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霸道”和“王道”都是孟子的主张。
所谓霸道,指的是通过武力、刑罚、权势进行统治,夺取天下的手段。
所谓的王道,指的是通过民生手段,获得老百姓的拥戴,进而获得天下的手段。
一、春秋五霸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功于社稷
春秋五霸包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也有人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春秋五霸诞生在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开始显现,少数民族连续进攻的背景之下。
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在霸主的召集下,周王朝各诸侯国完成了会盟,凝聚了人心,统一了目标,维护周天子权威的同时,能集中周各诸侯国的军队和周围的少数民族军队争战。

齐桓公尊王攘夷,倍击山戎,南伐楚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都派人参加会盟,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秦穆公称霸西戎,有力地护卫了周王室的安全。
晋国平定周王室之乱,灭绝继世,保护了众多小诸侯国,称霸百年,周王室送来黑红两色弓箭,赋予晋国征伐之权。
二、齐宣王想恢复齐国的荣光,有志于社稷是一件好事

姜齐桓公小白
齐宣王名叫做田辟彊,齐威王是他的父亲,面对战国时代诸侯相互攻伐,夺城夺地,齐宣王梦想着恢复姜齐桓公时期齐国的荣光,一匡天下,九合诸侯,是可以想见的。
然而,世易时移,时势异也。

田齐桓公田午
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奴隶社会生产关系不可以避免的走向崩溃,以铁器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不可阻挡地走上历史舞台。在这种情况下,诸子百家没有一个人想复辟倒退回周礼的天下。
无非是如何获得天下的差别罢了。
用武力夺取就是霸道,用仁政感召就是王道。手段不同,目的都是一样。好比《潜伏》中的谢若林说的,两根黄金,那根是高尚的?那根是龌龊的?

霸道是夺取周王朝的天下,王道也是夺取周王朝的天下,有什么不同?
三、孟子危言耸听霸道战争的危险
1、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生产力要突破生产关系的必然结果
孟子问齐宣王: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这个质问是没有道理的!战争不是残民以逞的怪物,而是一种工具。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春秋300年,大约发生了380场战争。战国250年,大约发生了230场战争。齐国不打别的国家,难道别的国家就不打齐国了?
公元前484年,吴国夫差联合鲁国进攻齐国,大败齐军。公元前405年,韩赵魏三国伐齐,齐国大败,齐康公被俘虏。公元前284年,燕、秦、韩、赵、魏五国伐齐,连首都都丢了只剩下两座城池。公元前221年,秦国灭亡了齐国。
不是你消灭敌人,就是敌人消灭你,想着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子,远人不服故修文德以来之,富国而不强兵,你只能是强国桌上的菜。

齐宣王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而发动战争,他是为了争霸天下。
2、战争不是简单的实力对比
孟子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
孟子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
孟子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
孟子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战争是复杂的,如果光凭实力就能决定一切,为什么秦国能够灭掉六国,一统天下?
只要措施得当,小国逐步削弱蚕食,最终由弱变强,由小变大,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