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是怎样来到中国的?直到现在,这里的人们还把它当"亲人"

路生观史 2023-02-24 21:07:55

穿越阴山,我们来到了乌拉特后旗。

乌拉特后旗位于巴彦淖尔市西北部。东与乌拉特中旗交界,西与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毗邻,南与杭锦后旗、磴口县相连,北与蒙古国接壤。地理坐标:东经105°8′20〞-107°38′20〞,北纬40°41′30〞-42°21′'40〞。

北纬40仍然从这里穿过,巴彦淖尔市其他地方一样,这里亦是一个黄金农牧的好地方。

战国,今乌拉特后旗阴山以南为赵九原地,山北为匈奴牧地。清,设置乌拉特前、中、后三旗。民国8年(1919年),划出乌拉特垦地一部分,设固阳设治局(固阳县)。民国12年(1923年),划出乌拉特后旗垦地部分,设包头设治局。1971年,设立潮格旗。1981年,改称乌拉特后旗。2004年,巴彦淖尔盟撤盟设市,乌拉特后旗改隶巴彦淖尔市。

第一站:戈壁红驼艺术馆。

该艺术馆建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那达幕体育公园,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总投资200万元。以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额尔德尼的乌拉特泥塑作品为主,展现了乌拉特人驯驼、育驼、敬驼、塑驼等故事。

馆内展厅共分前言、“苍天神羔·生命恩泽”、“守望同行·共舞传奇”、“昂首恒存·艺铸驼魂”、旅游咨询中心五部分,一件件形态逼真的作品吸引了诸多游客的眼球。其中,泥塑骆驼中红驼或站或卧、或走或奔、甚至是喜怒哀乐的神情更是展现得栩栩如生。泥塑是乌拉特蒙古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创造的传统手工艺,它以当地的红胶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保留了红胶泥本色,捏制对象以乌拉特戈壁红驼为主。

乌拉特后旗被誉为中国戈壁红驼之乡,是戈壁红驼的集中产地,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独具魅力的戈壁红驼文化。

艺术馆的讲解员是一位20多岁的蒙古族姑娘,首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驼角的故事:

从前,骆驼曾有过一对非常漂亮的犄角。每当它饮水时,看到倒映在水上的犄角,它都异常地得意和高兴。

草原上常见的一个晴朗的日子,骆驼像往常一样到河边上饮水。当它挺着胸膛欣赏自己的犄角时,恰逢一只梅花鹿赶来饮水。它看到骆驼的犄角,甚为倾慕,对它倍加赞赏。骆驼得意地心想:在这个世界上,我的犄角当然是无与伦比的最美的椅角了。

鹿看了一眼骆驼,别有用心地哀求道:“骆驼老哥啊!把犄角借给我用一下吧!我戴上它往水里只看一眼,马上就还给你呀!”

骆驼思谋片刻,应承道:“当真吗?它可最适合于我,对别人适合与否,那可得试试看哟!”说完,便将犄角摘下,递给了鹿。

鹿戴上犄角往水里只瞥了一眼,即拔腿逃掉了。

骆驼随其后,喊道:“喂!把犄角还给我呀!”但鹿早已消逝在它扬起的一缕尘烟中了。

从此以后,善心的骆驼,每当它出外走路时,总是注视着远方,搜寻梅花鹿的影子。尤其是,当它饮水时,便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犄角,心里郁闷不乐。它长吁短叹,总想鹿将会到水边来还给它的椅角。它久久地仰头站在那里,遥望天际,期盼鹿的影子出现。

这个故事大约来自于则《驼角传说》的寓言,在这个故事里,人们看到的大约都是爱角的骆驼的诚实,讲解员讲也因为丢了心爱的角,骆驼才有了长长的脖子,才总喜欢伸长脖子嘶鸣。我在艺术馆看到的骆驼泥塑大多是有角的,也许是为了填补传说中的某种遗憾。巴彦淖尔人和陕北人一样,把家养的大牲口都叫牲灵,而在中国的文化里,万事万物一旦小沾上个“灵”字就会立即与众不同起来。在蒙古人的心中,骆驼也近于“灵”。

在蒙古族里流传着一个关于骆驼的美丽传说:

有一位美丽善良的牧羊女与一个英俊勇敢的小伙相亲相爱,是人人羡慕的的一对金童玉女。当地一个有权有势的王爷的儿子,也看上了牧羊女,想娶牧羊女为妻。牧羊女自然誓死不从,王爷儿子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牧羊女抢到自己家里。伙子心急如焚,但是王爷家权倾一方,小伙子根本无法靠近。有一天,小伙子在睡梦中得到了一峰黑狮子(骆驼)。黑狮子每天夜晚驮着他,轻而易举地飞过了王爷家的高墙大院,与牧羊女约会,天亮之前两人才依依不舍地分手。后来两人的幽会终于被王爷儿子发现,小伙子和姑娘都被抓住,并被野蛮地处死。两人死后,姑娘化作了沙漠中的一片绿洲,小伙子则变成了一只天鹅,每天在绿洲的上空盘旋,永远也下再飞走。

这个传说表现了人们对于沙漠里骆驼与人、人与大自然的深情。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蒙古族人世世代代在草原上生存,马和骆驼伴随左右。蒙古族人养马,那是战车;养牛,那是泉水(牛奶);养羊,那是食物;养骆驼,那是交通工具。所以说,蒙古人与马、骆驼的关系,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马和骆驼老了以后,绝对不杀,而是将其埋葬。

蒙古人的习俗是死后不占用土地,生于草原,死后又归还于草原。这符合自然的规律,天人合一,物我一体。骆驼是也随葬品,蒙古人不管生前贵贱,去世后都用骆驼陪葬。陪葬时,一定要让小骆驼看着自己的父母与人一起被埋。这时的小骆驼一般在3岁以上,断了奶,已经能记住这些了。

埋葬以后,人们以马和羊将整个坟墓踏平,并在这个过程,一直唱着哀乐,拉着马头琴。随后,人们离开这片区域,到其他地方放牧。来年,墓地上长出一片茂盛的青草,由于草原广阔,牧民一般很难找到先人埋葬的地方。这时,只要再拉起马头琴,过去的小骆驼就会顺着马头琴,踏着原来走过的路去找自己的父母。等小骆驼不走了,那就到了祖先埋葬的地方了。蒙古人坚信:骆驼通人性,记忆力很好。骆驼在他们的心中就是“灵”。

1000万年前生活在北美洲,骆驼远祖越过白令海峡到达亚洲和非洲,并演化出双峰驼和人类驯养的单峰驼。单峰骆驼在数千年前已开始在阿拉伯中部或南部被驯养。约于公元前2千年,单峰骆驼逐渐在撒哈拉沙漠地区居住,但是在前900年左右又再次消失于撒哈拉沙漠。它们大多是被人类捕猎的。后来埃及入侵波斯时,冈比西斯二世把已经被驯养的单峰骆驼传入波斯地区。被驯养的单峰骆驼在北非被广泛使用,而直到后来,罗马帝国仍然使用骆驼队带着战士到沙漠边缘巡逻。可是波斯骆驼并不适合用来穿越撒哈拉沙漠。在第4世纪,更强壮和耐久力更强的双峰骆驼首度传入非洲。开始有愈来愈多的人使用它们,因为该种骆驼较适合作穿越大沙漠的长途旅行之用,且可以装运更多更重的货物。这时,跨撒哈拉贸易终于得以进行。

在我国,有些人认为骆驼是自西域传入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内蒙古高原与白令海峡的距离要比西域近得多,在戈壁红驼艺术馆,我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骆驼走过的漫漫长路。在我国境内生存的骆驼主要是双峰驼,双峰驼分布于高寒的亚洲沙漠地区,其中以中国和蒙古等国家为多数。中国的双峰驼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宁夏,以及山西、陕西、河北的北部地区。

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特产,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体毛多数为紫红色、毛色较深而均匀、色型以大腿部(臀部)为最深,绒层厚密,戈壁红驼绒及其纤维长、绒丝细、产量高。2017年,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的保护规模为5万峰。2018年2月1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乌拉特后旗由于距海较远,大气环流处于西风带与季风带交替地区,受蒙古高原气候影响,寒冷而干燥的气候经常从西北袭来,形成春季寒潮,产区季节分明寒署剧变,风多雨少,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年降雨量在40-250毫米之间,蒸发量2800-3200毫米之间,雨季集中在6、9月份,降雨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向西逐渐减少。潮格镇的西北部沙漠,戈壁区是全盟降雨量最少的地带,每年10月到次年4月内旱季。全旗平均温度4.7℃,最商35.6℃【平均最高温度33.9℃】最低温度-32.1℃【最低平均温度-28.6℃】,日温差11-12℃,最高达18℃左右,每年三、四月份风力最大,年均七级以上大风达65天,最大风速为27-32米/秒,光照充足,长达3300小时。为73%>10℃,积温2400小时,无霜期110天,相对温度在30-50℃之间,逢年降雪不多,雪后风大,积存很少 。

乌拉特后旗草场属于高原荒漠化草原类型(也叫半荒漠草原)-是典型草原向荒漠草原过渡的一个中间类型。潮格旗东部为草原化荒漠(即从旱生的灌木、半灌木为主,有二度的禾草)和西北部典型荒漠(以超旱生、早生的灌木为主)草原。潮格镇东部草层不高,东部10-15公分,西部4-6公分,覆盖度15-30之间,由东向西禾草逐渐减少,灌木增多,西部以超旱生小灌木占绝对优势,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群落中起到明显作用,显示出草原过渡的特征,全旗草场总面积为3644.13万亩 。

因此,乌拉特后旗的戈壁草原适宜戈壁红驼生长,戈壁草原的牧人将骆驼视为“苍天赐予的神兽”,并由此派生出两项也可以称为体育运动的独特文化:

1. 驼球赛

蒙古族驼球,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驼球是一项与众不同的体育竞技项目,由运动员和骆驼相互配合完成。除了运动员,驼球比赛中另一位“重量级”选手就是骆驼。比赛中球手除可采用多种合理技术击球外,还可利用乘驼掩护或者合理冲撞。因此,这个项目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竞技性。 2014年11月,蒙古族驼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赛骆驼

乌拉特系蒙古族部落中的一支,17世纪中叶顺治七年(1650年),乌拉特人由呼伦贝尔西迁至乌拉特草原,游牧于阴山南北麓及黄河北岸。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附近的牧户变开始驯养使用骆驼作为大漠乌拉特蒙古族牧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骆驼,起初主要用于驼用,后来在祭祀敖包举办庙会暨那达慕等群体活动时增设赛驼。与赛马一样,为蒙古族牧民生活中的十分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分为传统越野赛和现代场地赛,以远程越野赛最为传统。赛驼是一项普及性强、参与度高的群众性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强的地域色彩和特色,是一项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民族体育文化氛围和创造地区特色的体育项目。

骆驼球赛(驼球)是人骑着骆驼手持1.4米长的赛杆进行击球比赛。运动员男女不限,具体规则与马球比赛规则基本相同,每队由4-6人组成,包括1位守门员。比赛场地长150米,宽100米,球门宽4米。每场分上下半场,各10分钟,中场休息5分钟。若未分出胜负,进行10分钟的加时赛,若仍未分出胜负则进行点球。点球点距离球门10米,在进行点球时,由中场开始助跑击球,如运动员出现未碰到球时,仍算点球一次。

据文献记载,当骆驼被驯化为交通工具时,赛骆驼也产生了。每逢喜庆节日,居住在草原、沙漠戈壁的蒙古族牧民常举行赛骆驼比赛,它同赛马一样为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骆驼体型庞大魁梧,乘骑可日行百余里,奋蹄奔驰时可以跟飞奔的骏马相媲美,而且比马更有耐力。参赛骆驼是经过驯养和严格训练的,赛骆驼的赛程为5至40公里,以先到达终点为胜。骑骆驼射击比赛在途中置靶射击,以中靶多少定胜负。参加比赛者男女老少不限。

在巴彦淖尔、在乌拉特后旗、在戈壁红驼艺术馆,我看到了人与骆驼北纬40°线上相处的美好以及骆驼带给人们的欢愉与幸福。在艺术馆没有的是,骆驼奶——因为更有益健康,得益于戈壁红驼的生长环境及生理特征,巴彦淖尔市开发出了本土驼乳企业的品牌,成为了农牧民招待贵宾的罕物,为人们带来了舌尖和身体的双重享受。在艺术馆场景还原展厅,我还看到一位老额吉,面容慈祥得让人感动。这也许就是人驼守望同行的共舞传奇了吧?

走出艺术馆夜色已经降临,因为乌拉特后旗人民政府驻地是在 2005年由赛乌素镇迁至巴音宝力格镇的,所以,这座县城给人一种很“新”的感觉,街道宽阔平整,一切有序井然,城市的广场就在艺术馆前方不远处,大气开阔得可以用来赛骆,与之相伴的是人们在休闲中传出的阵阵欢快笑声。其时,骆驼曾经是否有角已经不十分重要了。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