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的起因,就是日本军舰击沉了中国的运兵船高升号。当初李鸿章花钱租用了英国怡和洋行商船高升号,其目的就是打算用日不落帝国来挟制日本海军。谅日本人胆子再大,也不敢找英国的麻烦,否则就是玩火自焚。但李鸿章却打错了算盘,日本击沉了英国人的船,英国人反而不找日本人的麻烦,却跑去中国要赔款,而中国也竟然就真的赔了,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1 “高升号”事件的起因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并很快就占领朝鲜八道中的三道。面对势如破竹的起义军,朝鲜国王立即向宗主国中国请求派兵助剿。很快,李鸿章就派出了淮军悍将叶志超带着淮军入朝作战。面对淮军入朝,日本内阁紧急开了御前会议,决定出兵朝鲜,打算趁这个机会,将力量投射到朝鲜半岛上。
日军只救英国人,对淮军则是屠杀
很快在中日两国的参战后,东学党起义就被平息了。朝鲜王朝就照会两国退兵。淮军主帅叶志超在撤退的时候,却忽然发现日本不但没有撤兵,反而疯狂向朝鲜增兵。仅仅几十天,日本就向日本派兵超过万人,驻守在牙山的叶志超立即向李鸿章发来急电,要求立即派来援兵,否则仅自己手里的兵力,恐会被日军“包饺子”。
李鸿章听到这个消息,急得如坐针毡。他手里的兵有的驻守在京畿附近,有的守在边防,还有的在对付国内反叛。没有办法,李鸿章只好招募了2000名兵勇(其中有一千多人,都是出自合肥肥东的六家畈)去朝鲜支援叶志超。
李鸿章在运兵之初,李鸿章就凭借多年和日本打交道的经验知道,日本很有可能会下黑手。于是打算派出“济远”、“广乙”、“威远”3艘护卫舰作为“高升”号的护卫舰。但是这三艘护卫舰上安装的舰炮太少,每艘平均只有三门火炮。而日本的军舰都是最近一两年购买的最新战舰,平均每艘都有十门火炮。于是,李鸿章最初的计划是打算让两艘铁甲舰镇远号和定远号跟着那三艘舰一起护航。如果真的按照这个计划来实施的话,恐怕“高升”
可是因为对一件事情的误判,却彻底的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说是误判,其实也是很多中国人都容易犯的一个老毛病,这就是投机取巧。
原来,日本派兵进朝鲜,也导致俄国和英国的不爽,两国同时发出后果自负一类的严重警告。面对俄英对日本的警告,李鸿章大喜,他立即电报给了朝廷说“似俄真动公愤,未必欲收渔人之利”。于是,李鸿章很单纯的认为,俄国和英国不会坐视日本在东北亚做大做强,他们一定会出兵阻扰日本的扩张。于是,本来安排定下的北洋水师护送运兵船的计划,就这样被搁置一旁。
7月25日,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带领“吉野”、“秋锦洲”、“浪速”三艘日本军舰从佐世保海军基地出发。很快,他们就发现了执行护航任务的“济远”和“广乙”号。于是历史上甲午海战的第一战丰岛海战就此爆发了。
2 方伯谦真的是挂白旗而不敢作战的懦夫吗?
根据日方对于这次海战的记载,日本对清军这两艘战舰的表现用了两个字形容“善战”。但是日军也承认,彼二我三,清军两艘战舰只有六门,而日军有三十门,根本抵抗不了多久。在日军的记录中,这次的海战双方维持将近一小时二十多分钟,最后以济元号败退退出战斗为止。面对济元号的退出,日本的速浪号是穷追不舍。为此,济远舰的管带方伯谦就下命令挂上白旗和日本军旗。
因此真实的历史就是,方伯谦也的确出战攻打了日军军舰,而且打的也还不错。只不过我们这边军舰不行,火炮数量不够也是事实。方伯谦只不过不想死,因此为了保命,他选择了挂白旗。
实话实说,对于方伯谦这个人,他最后的命运是按逃兵罪处以死刑。对于方伯谦个人而言,战也打了,人也死了,最后还落得一个贪生怕死的罪名,连累家族受辱,的确是亏到家了。然而,方伯谦的失败,真的就只有他贪生怕死吗?蝼蚁且偷生,就不要说人了。在方伯谦的认知里,他觉得自己觉得这场战斗,输的有点冤。自己要火炮数量少,舰只又少,这样和日本军舰硬拼,不就是自杀嘛。战斗也是死,不战斗也是死,无论怎样,都是就是死路一条。
甲午战争浮世绘
可以说,方伯谦的命运,其实就是北洋水师所有军官未来的写照,他们只不过都是是李鸿章和清廷保守思想的牺牲者而已。
3 以夷制夷?别傻了
在中国古代,的确有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这个外交手段基本上是历朝历代,用来控制少数民族地区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李鸿章和清廷估计史书看少了,在使用这个策略的时候李鸿章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使用此策略的前提条件是,你比夷强大很多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如果夷比你强大,那就是夷联夷制你了。这点从西晋末期五胡乱华,到宋末蒙古灭宋,一直到明末后金女真人联合蒙古攻明都能看出来。
有一句话,最能体现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即暂胜,必终败“。这样给自己设置紧箍咒的脑残想法,也不知道李鸿章怎么想出来来的?由于这个核心主题思想,每次对外战争,李鸿章代表朝廷都是以”主和“和”议和“的态度来签订条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自强争取时间,同时又企图用所谓的”以夷制夷“的办法来牵制列强。而租借高升号运兵船,就是李鸿章介于这样的思维,搞出来的自以为很”智慧“的办法。
对外宣传的滞后和愚昧
李鸿章本来以为,英国人会找日本人的麻烦。开始之处,英国人的确是对日本人恶语相向,并说出如果处理不好,后果自负一类的话。可是随着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海上和陆地上溃败,英国政府忽然意识到,此时此刻的日本已经不是那个”黑船事件“中没见过世面的日本,而是一个已经拥有现代武器,掌握现代战争手段的武士了。
除此之外,日本在明治维新中,学会了一个最为关键的手段,那就是学会了西方价值观的语言。日本在接受各国的采访的时候,对外宣说自己有待了”高升“号上的俘虏,礼遇了船员,并施救了落水船员。同时日本还一致对外宣说这场战斗是为了帮助朝鲜,脱离清廷的朝贡体系,是为了朝鲜的独立和解放。不仅这样,日本政府还写了一份关于”高升“号的调查报告,将所有的问题都指向是清廷的问题,而自己所有的行为都是被动的。
在反观清朝政府,几乎是一片寂静无声,很多官员甚至连话都说不清,就更别说报告和舆论报道了。可以这样卓,清廷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就像一个顽童一般,几乎什么不懂,什么都没做。
西方媒体极力丑化中国的落后于愚昧
再加上清廷在海战中无能的表现,使得各国都更加轻视中国。于是,舆论的导向彻地的转变,英国也本着痛打落水狗,十字键软的捏的指导原则,开始逼着清廷给赔款。而李鸿章也本着”不可战“和”争取时间“的理念,最后还是赔付了英国的船钱。
4 投机取巧,聪明反被聪明误
我曾经有一个师兄,在事业单位混的风生水起,后来也因为太能混了,被牵扯到一件事情上,导致只能原地踏步,很难更进步一步。于是一气之下,就离开了单位,进入了社会。打拼了几年,他才发现,社会的玩法和事业单位根本不是一回事。社会上要混得好,真的是需要实力,能解决问题。根本不是体制内的那一套人情世故。
李鸿章在国际关系处理的问题上,也犯了和我师兄同样的问题。国际关系,讲究的就是一个森林法则,谁的拳头大,谁就有理。结果因为自己不自强,还玩朝廷里那一套人情世故,结果怎样,万劫不复。
中国也因为巨额的赔款,落得一个国家几乎崩溃的结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在四十年后那场战争中,会落得那样悲惨境遇的原因。而间接导致的也导致我们中国人现在如此勤奋却依然比不过所谓欧美国家的原因之一。李鸿章那带代中国人,自中国开国以来,除了宋朝那群废物以外,最为败家和无能的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