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常常陷入一种困境,而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期望落差。
当我们看到其他同学能够顺利完成作业、认真记笔记、早读记住单词,而部分学生却做不到,甚至进校时基础相当,随着时间推移差距却越来越大时,内心难免产生疑惑与焦虑。
我们眼中所谓的 “差生”,通常是成绩靠后、行为习惯欠佳的学生。
但实际上,“差生” 是个伪命题。无论怎样分班,即便将最优秀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也依然会有所谓的 “差生” 出现,毕竟有比较就会有相对的落差。
我们教师往往将提分的期望寄托在这些孩子身上,满心期待他们能够勤奋努力,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家长们亦是如此,即便孩子小学时在班级中表现出色,也会随着孩子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认知。
正是因为老师常常把希望押在这些 “差生” 身上,所以大部分时间会因他们的 “不思进取” 而焦虑。
我们会一次次将这些学生叫到办公室,整天盯着他们,恨不得时刻监控他们的行踪。
然而老师们,我们应该放过自己,也放过这些所谓的 “差生”。
也许他们在班级里表现不佳,但放在全校来看,未必垫底,在全县范围内,说不定还算得上优秀。
若总是揪着他们不放,真将他们视为 “差生”,反而会让他们越来越差。
教育并非是一场较劲,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需要耐心等待。静心教育,静待花开。”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作为教师,作为教育领域的耕耘者,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都应坚守教育初心,用心耕耘,莫问前程,静待花开。
如果学生基础薄弱,就放平心态,少些功利心。
特级教师于漪也讲过:“教育是等待的艺术,要留足灵魂发育的时间。” 当我们放下改造者的执念,那些看似 “格格不入” 的孩子,终会在合适的时节绽放光彩。
教师并非全知全能的园丁,而是与春天同行的旅人,学会接纳教育中的 “未完成性”,才能见证生命的多样绽放。
其实“差生” 本身并非问题,教师的焦虑才是关键所在。
教育是一场修行,修的不仅是学生,更是教师自己,我们不应成为教育的苦行僧。对待 “差生”,最好的方式是努力接纳他们。
教育孩子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既然是双向奔赴,就不能单方面行事。
我们要理解 “差生” 的不易,他们只是像发芽较晚的种子,或者生长的土壤不够肥沃,但他们同样渴望上进。
他们羡慕领奖台上的光芒,只是由于自身条件限制或竞争环境拥挤,暂时未能如愿。
在成绩方面,他们从不将责任推诿给老师,只求老师能原谅他们的不完美。
教育心理学中的 “皮革马利翁效应” 表明,若我们用 “麻烦制造者” 的眼光看待学生,最终只会在自我预设中耗尽热情。
那些被我们定义的 “坏习惯”,或许只是尚未被理解的生命特征。我们不妨走出 “差生” 困局,让师生的心灵都能得到解脱。
在具体行动上,教师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保持情绪稳定:
化怨气为激励停止在考核表上用红笔圈注 “重点关注对象”,将评语本翻到空白页,以全新视角看待学生。关注 “不完美” 背后的成长轨迹。
建立非功利性对话,课间十分钟不聊作业,而是了解学生兴趣。
调整评价标准,与其关注名次进步,不如先为学生连续三天未落下课堂笔记而庆祝。
以鼓励代替批评,将心中的怨气转化为激励学生的动力,慢慢会发现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成绩也能达到平行班前列。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在课堂上遇到学生扰乱秩序的情况,比如后排学生随意走动、打闹且狡辩不听劝时,不要立刻发火批评。
先让学生逐个诉说事情经过,发泄不满,过程中不许他人打断,确保他们能把心里话讲完。
之后指出他们话语中的矛盾点,让他们辩白,待他们意识到自身错误后,再点明他们无视老师和课堂纪律的问题,最后根据犯错情况进行相应惩戒。
如此学生能心甘情愿接受惩罚,课堂秩序得以恢复,教师自己也能保持情绪稳定,同时还能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理性处理问题也会逐渐成为一种行为模式和惯性。
不干透支精力的事如果在工作中,某项任务超出自己目前的能力范围,例如刚入职就担任初二班主任,导致身心俱疲,情绪极度不稳定,外表都出现明显变化时,要懂得取舍。
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不能长期勉强自己做透支精力的事。
像这种情况,可以不计后果地请辞班主任,以保持良好状态,毕竟在职场上,虽然需要上进,但也要保证自身精力充沛,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总之教师情绪稳定的关键在于 “疏通”。
解决问题 “宜疏不宜堵”,与其疲于应对各种因情绪产生的问题,不如找到有效的疏通方法,让负面情绪得以排解。
通过化怨气为激励、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不干透支精力的事这三招,教师能够摆脱内耗,以更平和、积极的心态投入教育工作,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
木桶原理,短板拉低平均分,影响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