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军团何以能横扫欧亚,成为冷兵器时代最强战力?

佑渊说历史 2023-03-01 06:02:02

蒙古军团为什么能够横扫亚欧大陆,成为冷兵器时代的最强者?我们今天就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突厥骑兵的兵器

根据史料记载以及各种考古报告,我们可得知:突厥人大概在公元6世纪左右,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并且可以制造兵器。《周书》中记载突厥曾经求婚于柔然,“茹茹主阿那环大怒,使人骂辱之‘尔是我锻奴,何敢发是言也?’”突厥人“世居金山,工于铁作。”金山,即今阿尔泰山。此外,突厥人说:“从我祖父到我七祖都是铁匠。”

从以上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出,突厥人很重视冶铁业。关于突厥人使用的武器,据《隋书·突厥传》记载:“有角弓、鸣镝、甲、稍、刀、剑。善骑射,性残忍。”在所有的武器中,弓箭仍然是突厥人最基本和常用的武器。在出土的各种箭镞中,据考古学家研究,古突厥人的铁箭镞,按其形制可分为8类30款。第1类三棱响箭,式样多达10款。

除了弓箭以外,突厥骑兵的矛,其尖端狭长,成“棱形”,“这种兵器带有长筒,梭上有一个备以刺穿铠甲的窄翼”。在新疆天山地区,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有关突厥时期骑兵使用矛类武器的壁画。最典型的两处是哈密折腰沟。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突厥时期的北方民族在武器种类上与匈奴时期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形制有变化,镞、矛更有杀伤力。

2、元代蒙古骑兵的兵器

关于元代蒙古骑兵的单兵武器系统,中外历史文献有记载如下,南宋使臣赵珙曾经提到:“弓必一石以上,箭用沙柳为苛,手刀甚轻薄而弯。”彭大雅也写到:“有顽羊角弓;有环刀:有长短枪,有旁牌。”

13世纪来到中国的著名意大利商人兼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行记里写道:“其兵器有弓箭、剑、骨朵。”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元代蒙古骑兵的配备的武器有:弓、箭、环刀、斧子、枪和盾牌等。

弓的结构及制作材料弓的结构主要分为弓干、弓弭和弓弦三部分组成。根据弓的不同结构,也可分为多种类型。在战场上作为主要兵器使用是复合弓。复合弓,就是文献中通常所说的角弓。元代蒙古骑兵配备使用的复合弓是用兽骨和木头相结合而成的,彭大雅曾提到:“有顽羊角弓,角面连靶一共三尺。”箭及箭的种类、制作箭主要由箭镞、箭杆、箭羽和矢苦构成。箭的种类根据记载,元代蒙古骑兵使用的箭分为:响箭(鸣镝)、驼骨箭和批针箭三种。

其中,批针箭是用削减的木头做成的箭。鸣镝,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箭,最早见于《史记》,“冒顿乃作为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由此可见,鸣镝在古代军事行动中一般作为传递信号下达命令的一种“指示箭”,其功能类似现在的信号弹。在箭杆或箭头钻孔,发射后,箭快速飞出,空气在孔中摩擦,发出呜呜的响声。

箭的制作箭杆一般用沙柳(沙柳属灌木或小乔木)制成,“箭用沙柳为苛”,尾翎则用雕或其他大型禽类的羽毛制成。雕鹰之毛比雁鹅之毛更硬挺,抗风吹、不变形、平衡性好,而北方多鹰。所以北方箭优于南方箭。

关于辽金元时期蒙古草原铁的来源,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来源:第一,草原地区本土的冶铁业。《蒙古秘史》第97节记载道:“兀良合惕氏人的札儿赤兀歹老人背着鼓风囊。领着他的名叫者勒蔑的儿子,从不儿罕·合勒敦山来到。《元史译文证补》中记载成吉思汗的先祖时写道:“乞颜后裔...得铁矿,洞穴深邃,芰伐木炽碳,簧火穴锫中,宰70牛,剖革为筒,鼓风助火,铁石尽......。”

自唐代以来,西域商人到北方地区从事贸易活动,也带来了一些武器。《契丹国志》中记载了很多有关高昌、龟兹、大食等地入贡辽廷镔铁的史料。在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以前,草原上已经有很多西域人在各部从事贸易和政治活动。在同饮巴勒渚纳水19名功臣中,有3人是西域人(札八儿火者、阿三和玉素阿剌)。

从中原流入的铁。金朝在沿边诸州设立了多处榷场与草原各部族贸易,例如:庆州朔平榷场4、抚州天山榷场2、抚州北羊城榷场3、抚州得胜口4、抚州集宁春市场5等。

此外,金初,还有大量中原铁钱流入。辽代为了限制铁器在草原上的流通以削弱各部的军力,在边口互市时铁禁甚严,草原各部的箭头基本是骨或木头制成的,从金代开始,铁禁才开始松弛,铁开始流入漠北草原。但是,由于流通的铁器数量有限,箭镞仍然有木制和骨制的。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写道:“塔坦止以射猎为生,然地不生铁,故矢镞但以骨为之。至金人始驰其禁。又刘豫不用铁钱,由是河东、陕西铁钱由云中货于塔坦,塔坦得之,遂大作军器焉。”蒙古军攻伐金朝以后,铁制箭镞才大量使用。《蒙古秘史》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成吉思汗对阿儿孩·合撒儿、塔孩、速客该、察兀儿罕四人说‘你们充当我的射远程的远箭,射近程的近箭吧!’”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蒙古族的骑兵已经可以根据战场上的具体情况以及具体的战斗任务的不同来使用不同的箭。

在元上都遗址内发掘出了大量的铁簇,箭头呈三角形扁平铲,铤为圆柱体。苏联学者胡使科夫将出土的南西伯利亚和中亚、蒙古地区的铁簇分类,划分成了5组,并在这5组内又划分成21种类型,根据此种分类,穿甲簇约占总数的12%,胡佳科夫得出结论说,穿甲簇主要用于抗击着轻便防护衣的敌人。

在古代草原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箭也有着特殊的含义和象征,《蒙古秘史》中记载:铁木真和札木合第二次结为安答时,“札木合把他用二岁牛的两个角粘合成的有声的鸣镝送给帖木真,帖木真把柏木顶的鸣镝头回赠给札木合”’。阿阑豁阿在教育孩子时,也是将箭捆在一起,比喻家庭团结牢固的意义。

3、弓箭对于蒙古人的重要性

弓箭的保养在行军和平时,为了对弓箭进行保养和维护,鞑靼人的“箭囊中经常备一把锉以把箭支锉尖。’”《蒙古秘史》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例如“(帖木真)就用他的削箭的刀,砍断一些树木,牵着马一步一滑地走出来。”可见他们对弓箭的重视度之高。弓箭对于蒙古人的重要性生产工具与兵器游牧民族是民兵合一体制,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后仍然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千户制度,弓箭既是人们最基本的战备武器,也是狩猎最常用的工具。

弓箭代表身份与地位除了在物质领域以外,弓箭对于草原部族的文化和政治军事制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笔者认为,古代北方草原各部贵族以随身佩带弓箭象征一定身份和社会地位,弓箭寓意勇猛与美好古代北方民族很多人也以“善射”或“善射之人”的意思起名字,例如《蒙古秘史》里记载成吉思汗的一位先祖是豁里察蔑儿干,蔑儿干意为善射者、神箭手,常用作善射箭的男子的美称。又如,成吉思汗说:“他(原)名叫只儿豁阿歹,因为射断了我的战马白嘴黄马的颈脊,就给他起名为‘者别’,让他为我们作战,称他为者别。可降旨,命他跟随在我身边。”

“者别”一词,《元史语解》释作“梅针箭”。除了人名之外,也有某一氏族或者部落以“善射”之意而命名,《蒙古秘史》里记载:“因为他是合不勒·合罕的儿子们中的长子,就从部众中,挑选有肝胆、姆指控弦善射、有豪言壮志、各有技能、有强壮气力的人给他,这些有豪气、有胆、有勇、无人能敌的部众,遂被称为主儿勤部。”

别勒古台甚至还说:“生而为男子汉,死也要让尸骨与箭筒、弓埋在一起,这样才好!”成吉思汗创建怯薛军时,还专门设立了“箭筒士”负责保卫其安全。可见弓箭对蒙古民族的影响之深。蒙古善射之人有元一代,善射人才辈出。成吉思汗的大弟弟合撒儿勇力过人,合撒儿的二子移相哥也以善射闻名于世,曾经在射箭比赛中从335庹的距离射中了靶心。

为了纪念移相哥高超的射箭技能,成吉思汗专门为其立碑。王恽奉敕撰《大元光禄大夫平章政事兀良氏先庙碑铭》,“太祖朝,忽鲁浑拔都以善射充百夫长。乃蛮之未服也,战长城南,率先锋摧之,彼即惊遁。”忽鲁浑即是者勒篾,是阿朮的伯祖父。

“男子除了从事造箭或照料畜群的某些轻微的劳动之外,一般均不参加任何其他劳动。但他们有时也从事狩猎和练习骑射。”“少女和妇女也像男子一样敏捷地骑马和驰骋。我们还发现他们随身携带弓弩和箭囊。”由此,也可以看出,弓箭在蒙古人的生活中非常普遍常见。其次,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历来在日常生活中、就非常重视弓箭方面的军事训练。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