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武 永 宝
按语:下面一组有关靖远民国时代抢婚暨一妻多夫、一夫多妻旧婚俗的故事,皆系宋育红先生亲述。宋育红先生近日去世,谨以此文予以祭挽、纪念……
罗王婆 一妻多夫的故事资料照片,与文无实质性关联
宋育红先生讲述的这一故事,发生于高湾塬上。他曾在这里当知青,下乡插队十多年。故,他对塬上的村村寨寨,以及斯地所发生的众多轶闻、掌故等故事,可谓了如指掌。
1.罗王婆,偏僻山坳里的绝色女子。罗王婆,系塬上一普通村妇。此妇人虽说普通,然,人长得却是俊俏之极。俗言:穷乡僻壤出绝色女子。观此,诚然。信然。
罗王婆,说起来还是宋育红先生的奶奶辈儿。宋育红的弟弟老五,还曾拜罗王婆为“干奶”。罗王婆持家能力很强,与人和睦相处,在乡间颇具威信。其膝下有一女,出脱得同母亲一样风韵独特,气质非凡。据说,当年乃是塬上顶呱呱的一枝花,曾迷倒小伙子一大片……宋育红先生曾开玩笑言,自己当年就是暗恋此女的男生之一。
2.两个丈夫,被冠俩姓氏。罗王婆的人生经历非凡,绝对具有某种传奇性质。罗王婆的名字,就非同凡响。罗王婆一生同时拥有过两位丈夫,并在一起共同生活数十年,造成一妻两夫的事实,非常罕见。罗王婆与两个丈夫,前多年,方才分别故世。寿禄均登八旬有余,可谓长寿。
罗王婆的两位丈夫分别姓罗和姓王,故曰:罗王婆。这是其名字的来历。显然,这一称谓,与两位丈夫有关,被冠上了两位丈夫的姓氏。
闻此,读者君一定会愕然,一妻多夫,靖远地界当年还真有这等奇闻异事?回答是肯定的:确实有!容笔者慢慢道来。
3.前夫抓丁,后夫招赘。罗王婆,原嫁丈夫罗姓,且在罗家已经生儿育女。不料世事突变,一日,丈夫突被保长和国民党军入屋抓去,做了壮丁。这大概是民国二十九年(1940)左右的事情。那个时候,抓丁当兵,预后都不好,大多充炮灰死于疆场……罗王婆于此含辛茹苦,拉扯儿女,独自持家。如此过了多年,生活备尝艰辛。时有好心人牵线,曰:尔夫抓丁当兵,将近十年,生死不明,不如招赘长工王某,以支撑门庭,维持生计……罗王婆系小脚,持家尚可,下地劳动则不行,家庭确实亟需壮劳力。罗王婆闻此,沉吟良久,遂许之。就这么,罗王婆与家里雇佣的外地人——长工王某人正式结合,将其招赘上门,做了夫婿。之后,二人又生育子女若干……
资料照片
4.前夫归来,共同生活。话说罗王婆前夫罗某,当国民党兵,解放前夕,国共决战,罗某人所在部队溃败,罗某人做了俘虏,遂被解放军遣返回原籍……这下子尴尬了,罗某人回家,发现自己的老婆已招夫入赘,人家两口子过得挺美满的,而且生育有儿女……于此,自己似乎成了多余的人。可,这家是自己的家啊……原来,人家以为是自己战死疆场了呢,战乱年代,此等事情颇多。这又实在怪不得人家啊……
怎么办?罗某人感到很为难。要是将老婆和后夫撵走他乡,也是可以的。可是自己一把年纪了,又当过国民党兵,成分不好,再找老婆?实在太难。而且,自己和老婆之前就生育有儿女……把老婆赶走,难免会出现家庭破裂的悲剧,给大人、子女的心灵留下抹不去的创伤。罗王婆于此显示出非凡的持家能力和奇异的凝聚力,在乡邻们的协助下,罗王婆努力奔走各方,将两个男人都紧紧维系在自己的身边……
这是特殊历史造成的尴尬一幕,谁也无可奈何,于是,大家都认了命。三人竟然如此相安无事度过几十载,直至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才分别谢世、故去……
5.前院后院,巧妙周旋。有趣的是,罗、王两个男人分别居于前院和后院的窑洞里,女人罗王婆,就分别出入两个男人的屋子,维系着彼此微妙的平衡……这种现象在男人多妻的现象中常见,此刻,周旋、奔走于两个异性间的主角儿,却是罗王婆这个不平凡的女人……
罗王婆这个一妻两夫的故事,很奇葩,可读性很强,也是典型的一妻多夫的现实例子。罗王婆的故事,绝非孤例,此乃靖远当年存在着的一种罕见婚俗。特辑录于此,有意义。
宋育红(1953~2022),甘肃靖远人。原白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原白银区文联主席。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到了新社会,虽说罗王婆的一妻两夫的婚姻状况与《婚姻法》相抵触,可是,世俗社会对此均予以默认,没有谁多事去诉诸官司,以致此等令人愕然的婚姻状态在解放后依然继续了几十年之久,最后,三人竟然终老于婚内……三人的后代则兴旺发达,自不必说。其结局可谓十分地圆满吧。
俗话说:活到老,经不了。此等事,也算让人开了眼。此等故事,着实有趣,令人叹谓不止啊。
我奶奶是爷爷抢来的资料照片
宋育红先生曾亲口对笔者如斯说:我奶奶赵氏,就是我爷爷聚集亲友抢回家来的……宋育红先生祖居大芦乡中沙沟,与此地鞑子后裔黑虎岔赵氏一族人为邻居。
乡民好赌,某日,爷爷与赵某赌博,手气格外好,赢光了赵某资本。赵某不服,情急之下,说自己家中有一养女,正在二八妙龄,出脱得俊俏别致,若输了就无偿许配爷爷为妻。若赢了,就要扳回输去的所有资本……爷爷许之。结果,赵某又赌输了。这样,爷爷由于赌博,竟然赢得奶奶这样一个大活人……正欲迎娶之,不料,中途竟生变。赵某人毁婚约,不欲让养女嫁爷爷。愿以无数粮食,或一处地产赎回前约。爷爷血气方刚,勃然大怒,斥责赵某不讲信用。为了争口气,遂纠集族人抢之……大芦乡宋氏,乃大清宋牦牛、昭勇将军宋可进后裔也,系地方望族,声名赫赫,威震一方。赵某原本输理,眼看养女被宋家所抢,亦无可奈何也。
此事发生于民国十年(1921)左右。宋育红先生曾撰写专文,叙及此事。可见,真实不虚也。
一首有趣的一夫多妻的民间歌谣民国时代,靖远的抢亲现象很普遍,全县城乡的村村寨寨皆有之。虽然,民国的法律条文绝无抢亲合法之说,可是,官方在具体处理此类案件时,故意含糊其辞,推脱了事,不予追究。这变相地怂恿、鼓励了抢亲事件的频发……使之实际上给人们造成了合法化的错觉。
抢亲之举虽说野蛮,而且很不人道,可是,从民国存在的大量抢亲事例看,其婚后的结局大都过得还是蛮可以的,至今,尚未发现一例婚后寻死觅活,闹出人命的恶性事件。因为,这里有一个奥秘,这就是在事先,抢亲当事者的男女双方,往往心有默契……只是大人、长辈往往设置障碍,或索取高价彩礼,或欲高价卖之(如寡妇)。所以,一旦突破这道障碍,男女双方遂你情我愿,开始新的生活……这就是大量抢亲事例婚后过得还算圆满、幸福的根本原因。抢亲,于此竟然成为民国时期盛行于靖远城乡的婚俗之一。
至于,靖远地界曾存在的一夫多妻制,也是当年城乡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有趣的是,靖远地界还曾关于一夫多妻现象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民谣:
大婆子害病二婆子忙,
三婆子急者熬米汤。
四婆子四,四阴阳。
五婆子五,五材房(棺)。
六婆子穿的撒踏拉鞋(hai)
街上抹(ma)牌叫不来。
七婆子抬,八婆子埋,
九婆子哭的嗨唻唻……
猪八戒抢亲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一夫多妻制下,妻妾数量越多,女人间的勾心斗角就越厉害,有时候,简直闹到你死我活的程度。无论中外,只要是一夫多妻,妻妾间的争斗就少不了,这是铁定的宿命。有众多的文艺作品也反映了这种现象,比如,著名作家苏童的名著《妻妾成群》……
上述这则流传于靖远地界的民间歌谣,也是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情况。大婆子(正妻)有病,将亡,身后众多小老婆则持幸灾乐祸的心态,大家表面似乎是在关心大婆子,实则一个个居心叵测,甚至,巴不得早点将其送入坟场……
声明一下,民间歌谣,往往是文学表现形式之一,所以,艺术的夸张是难免的。一是,靖远在民国时代,一夫九妻,是绝对没有的事儿。二是,小老婆们心态复杂,表现乖张,那是绝对的,但她们的言行如此过分和荒诞,则是不真实的。所以,这首歌谣夹杂着太多夸张、变形和虚妄的成分。大家须明辨之。
不管怎样,这首歌谣,蕴含的文化信息有一定价值,收集于此,传承下去,也是很必要的。
这首靖远民间歌谣出自老文化人宋育红先生的亲述。
老照片,与文无实质性关联
2022年12月31日整理于平川陋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