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的称呼:细节才是魔鬼

喜欢侯历史 2025-03-07 17:12:43

一、《鸿门宴》里称呼多乱

1、众人对刘邦的称呼

曹无伤、项羽、范增称刘邦为沛公。

张良在外人面前称刘邦为沛公,背后称大王。

2、众人对项羽的称呼

张良和项伯背后称项羽为项王。

项伯当面称项羽为公。

刘邦当面称项羽将军。背后称将军和项王。

范增背后称项羽君王,最后称项羽为竖子。

项庄当面称项羽君王。

樊哙当面称项羽为大王。

3、刘邦的几个称呼由来

(1)沛公

一次,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骊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刘邦估计等到了骊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丰邑西边的水泽地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解绑释放了。刘邦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最后,刘邦带着这些人逃匿在芒县、砀县的山泽之中。 在此期间,发生了所谓刘邦夜醉斩蛇、“赤帝子”、吕雉宣称刘邦有“云气”等奇事,沛县之中的年轻子弟听说后,很多人都要前去投奔他。随后,刘邦的队伍不断扩大,有数百人之众。

公元前209年秋(9月),陈胜、吴广聚众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

10月,沛县令也想响应起义,萧何和沛县狱掾曹参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县令觉得有理,便让樊哙去邀请刘邦,刘邦当时已拥数百之众。然而不久沛令又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反而引发变乱。所以,他命令关闭城门来坚守,并准备杀掉萧何和曹参。

萧曹二人闻讯赶忙逃到城外投奔刘邦。刘邦将一封帛书射进城中,号召城内百姓杀掉县令以响应诸侯反秦。沛县父老于是组织子弟杀死县令,开城门迎进刘邦。萧何、曹参都是文吏,担心身家性命,深恐举事不成,被秦朝诛灭九族,就竭力推举刘邦来领导大家起事。大家推举他为沛县县令,依楚制称作沛公 。

县公,楚县行政长官。春秋早年,楚在新占领地区开始置县,由中央任命行政长官进行直接管理。这种地方行政长官称为县公,有时也称之为县尹;战国时又称县令。

秦汉之际六国复起,其中楚国旧地的起义军再次起用故国官职,其中就有“县公”,即楚制县令之称。例如萧公角(萧县县令)、薛公(薛县县令)、郯公(郯县县令)、留公旋(留县县令)、柘公王武(柘县县令)、陈公利几(陈县县令)等。刘邦起义时称沛公(沛县县令),刘邦升任砀郡的郡长之后,其麾下则任命有滕公夏侯婴(滕县县令)、戚公曹参(戚县县令)等。 这些“县公”都是对楚制县令的称呼。

(2)砀郡长、武安侯

陈胜起义之后不久,各地反秦起义风起云涌,项梁项羽也在吴县发动起义。项梁义军一方面与秦军对垒,一方面招纳攻打其他义军,势力不断扩大。被雍齿背刺的刘邦归附了项梁。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之后,项梁把别将召回薛县,接受范增建议,立楚怀王孙子熊心为王,称楚怀王,刘邦同英布、蒲将军、吕臣、陈婴等别部将领共同参与拥立了怀王。

公元前208年9-10月,项梁战败身死,诸侯震怖。

楚怀王把都城由盱眙迁至彭城,将吕臣与项羽的军队合并起来自己统领。封刘邦为武安侯,升任砀郡长(郡守),统率砀郡兵马;项羽为长安侯,任鲁公。经过一番调整之后,楚国局势稳定下来。刘邦此时已统筹整个砀郡旧魏地区兵力,其地位实际比项羽的县公(县令)要高。

(3)担任灭秦西路军主将

与此同时,被困于巨鹿的赵王歇与张耳多次遣使向楚国求援,楚怀王答应救赵。楚国北路军以宋义为主将,西路军以刘邦为主将。楚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攻入并平定关中,谁就可在关中称王。

当时由于陈胜、项梁相继败亡,秦军兵势正盛,楚国上下皆不看好西征,谁都不愿意领军西征。怀王身边的老将们认为唯独刘邦向来宽厚,是有德行的长者,适合“扶义而西”,减少西进阻力,能更好地不动用暴力让秦国父老归顺,于是任命刘邦为西征军统帅。而项羽则因为叔父之死,比较激愤,积极要求随同刘邦西征。但所有老将皆以项羽为人“僄悍滑贼”及“所过皆残灭”不利于西征为由拒绝了项羽的要求,让他担任北路军的次将北上救赵。

4、项羽的几个称呼的由来

(1)上将军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后九月,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封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宋义为主帅率兵五万前往救赵。

宋义军行至安阳,逗留四十六日,不再进军。项羽向宋义建议说:“秦军围赵于巨鹿,我们快速引兵渡河,和赵兵内外夹攻,必然可以击破秦军。”但宋义不肯发兵,还在军中饮酒作乐。

时天气寒冷,又下大雨,士卒又冷又饿。项羽见此状况,于早晨去见宋义,将其斩杀。项羽提着宋义的头告诉将士:“宋义想要和齐联合谋反,楚怀王暗令我将其杀死。”诸将因为畏惧而屈服,不敢抗拒,于是推项羽暂为上将军。桓楚将此事报告给楚怀王,楚怀王就任命项羽为上将军。

(2)诸侯上将军

项羽杀了宋义之后,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项羽率领全部兵马渡河,与秦军大战九次,章邯破走,项羽率军继续北上进攻王离。楚兵以一当十,呼声动天,打退章邯后,诸侯军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与项羽一起进攻王离,斩杀苏角,并生擒王离,秦将涉间不愿投降而自杀。

大破秦军后,项羽于辕门召见诸侯将领,诸将无不跪着前来,不敢仰视项羽。于是项羽为诸侯上将军,诸侯都归附于他。

5、当时的诸侯的四十万军队包括: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月,齐国将领田都背叛田荣,前往帮助项羽救援赵国。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二月,战国末代齐王田建的孙子田安攻下济北郡,并追随项羽救赵。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月,燕王韩广派遣将领臧荼前去救援赵国。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项羽巨鹿之战俘虏王离,解巨鹿之围。 陈馀虽为大将,率领士卒数万人驻军巨鹿之北。

此时项羽已破秦军,章邯投降,魏豹又被立为魏王,引军随项羽入函谷关。

申阳,原本是赵国国相张耳的宠臣,张耳则是拥立赵歇为王的大功臣,秦将章邯率领大军围攻赵国,项羽率领楚军在巨鹿之战击败王离、章邯,解除秦军对巨鹿的包围。 张耳率领诸侯国军队随同项羽入关。

司马卬(?-公元前205年)。司马氏,项羽所封十八诸侯王之一,为殷王,周朝诸侯程伯休父嫡系后裔,河内司马氏始祖。本是赵国将军,巨鹿之战后随项羽入关,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二月,英布以兵归属项梁。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二月,从项羽救赵,为前锋当先破敌,战功赫赫。

衡山王吴芮初与英布率越人举兵以应诸侯,后从项羽入关击秦。

二、《鸿门宴》里称呼大有讲究

(一)自称------谦称

1、和别人说话,说到自己时,称自己的名,是谦虚

(1)比如,项羽,周王族诸侯国项国后代,姬姓,项氏,名籍,字羽,泗水郡下相县人。

原文: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2)奴隶社会的奴隶称为臣,臣下(手下)对君主(主将)自称为臣正常,但和一般人说话时,也称自己为臣,是抬高对方

原文: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原文: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2、和别人说话,自称为吾,一般般

原文: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3、特殊情况下也用我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二)称呼别人------尊称

1、和别人说话,称对方为君,相当于“您”

原文: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称对方为公,比“君”字尊敬意味更重

原文: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很特殊的“公”字,就是叔父项伯称自己的侄儿

项伯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三)称呼别人------泛称

1、起兵造反,十几个人来七八条枪,私下里都是大王

(1)手下私下里称自己的主将为大王、君王,说明都有从龙之心

原文: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2)当面称呼自己的主将为大王、君王

原文: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3)当面称呼别的主将为大王,算是奉承、尊敬的说法

原文: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四)刘邦对项羽很正式、很严谨的称呼------将军

刘邦称项羽为将军的原因分析

项羽是灭秦的北路军次将,刘邦为中路军的主将,称项羽为将军,摆明了大家都是楚怀王亲自任命的将军,互不统属。我是主将,你是次将,有不服气的味道在里面。

称呼正式的官职,还因为刘邦项羽并没有被楚怀王封王,大家都是楚怀王的手下,听怀王的号令,怀王下令“先入关中为王”,称项羽为将军,意味着我刘邦是听怀王的话的,即使在关中称王,也是尊奉怀王之令。而你项羽攻打我,是不尊奉怀王“先入关中者为王”的将令,有不臣之心。这样,刘邦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虽然项羽起初的地位不高,但他杀宋义夺权成为上将军,怀王是承认了的。其后,又大败秦军为诸侯上将军,也是怀王认账的。诸侯军队都接受他的统属。刘邦称项羽为将军,意味着他接受项羽的号令,不敢阻挡项羽军队入关。项羽也就失去了攻打他刘邦的理由。

原文: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沛公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五)司马迁在《鸿门宴》叙事中,始终称项羽为项王,既有对项羽功业的尊重,也有对他为人的惋惜,用“项王”两字严格地区分了项羽和别的诸侯。

原文: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鸿门宴》开头直呼项羽的名字,既有对项羽为人不忍的惋惜,也有对项羽脾气急躁的嘲讽。

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

(六)司马迁撰写《史记》之时,正是汉王朝治下,汉高祖刘邦如何称呼,是个问题。

司马迁始终称呼刘邦为沛公,既是对刘邦比较早参加反秦起义的功业的肯定,好比称“毛委员”。

但将“沛公”和“项王”并列出现,司马迁的情感喜好一望可知。

原文: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将“沛公”和“项羽”同时出现,也有尊刘抑项的巴结。

原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