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具中国人骸骨如何进入伦敦的古罗马墓地?

路生观史 2023-01-11 16:07:36
秦始皇陵有“洋劳工”?英国墓地也发现“中国人”

几年前,有两个中国人惊呆了英国的一个考古团队。他们在公元2世纪至4世纪之间来到了今天的伦敦,生活在曾经很是脏乱的泰晤士河边的一个贫民区里,后来,他们理所当然地和其他人没什么区别地去世死了。今天,这条河已经是英国著名的“母亲”河,流经包括伦敦在内的10多个城市,是英国文化精华的姿态哺育了灿烂的英格兰文明。就是在这条河边,伦敦南华克区的兰特街,一座古罗马时期的墓地里,英国的考古团队见到了这两个中国人。虽然,与10多个当地人、4个非洲人混杂在一起,但英国的考古团队很快认出了他们。

随后,媒体热闹了。《泰晤士报》网站以“中国遗骨改写古罗马历史”为题,对此事予以关注。《每日邮报》以“两大古帝国的相遇:两具中国人骸骨如何进入伦敦的古罗马墓地”为题,进行了报道。它们认为,虽然,古罗马帝国与中国之间通过丝绸之路保持了密切的贸易往来,但这两个位于亚欧大陆两端的古代文明大国,其交流源于何时,规模究竟多大,历史对此并无确切记载,人们也一直在苦苦寻找答案。而这两个中国人可能为人们解开这段历史的谜团带来新的线索。

真会这样吗?英国考古学家称,混杂着中国人的墓地大概介于公元2世纪至4世纪之间,当时,古罗马帝国建立了伦敦,并把这座城市命名为伦底纽姆(Londonium)。在这座墓地中发现两具中国人骸骨,意味着在那个年代古罗马与中国之间已经有了交流。公元前后两个世纪,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双峰并立的是强大的东汉时期和罗马帝国。

东汉时期对西域的经营和罗马帝国对地中海东部的扩张,造成两大帝国“鸡犬相闻”之势,推动了两大帝国间向对方的探索。公元100年,罗马帝国属下的蒙奇兜讷(今译为马其顿)地区遣使到东汉首都洛阳,向汉和帝进献礼物。汉和帝厚待两国使者,赐给两国国王代表最高荣誉的紫绶金印,表示了邦交上的极大诚意,这也是罗马帝国与中国通使交往的最早记载。同样,西方文献亦有此记载。

记载的简略就像那两个中国人出现在兰特街的墓地里一样,有些势单力薄。它们的存在恰恰说明了早期东西方贸易微弱。虽然,罗马通过逐渐向黑海北岸扩张,依靠欧亚大陆北部的斯基泰人作为媒介,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从匈牙利草原多瑙河畔直到今天中国的北京)开展同中亚各国乃至匈奴、汉朝的间接贸易,但是,这种贸易的确非常有限,兰特街的墓地里仅仅是2个中国人,而不是200个,20000个。有贸易的存在,就会有人的存在,史书与现实的对应告诉人们,两个中国人已经去世了,成残骸了,不会留下太多所谓解开谜团的空间。

对此,中国新闻网的报道说——

这一次伦敦的最新发掘成果,要归功于伦敦博物馆领导的考古团队。他们在此次发掘和分析中使用了非常先进的技术,结果惊奇地发现,这是一座多元化社会的墓地。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法医专家对骸骨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些骸骨中,两具来自亚洲人种,至少4具为非洲血统。

《每日邮报》认为,这一发现将重新改写古罗马历史,因为这意味着古罗马与中国的交流比人们以往认知的要更加广泛。《泰晤士报》称,这一考古结果或将改变人们对欧亚历史的看法,因为这一发现意味着亚洲人曾经移民到了古罗马帝国。《国际商业时报》认为,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那个时期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两具亚洲骸骨的发现还有两个意义:一是进一步证明伦敦在古罗马时期就是一个多元化色彩浓厚的国际化城市;二是把中国人向伦敦移民的时间大大提前。

伦敦博物馆的丽贝卡·雷德芬博士在《考古学杂志》发表上述考古成果时称,这两名亚洲人为何会在伦敦落脚是一个谜。她说:“罗马帝国在西欧各国与地中海的扩张,开启了诸多种族和不同地域的同化和互动。”

她认为,古罗马帝国能够积蓄其力量和财富,需要在原材料和产品方面与欧洲、非洲和包括中国与印度在内的亚洲国家进行贸易。在那个时代,很多人会长途跋涉,或出于贸易原因,或出于军人等职业的原因,或因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例如奴隶。她认为,这两具骸骨,或者是来自中国的奴隶,或者是来自中国的奴隶的后代,因为那个年代中国和印度之间、印度和古罗马之间有奴隶贸易。

同位素分析也为骸骨的来源提供了一定的线索。雷德芬博士称,分析显示,在骸骨生前的饮食结构中,水生食品的成分非常有限,这与古罗马帝国人口和靠近泰晤士河居住的人口有所不同。

专家认为,下一步需要综合研究在古罗马帝国遗址墓地发现的骸骨,这将有助于弄清楚究竟有多少“外国人”居住在古罗马帝国,也有助于了解那个年代的移民模式。(林卫光《伦敦发掘古罗马时期骸骨似为中国人》,中国新闻周刊,2016-09-26 )

这么一说,历史就成了一个庞大的构件,它是人们想象不出来的,不仅需要史书的记载,更需要实物的佐证,说它辉煌,它需要辉煌的物件,说它苦难,它需要苦难的事例。历史的普遍规律是,人们对从前了解越来越少,是因为从前对人们影响越来越小。这不是人们淡忘历史,而是将历史发扬光大了。兰特街的墓地里的两个中国人,让人禁不住想起了秦始皇墓地里的1个“外国人”。

十多年前,考古学家在兵马俑博物馆的西侧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坑洞,里面有121具尸骨,其中1具有些与众不同,它的骨架要比其他尸骨高大许多。后来,专家对其进行了DNA检测,发现居然不是中国人,而是具有印欧血统的“外国人”。

随后,这具尸骨被称为“洋劳工”,人们还对其做了DNA鉴定。对此,新华网的报道说——

通过DNA检测发现,在秦始皇兵马俑坑旁埋葬着一具2200年前具备“欧亚西部特征”的人类遗骸,死者生前是修建秦始皇陵的劳工。

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陕西省考古所研究员段清波说,这是首次发现“洋劳工”在2200年前已来到中国腹地。

西北大学考古系主任王建新说,“洋劳工”出现在中国腹地,其意义犹如在金字塔修建者中发现了东方人一般,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专家们共对秦兵马俑坑旁“劳工墓”里的50个劳工遗骨个体进行了DNA检测研究。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博士生徐智说,50个劳工遗骨个体为随机选取,人骨样品部位主要是肢骨残段。

他说,在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后,用硅胶吸附法进行了DNA提取,最后做出了15个个体的类型结果。

专家们在初步认定古DNA的基础上,通过与部分现代人线粒体DNA数据的比较参照,对所研究样品单倍群归属进行了初步确定,从中发现一个个体具有“欧亚西部特征”,是比较典型的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

徐智说,世界上具有这种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有10例,分别属于信奉拜火教的帕西人及波斯人和库尔德人。

他说:“欧亚西部特征”遗骨的发现表明,在汉代丝绸之路繁荣之前,东亚人群和欧亚西部人群间可能已发生较为频繁的联系,甚至出现了一定的基因交流。

徐智说:“我们希望这个结果能由其他实验室作进一步研究证明。”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谭婧泽说:“从人种学上讲,欧亚西部的人是欧洲人。”

她说,秦始皇在位之前,东西方大规模人群交流很少,但是小规模人群交流是很正常的。

谭婧泽说,这个“洋劳工”很可能是被人抓来的,他的基因虽有欧亚西部成分,但可能不是第一代,至于是第几代,目前还不清楚。

“劳工墓”位于秦兵马俑博物馆门前约500米,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考古队2003年初清理一处为秦始皇陵烧制砖瓦的窑址时发现的。

段清波说,“劳工墓”内埋有121具人骨架,死者们生前是2000年前修建秦始皇陵的劳工。

他说,这些骨架紧密叠摞,骨质受压严重,而且埋葬环境曾受水的侵蚀,人骨保存状况较差,一经采集,骨骼就会粉碎或断裂。

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人骨鉴定专家张君说,所葬劳工的年龄全部为15岁以上,平均死亡年龄为24岁,15岁至35岁者占85.1%,36岁至55岁者占6.6%,另有10个个体因骨骼受到破坏只能判断为成年人,未发现56岁以上的老年个体,除一例被怀疑为女性和两例无法判定外,皆为男性。

秦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世界最大的考古学储备之一。秦始皇陵(含兵马俑坑)修建历时30余年,陵园面积50多平方公里,动用劳工达70多万人。

(冯国 李勇《DNA鉴定:秦兵马俑坑旁葬有2200年前“洋劳工”》,新华网西安2006年6月28日电)

兰特街墓地和秦始皇陵的三具尸骨说明,有贸易就会有人的交流或者出现,不管什么人都不可能永远而且固定地厮守在一个地方,贸易与交流是人类的共需。所幸的是,今天,东西方的交流已经被人们在这三具尸骨的星星之火中燎原了。这三具尸骨分明是在述说,东西方交流最初的开拓与成长的艰难。历史就这样把现实照亮,但历史依然在那里,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而多余的东西谁也加不进去。人们有足够的能力描绘甚至想象未来,但无法撼动历史。三具尸骨同时告诉人们,当下的才是最值得珍惜的,而历史就是在前仆后继。

本文图片为资料图片,感谢原作者!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