货妇女。

B、不同之处:刘邦对财货妇女的态度
曹无伤嘴里刘邦已经全部的占有了妇女财宝。
范增则说刘邦没有拿任何妇女财宝。
项羽的四十万大军瞄的是金银财宝,除了项羽和范增,没人关心到底谁应当称王关中。
曹无伤一句话激起了项羽全军的愤怒,范增的话则让诸侯军的进攻失去了目标。

曹无伤作为刘邦的身边人,说话肯定有他的依据,但是,准备称王和已经成王毕竟是两回事。
范增的目标则直指刘邦的野心------天子气,鸿门宴就是要给刘邦安上贪婪的罪名杀掉,以便项羽将来一统天下,号令诸侯。
(2)项羽找不到杀刘邦的理由
A、刘邦自述秋毫无犯,专等项羽主持大局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项伯说有功不赏乃不义之举,要善待刘邦,这应该是项羽手下诸将的共识
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C、刘邦谦卑满足了项羽的虚荣心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D、樊哙说出了刘邦称王的法理依据,秋毫无犯专待项羽主持大局的现状,杀害刘邦的危险性。这既是刘邦手下诸将的共同认识,也是项羽手下众将的看法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所以,最后项羽只能隐忍,放弃了诛杀刘邦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