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曾经感叹晚清所处的时代,是千年未有之变。总之,就是感叹不是他们能力不行,而是遇到了一个最坏的劫数时代,这样的时代卧龙凤雏来了,都搞不定。
可都是维新,为啥日本能搞定,一举成为列强国家,而我们国家却越搞越差,最后搞得国民凋敝,百业皆废,最后被日本欺负成那个悲惨的样子。
小编我为了能找到这个真相,对比了当时两国之间很多的政策制定和执行细节,虽然彼此之间的确有不少的区别,但是也不至于会有那么大的差距。那么,导致两国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小编忽然想到,在一期红娘节目里,有一个情感嘉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男女双方在一起,只要是不在一起生活,彼此之间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掩饰。这样的掩饰会经常让人产生误判。那么怎么防止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去他(她)家,去观察他们的父母,如果父母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很好的话,基本上不会差。但是父母要是寡恩刻薄之人,哪怕这个人表现的再好,其这种隐形的表现在某些特定的时候,肯定会爆发出来。
那么我们就从中日双方的过去,来进行一个从古至今,政治和文化上的逻辑推理。想必一定可以将这个问题解释清楚。
“分民”的恐惧
要了解为何中国近代的衰落,就要清楚我们过去,究竟发生了什么。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就彻底的将国家改造为一个高速运行的机器,这个机器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运行,成为一个战争机器。
凭借这个高速运转的机器,秦国以六代君王的政策延续,使得天下诸侯归一。如果把这个高速运转的国家机制当作一个机器,那么这个机器的核心中央处理器,就是商鞅变法最为核心的思想就是”分民“。
此前,我所了解的都是啥辱民,贫民,把民不当民。但是看到“分民”二字的时候,的确是让我不禁让我毛骨悚然,汗毛倒立。
让我们看一段西汉的贾谊写的关于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在这段描述里,秦国百姓在商鞅变法之后,已经变得私欲横行了。哪怕是父子娘儿,夫妻至亲,彼此之间都是相互猜忌,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
换成一句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亲兄弟算账。既然是明算账,那和陌生人一样,还需要说什么亲兄弟呢?说着这样话的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兄弟之间反目。
秦朝的军功制,的确是相当的提高了秦朝军队的战斗力。就像其余五国说的那样,秦军将士袒胸露臂,右手拿着秦剑,左手拿着敌军的人头。但是同秦国战斗的另外五国人在战斗中也发现,秦军随后也出现了,因为抢敌人头颅,而相互械斗的情况发生。为了抢军功,连自己的战友都能挥剑砍杀,这样的军队因此才被称为虎狼之师。
秦国之前用这样的方式能成功,是秦国人自成一国已经几百年,是一个单一的氏族社会。此外还由于长期同游牧民族作战和融合,使得秦国在文化和文明程度本身就和中原诸国相距甚远。
但是一旦统一全国,将这套“分化”之术,自然受到了诸国的反抗。再加上没有了像秦始皇那样的强人,因此国家分崩离析也是情理之中。
汉初,就是吸取了秦国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百业开放的政策,因此才能使得国家取得极大的进展。但汉武帝为了能征讨匈奴,不但将几代帝王积累的财富折腾空了,还入不敷出地,因此实施了丧心病狂的“算缗令”。
这个“算缗令”如今不是学历史的,很多人都不知道。哪怕是学历史的也只是知道有这个法令,但是这个法令发布和实施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名族性,甚至对我们民族潜意识文化的养成,都有着空前恶劣的影响。这个政策让亲戚,父子,夫妻,朋友和家仆之间都可以相互告发,只要指出对方有隐秘的财产,那么告发者就能分到被告发者一半的财产。
这一政策实行,导致的极致恶劣影响,就是人人自危,父亲猜忌儿子,丈夫提防妻子,兄弟之间相互猜疑。亲情,爱情,有爱,团结皆为梦幻泡影。
随后,汉武帝实施的“推恩令”其核心的思想,也是“分民”政策的2.0版本—“分王”。无论是“分民”还是“分王”就是把人一个个脱离出来,灌输给他们一种思维,别人有了,你就没了。于是,大家都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争夺,欺骗。只要自己过的好,哪怕别人生不如死。
人的私欲被无限的扩大,最终就是“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反观日本
日本之所以没有像中国那样内斗汹涌,其主要原因并非他们自己说的那样是因为素质高。其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日本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日本的国土,大部分面积都是高山森林,像中原那样大面积的平原几乎是想都不敢想。日本天皇将贵族分配到日本各处,由于交通阻碍,千山万水,天皇的很多政令几乎出不出去。因此,所谓的天皇,基本上在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一个吉祥物的位置。这样是日本为啥,都是所谓的征夷大将军主持国家的原因之一。
长期的封建制度,各地的大名统治自家的封地,且所辖领土面积有限(日本本来就不大),因此只要豢养一些武技厉害的武士,就能妥妥的统治。根本就不需要用所谓的“分民”政策。
此外,日本到了德川幕府统治之际。为了时期自己的统治更加的合法化,和更好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幕府每年花费大量的金钱在各地新办教育,主要教育的就是儒家的尊王攘夷,以及忠,信,礼,智,信等儒家的真正学说。
这样的结果就是,日本在民治维新前期,日本国民基本上百分之八十多的国民都断文识字。这也是为何,明治维新的时候,维新派宣传自己革命的理念的时候,会有很多百姓支持。也最后导致的就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会在日本那么被容易接受和推广。毕竟,民众在过往两百年间,被幕府宣扬了两百年的尊王攘夷的思想,就不想军国主义都难。
而大清呢,因为“分民”政策,人人相互猜忌的,李鸿章以一己之力对抗日本,就这样还要受到朝廷内部某些人的猜忌和掣肘。毕竟,国家亡不亡,与我何关?我所在乎的是权力是不是我的,财富是不是我的,我的统治能不能继续下去。
当然了,这样做的恶果就是,你分化百姓,让他们相互之际内斗猜忌,疲于奔命。但是大清朝亡了也就完了,百姓也不会掉一滴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