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北宋的名将,在两宋时期唯一依靠军功从士卒爬到枢密使的人。北宋时期,重文轻武,枢密使基本都是出自科举进士的文官,狄青是怎样做到彻底逆袭?人生巅峰后,狄青为何又被满朝官员忌惮,最后落得惊恐而死的结局。下面我们就好好地聊一下这位北宋第一名将狄青,因为在他的身上浓缩了两宋时期所有武将的最终悲惨命运。
狄青真的是“小兵”出生吗?
很多人都对狄青的出身有很大的疑问,其中最大的玄机就是,宋朝的军官多出于官宦子弟,或者科甲出身,鲜有平民出生人能走到枢密使的位置。在宋代,枢密使掌管全国的军事,仅次于宰相。宋代同级别的官员,武官要低文官,因此可以说,天下百官,除了宰相就是枢密。要是放在现在,枢密使就相当于解放军总参谋长。这对于讲究家世和科举出身的宋代而言,的确是有点不可思议。因此很多人都怀疑狄青的身份是否真的是平民,要知道虽然宋朝被成为中国历代中最为富饶的朝代,但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确实异常的艰苦。因为他们要负担宋朝大量冗沉的官员和禁军士兵。
对于狄青的身世,正史的记载也是模糊,但是和狄青生活在相同时代的苏轼写了一首词,却说明了狄青的出生“狄武镶公者,本农家子”。狄青身上还有一件事情,也足以说明狄青的出生绝对是平民。就是他的脸上被刺了图案。我还特意地查了一下,原来在宋代,在脸上“纹图案”是一种刑法。比如《水浒》中的松江,就是因为杀了阎婆惜被发配,为了怕他逃跑,就在脸上刺字。宋代对武将很轻视,就更别说武将下面的士兵。为了防止士兵逃跑,就在士兵脸上,用针扎脸,针孔渗血之际,再用墨涂在上面,也叫做“面涅”。由此来看,狄青出身低微是事实,但是他依然从士兵到元帅,足以证明狄青靠的是真本事。说句题外话,我看到这段史料,也明白为啥宋朝打仗就和我们现在的国足一样,那真的是谁都敢输。很简单,士兵都没有荣誉感,没有尊严,只是为了混一碗饭吃,不输就没有天理了。
出道前的狄青
根据《东轩笔录》记载,狄青在正式出道之前,一直在禁军中混。至于他为啥要去当兵,现在流传在世的有很多说法,有的说他打死人,有的说他抗税,但是对于这类说法,听听就行,没有史料支撑。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狄青的家庭一定不好,要不然也不会选择去当兵。在宋代,一但有地方出现饥荒,国家就会到那个地方招兵。与其说招兵,更不如说是一种安抚灾民的办法,这样的士兵质量怎样,不用说也知道。因此,在两宋期间,更多的人是为了混口饭而去当兵,只要家里稍微有点办法的话,都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当兵。
根据记载,狄青入伍之处进的是“拱圣营”,属于皇家的仪仗队。这支禁军部队,在所有的禁军部队中,比较特别。就是要长得帅,形象好,毕竟是给皇帝撑场子,能不能打无所谓,关键就是看脸。由这点来看,传说狄青长得帅,也是有事实根据。随后,狄青通过选拔又进入了骑御马直中,最后进入了“班直系统”,正式成为了皇帝的近卫军。要进“拱圣营”要长得帅,要进班直系统就要考察武艺的水平。毕竟,近卫军可是真的要保护皇帝的安全,不是那种长得好看就可以的。狄青是二十岁入伍的,此后在禁军中的摸爬滚打,干到近卫军花了整整十年。就这样一直到宝元元年,这一年西夏的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不断对宋朝的边境侵扰。狄青的机会来了。
正式出道
由于西北的战乱,朝廷要派遣禁军中的骨干去支援西北前线,有点像现在的京官支援边疆的形式。来到前线,狄青就被任命为“鄜延路延州都巡检司”下的一个“指挥使”。这段历史记录告诉我们两个重要的信息,第一,这个鄜延路延州都巡检司在当时的宋军中是一只比较精锐的部队,也是一只直接面对西夏的野战部队。第二狄青一下放到部队,就是一名小军官,指挥使的职位在现在就相当于是现在的营长,手上管着一千多士兵。可以说,这两个条件,成就了狄青传奇的开始。
一战成名,威震西夏
宝元元年,元昊派遣使者带着钱财和官印,过来招揽宋朝保安军的巡检刘怀忠,刘怀忠大怒,将过来招安的使者当场斩首。有人说刘怀中做事太草率,这个行为彻底的激怒了元昊,毕竟人家刚当上西夏国的一把手,你就算不愿意,也要客气一点,没必要搞得人家下不来台,这样叫元昊怎么面对自己的小弟。但是你要是刘怀忠,你也会这么做,因为他不是汉人,而是番将,他所率领的保安军也是番兵番将。其他的我就不多说了,你懂的。从侧面你也能看出,那时候宋朝的禁军几乎不能对外作战,野战的基本上都是番兵。
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西北的天气异常寒冷。元昊率领大军围攻保安军,刘怀忠率军大战西夏军,结果身死战败。此时离保安军最近的宋朝部队,就是离此八十里的狄青的部队,接到上司要求支援保安军的命令后,狄青就率领所属部队前去。在出发之前,狄青将头发披散,带上青面獠牙青铜面具,只露出一双囧囧有神的眼睛。带领所属的骑兵,像一顾旋风奋击西夏军队。面对忽然而至的骑兵,又看到狄青的装扮,很多的西夏士兵都惊慌失措,竟然被狄青的骑兵部队冲击的七零部落,(对亏是精锐部队,要是禁军,狄青也不敢出去)招架不住,退出了战斗。可以说,主将都战死了,本来是必输的战斗,竟然因为狄青出现,获得了逆转。史载“青功最多,故超四资授官”。
此战,狄青一战成名,其战斗力只凶悍,气势只勇猛,乃天人也。从此之后,在西夏军队里,都知道这个延州指挥使狄青,称呼他为“狄天使”。
庆历元年,好水川之战爆发,。在这场战斗中,下西夏的元昊第一次出动了自己的三大特种部队,披着冷锻甲的“铁鹞子”骑着“河西马”的重甲骑兵,拿着强弩的“神弓强弩兵”,以及由善于山地丘陵活动的衡山党项人组成的“步跋子”步兵。战斗的结果也是异常惨烈,宋朝主将任福力竭而亡,全军战死,无一存活,战斗到了最后,就是一场屠杀。
面对如此惨烈的失败,宋朝廷大怒。派遣庞籍(就是包拯剧力的大反派庞太师)担任安抚使,成为狄青新的上司。庞籍到任后,就大力提拔狄青,在庆历二年庞籍为主帅,狄青为副将,主动发起了对西夏的战役,一举攻下西夏要塞金汤城,屠咩,岁香,毛奴,等多出防御城池,围困宥州,西夏举国震惊,
宋朝与西夏小战无数,大战有三场,川口之战,好水川,定川之战三战,宋朝皆输,宋朝在西北地区的战线全面崩溃。幸好,狄青被提拔为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自己,开始成为宋朝对抗西夏的主管官员。也是因为有狄青的镇守,使得西夏一直被抵御在外,没有讨得一点便宜。但是长期的战争消耗,又加上碰到狄青这样强劲的对手,西夏觉得这样下去,没打下疆土,自己恐怕都要饿死。于是在亲历四年,宋西之间达成协议,西夏销去帝号,而宋朝给予优惠的贸易条件和每年给西夏财物,就是保护费。
队员不行,教练再好,也是没用的—远征侬智高
对于侬智高之乱,完全就是因为宋朝太弱所造成的。宋朝建立后,交趾(今天的越南)强盛,看到宋朝完全不像以前的唐朝那样强大,加上又因为辽和西夏,疲于奔命,就趁机北上蚕食宋朝的土地。在宋和交趾之间,有一块土地属于当地首领侬智高,他的心里还是想归附于宋朝,但是宋朝也弱智到怕得罪交趾,就是不答应。而侬智高想要归附于宋的想法,也被交趾知道。历史记载侬智高原话“吾今既得罪于交趾,中国又不纳我,无所自容,止有反而”。那反谁呢?自然就是弱弱的宋朝。
你还别说,宋朝也还是一如既往地发挥正常,一直输。自侬智高起兵之后,短短二十二天,就攻下了南宋九个州县。侬智高发现,他的军队虽然打不过交趾兵,但是碰到宋兵的时候,对方几乎都是一战击溃,知道宋朝孱弱,但是没有想到这么弱。很快侬智高的军队包围了广州,这让北宋朝廷大为震动。
为了多少挽回一点脸面,宋朝派出了在西夏作战中,表现得比较出色的大将蒋偕和张忠二位前去平叛。结果怎样呢?还是一败涂地。虽然这二位是厉害,但是人家在西夏用的是番兵。这次他们使用的是禁军,那是什么兵哦!就好比你找世界最有名的教练训练中国足球,结果还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能自求多福,出入平安喽。
朝廷没有办法,只能请狄青出马。并要求,所有地方上的军队和指挥权,都归狄青调动。狄青调集军队,星夜驰骋达到昆仑关。到达后,为了麻痹敌军,狄青组织酒宴,款待将士。侬智高本来就轻视宋朝的军队,在得知后这支部队一来就开宴席,于是也放松警惕准备休整。第二天,当很多喝醉的宋军将士早上睁开惺忪的睡眼时,他们惊奇地发现,主帅狄青已经在清晨占领了昆仑关。
随后,在归仁铺宋军遭遇到侬智高主力部队,两军交战,宋军的前锋孙节战死,于是宋军将士的老毛病又犯了,看到开路先锋战死,宋军惊慌不已,又有溃散的迹象。宋军是什么尿性,狄青非常清楚,在关键时刻,他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原来。早在他出征的时候,就像皇帝请示,把在西夏前线对抗西夏兵的,他的嫡系部队—蕃军骑兵调到了前线。你还别说,这群由土谷浑,党项人,蒙古人,汉人,回鹘人组成的军队战斗能力是强。很快,侬智高的军队就被打败,斩首数千,俘获敌人不计其数。
人生的结尾,不是幸福,而是悲凉
讨伐侬智高之后,狄青班师回朝。仁宗皇帝对狄青很是满意,毕竟他自己也知道,宋军能打胜仗,那是多么的不容易,能带领宋军打胜仗的将军,又是多么的不容易。狄青,人才,朕要好好的奖赏他。因此,就决定让狄青当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长官—枢密使。
人生之所以诡异,就是有时候明明是天大的好事,背后却是暗浪汹涌。
宋朝的枢密使,一只都是由文官担任。而狄青却是一天书都没有念,完全是在军营中,靠着在前线真刀真枪干出来的功名。仁宗皇帝将狄青推到这个位置,让狄青自己的生活从此不再平静。
狄青做了枢密使之后,朝中大臣弹劾他的奏章就没有断过,可以说弹劾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说狄青是北宋最大的隐患,有的说如果陛下真的喜欢狄青,就应该放手,让他做一个地方官,这样还能保全他。甚至过分的还说我昨晚夜观天象,有大兵之灾,而这个灾祸就应在狄青身上。而这里面,说的最凶,最轻视狄青的,就是那个大家众所周知的欧阳修。可以说,欧阳修弹劾狄青的方式比秦桧还要秦桧。我会在自己下一篇的文章里,好好的说下这个事情,用事实告诉大家,历史上,欧阳修和秦桧相比,好不了多少。
一天,狄青忽然接到旨意,被罢免枢密使职位,自己也被调到外地当官。狄青心里已经感觉到不对劲,是不是出什么事了。于是他就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文彦博询问皇帝为何把自己调往外地为官。文彦博盯着狄青,眼睛盯着狄青说道“无他,朝廷疑尔”。历史记载,狄青听到这个话之后“青惊怖,却行数步“。
狄青,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一个视死如归的战士,一个为了他背后无数的大宋子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前线流血流泪的将军,就这样,在没有任何罪状,没有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被贬黜。不仅如此,那个喜欢他的仁宗,和满朝动不动就满嘴仁义道德的大臣,还时不时派人去“探望“他。这让狄青更加惶惶不可终日,想想自己曾经为大宋流的血,受过的伤,做出的贡献,如今尽然被如此对待,他的内心会是怎样的一种悲凉?
“自古名将如红颜,不许人间见白头”
狄青的遭遇不是偶然的,想象此后的宗泽,岳飞,韩世忠,辛弃疾,哪个不是身死,哪个不是郁郁不得中。宋朝的皇帝,为了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北宋被金所灭,两帝在五方城受尽侮辱。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在崖山之战失败后,被宰相陆秀夫背着一起跳了海。
我的一点感触
《孙子兵法》中开篇第一句是这样的一句话就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还有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尊敬这个国家的军人,不崇拜这个民族的英雄,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也离灭亡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