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军紧急入朝参战,战士们都很好奇,为什么政委徐斌洲总戴着墨镜

史在没有弦 2025-03-16 04:16:13

在中国革命和抗美援朝的激烈岁月中,徐斌洲将军作为39军的核心领导之一,其英勇无畏的形象深植人心。特别是在1935年长征期间,徐将军在嘉陵江战斗中失去左眼,从此佩戴墨镜,成为了独眼将军的象征。在云山之战中徐斌洲和他的部队展现出超凡的战斗力,打败了美军的王牌部队。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这位一生戎马的将军。

徐斌洲

徐斌洲,生于1912年,是湖北红安县一个普通农家的孩子。早年家庭贫困,但父母仍努力让他接受了两年的私塾教育,希望他能有所成就。然而由于经济困难,徐斌洲不得不中断学业,转而为生计奔波,他曾在地主家务农,也在烟丝店做过学徒。

1927年,黄麻起义震动了整个湖北,年仅15岁的徐斌洲投身其中,这标志着他革命生涯的开始。两年后徐斌洲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他所在的队伍随后被纳入红军的序列。

从他参与革命的最初时刻起,徐斌洲就深刻地与政治工作结缘。他的领导能力逐渐显现,在红军中,他历任县独立营党委书记、政治指导员、少共团委书记及团政治处主任。徐斌洲的政治生涯在模范师政治部主任的职位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30年年仅18岁的徐斌洲毅然加入了红军,起初在当地的一个独立营开始他的军事生涯。次年徐斌洲作为红四军12师34团的指导员,与团长许世友并肩作战。许世友,出身少林寺的硬汉,以“敢死队长”著称,战场上总是手持大刀,勇冠三军。与许世友的猛烈作风不同,徐斌洲更注重智慧和战术。

当红军在鄂陕边界的漫川关被五个师的敌军压制时,形势危急。总指挥徐向前下达了决定性的命令,要求34团不惜一切代价突破敌阵。虽多次冲锋未果,徐斌洲毅然决然地带领突击队亲自冲入敌阵,这一举动彻底打破了僵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他的带领下,34团与敌军展开了近距离的肉搏战,徐斌洲和许世友并肩作战,如同战场上的灵魂旗帜,极大激发了士兵们的士气和战斗力。

1932年秋季,徐斌洲因被误解而受到内部审查,他的军事生涯险些因此终结。被关押时,他面临枪决的严峻处境。幸运的是他的老战友许司令得知这一情况后,急匆匆赶到审查会场,力挺徐斌洲:“我和徐主任并肩作战多年,深知他的忠诚和品格,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绝无叛变之理!”在许司令的坚决担保下,徐斌洲被解救出狱,虽然职务暂时降为团宣传副股长,但他并未因此气馁。

1933年,徐斌洲因表现卓越,迅速被提拔为红80团的政委。此后不久红四方面军调往川甘边界,准备展开嘉陵江的战斗。在激烈的江油攻坚战中,徐斌洲在敌人的顽强抵抗下,带领部队持续推进。

战斗中他左眼遭受重创,流血不止,但他坚持指挥至最后一刻。这种英勇的精神深刻影响了他的战士们。最终红军大获全胜,徐斌洲却以失去一眼的代价,被尊称为“独眼战将”。事后总指挥专程来视察,并亲切嘱咐:“徐同志,伤愈后我们再并肩作战。”

军队

1937年,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徐斌洲被派往战略重地山东,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如第3支队政委、第3教导旅政治部主任,以及清河军区政治部主任等。在渤海军区和山东军区的不同阶段,徐斌洲都扮演了政治领导的关键角色,特别是在渤海第4地委和山东军区第7师,他的政治工作对抗日根据地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徐斌洲的经历充分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在革命和战争中所能展现的坚韧与智慧。他的生活和战斗,都紧密地绕着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奋斗的主线展开,无论是在战场上的英勇还是在政治工作的精细,徐斌洲都展示了他的卓越才能和无比热忱。

进入1942年,徐斌洲在抗日战争中运用其独到的战术理解力。他指挥八路军山东纵队采用游击战术,如“麻雀战”与“地雷战”,巧妙地瓦解了日军的扫荡行动。这种以弱胜强的战术不仅让日军疲于奔命,还激发了民间对抗日力量的壮大,形成了口耳相传的赞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解放战争期间,徐斌洲基于实际的战场需求,首创了“四组一队”的战术布局。这一战术安排每个连队分为火力、突击、爆破、支援四个小组,各小组根据具体任务执行,相互支援,显著提升了部队的作战效率和灵活性。这种新的战术模式很快在全军范围内推广,使得整个部队在攻坚战中的表现大幅提升,徐斌洲的这一贡献为他赢得了“攻坚老虎”的美誉。

1944年在山东地区的抗战中,他与许司令再度携手,共同指挥3旅进行多场关键战役。在战场之外徐斌洲的私生活也有了转机。通过战友介绍,他结识了6分区妇救会的会长韩豁。韩豁出身名门,是抗日名将韩复榘的侄女,她的父亲韩复达同样是一位革命家。韩豁自己也曾勇敢地投身战斗,贡献全部家产支持抗战。

两人在组织的批准下结成了夫妻,从此徐斌洲不再孤军奋战,有了家庭的温暖支持。韩豁和她的妹妹韩亮在战争中展现出的勇气与奉献精神,令徐斌洲深受感动。韩豁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坚定和力量,为两人的共同生活增添了更深的情感联系。

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徐斌洲被派往东北,担任东北野战军中的重要角色。这期间,他由师政委直接晋升为军政委,显示出领导层对他能力的高度肯定。在东北野战军中,徐斌洲历任17师政委、49军政委及39军政委,每次均与战功显赫的将领搭档,如“龙猛子”龙书金和被誉为“钟疯子”的钟伟,证明了高层对他的绝对信任和高度期望。

特别是在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之际,徐斌洲已是东北边防军的一员,当时包括38军、39军在内的数支部队被组织起来,共计超过25万人。到了10月份以这些部队为核心,组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向朝鲜前线进发,在彭德怀的带领下开启了艰难的征程。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39军首次投入到前线,目标是云山地区,一个关键的战略节点,原本由相对较弱的韩军第1师守卫。军长吴信泉对此战充满信心,视为确保胜利的关键一役。云山地理位置关键,其占领也象征着志愿军在外国土地上的首次胜利。

许世友

然而情报突然变化,云山的敌军开始活跃,部分重装备单位如坦克和车辆启动,显示撤离的迹象。此时距离预定进攻还有四小时,吴信泉决断迅速,命令立即行动,利用敌人未稳固防御的机会发起突袭。在两个炮兵团和一个高射炮兵团的支持下,39军的八个步兵团采用正面突击和侧翼攻击的策略迅速推进。

初期战斗异常顺利,云山阵地迅速被占领,但随着战斗的深入,敌军开始有效地组织防御并发起反击。很快前线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守军不是韩军,而是美军王牌部队——骑兵第1师,这支部队自夸160年未尝败绩。韩军第1师师长在察觉到形势不妙时,已经将防线交给了美军,并迅速撤退。

志愿军原未计划与美军首先交战,其强大的实力令志愿军缺乏彻底的胜利把握。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转变,军事和心理的压力剧增。在这关键时刻,吴信泉与徐斌洲展开紧急商议。

徐斌洲夫妇

吴信泉坚定地提出:“本以为是易于下口的肉,没想到碰上了硬骨头,怎么办?”徐斌洲立刻表示支持继续战斗:“剑已出鞘,绝不可退。现在正面临我们的真正考验,必须让士兵们发挥擅长的近战、夜战和穿插战术,从气势上压倒对手。”

随即这一决定被迅速上传至高级指挥官彭德怀,他的回应简洁有力:“坚决消灭美国王牌军!”这一命令为39军注入了新的力量。士气大增的39军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将战斗推向高潮,终于在激烈的战斗中几乎全歼美骑1师第8团及南朝鲜军第1师第15团,共计歼敌2000余人,击落及缴获飞机7架,毁坏和夺取坦克及汽车众多。

彭德怀对39军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们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卓越战斗力。在抗美援朝的整个战争过程中,39军的每一场战斗都与胜利紧密相连,堪称真正的“虎王”部队。徐斌洲的领导和军事才能在这一系列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前排左二是徐斌洲

战后鉴于徐斌洲的卓越贡献及身体状况,他被调回国内,并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与时代的其他几位名将并肩。他的人生旅程于1996年12月在北京落幕,享年84岁。他的夫人韩豁于2001年去世,他们的一生充满了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徐斌洲将军和所有为国家奉献的志愿军官兵一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

0 阅读: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