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区的小道上,李姐家的门总是紧闭着,偶尔传出的怒吼声划破邻里间的平静。邻居们路过时,脚步会不自觉地放慢,眼神中交织着同情、担忧和无奈,小声嘀咕着:“这李姐,又在发脾气了。”
那扇门后,究竟藏着什么?是家庭纷争、无奈,还是一个女人在生活重压下的挣扎?
李姐在邻居眼中是个爱发脾气的女人,严厉又急躁。但当我走进她家时,看到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她。
还没进门,就听见她近乎绝望的怒吼:“儿子,你怎么总是这样,玩具扔得到处都是,这家里是垃圾场吗?”接着又转向丈夫:“你呢,我昨天就说让你把阳台上那堆杂物清理一下,怎么还在那儿?家里的事就我一个人的事吗?”她的声音里满是对家人的失望和愤怒。
门开了,李姐一脸疲惫,眼中带着未消散的怒火,嘟囔着:“你看看,这家里乱成什么样了,我说了无数遍,他们就是不听。”
客厅里玩具散落一地,杂物堆得像小山。李姐无奈地坐在沙发上,眼神中满是疲惫与无奈,叹了口气说:“我也不想这样,我也羡慕那些和和睦睦、轻声细语的家庭。
可我要是不吼,这个家还不知道乱成什么样子。我每天操心这个家的每一处,从一日三餐到孩子的学习,从家里的卫生到各种琐碎的事,我都想着能做好,可他们……”说着,她眼眶微微泛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始终没有落下。
李姐曾在心里无数次问自己,怎么就变成了现在这个爱发脾气的样子。
曾经,她也是个温柔如水的女子,可生活的琐碎与家庭的重担,一点点磨去了她的耐心。她担心孩子没有好的生活习惯,未来怎么办;担心丈夫一心扑在工作上,忽略了家庭,夫妻感情会变淡。
她的每一次怒吼,背后都是对这个家深深的爱与担忧,可家人似乎并不理解,只看到她的愤怒,忽略了她疲惫而焦虑的心。
在这个社会上,像李姐这样的女人并不在少数。她们被生活的压力裹挟着,在家庭中扮演着看似强势、爱发脾气的角色,却常常被家人误解。
《非暴力沟通》里说:“每一种愤怒的背后,都隐藏着我们的期望和需求。”李姐生气老公抽烟喝酒,是不想看到他伤害自己;生气孩子只知道玩,是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未来。可她的这些苦心,家人似乎并不理解。
人的一生,都在为情绪买单。《黄帝内经》中讲:“百病生于气。”现代研究也表明,爱发脾气的人,患心脏病的概率比善于控制情绪的人高出19%,心梗或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病率增加4.74倍。
李姐又何尝不知道发脾气对身体不好,可每次看到家里乱糟糟的样子,看到家人对她的话置若罔闻,她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她常常在深夜里独自落泪,心中满是对自己的责备和无奈,知道这样下去不行,却不知道该如何改变。
不仅如此,频繁地发脾气,也严重影响着家庭关系。有一次,李姐的儿子,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满脸委屈地对她说:“妈妈,你能不能不总是吼我,你一吼我,我心里就好害怕。”
那一刻,李姐愣住了,看着儿子那充满恐惧的眼神,心里一阵刺痛。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怒吼,并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反而让孩子陷入了恐慌之中。
她的心中充满了愧疚和自责,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为了这个家,也为了自己。
这让我想起了网上看到的一个视频,一个小男孩红着眼眶对妈妈说:“你正常说话是很好听的,不叫骂。
如果你‘啊啊啊’这样子乱叫,绝对是骂。你如果再骂一下,我就把你的爱取消一点,越来越少,你就在我心中排不上号了。”孩子的话,直白而又扎心。
在孩子眼中,妈妈的吼叫,掩盖了那份深沉的爱。李姐也常常在想,自己的怒吼,是不是也让孩子对她的爱产生了怀疑?她的心中充满了迷茫和困惑。
就如同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做过的那个实验,把两只刚出生的小羊羔放在不同环境中。一只在水草丰美的地方快乐生活,另一只旁边拴着一头狼,尽管狼碰不到它,但它每天生活在极度惊恐中,最终因情绪崩溃而死去。
一个家庭中,如果总是充斥着负面情绪,这个家又怎能幸福呢?李姐也曾无数次在心里呐喊:难道我就要这样过一辈子吗?难道这个家就不能变得更好吗?她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和对改变的期待。
在《谁说我们不能生气》中提到:“生气是一种极其正常的生活状态。只是,你需要一点技巧,来规避生气带来的恶劣影响。”
李姐也在努力尝试改变,她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当要发火的时候,就在心里默数10个数。她也尝试和家人好好沟通,不再一味地指责。她的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期待,相信只要努力,这个家一定会变得更好。
真正幸福的家庭,都守好了这3条原则。首先是停止内耗,接纳情绪。李姐开始正视自己的情绪,发现很多时候自己的愤怒,源于对生活的无力感。她尝试和丈夫、孩子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发火。
丈夫和孩子也渐渐理解了她的不易,开始主动分担家务。在这个过程中,李姐的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欣慰,看到了家人的改变,也看到了这个家的希望。
其次是好好说话,耐心沟通。李姐学习了《亲密关系》里的“XYZ”陈述法,当她想表达不满时,不再是宽泛地指责,而是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比如,以前她会说“你总是不帮忙做家务”,现在她会说“今天我忙了一天,回到家看到家里还是乱糟糟的,你也没有帮忙打扫,我感到很疲惫和委屈”。这样的沟通方式,让家人更容易接受,矛盾也减少了很多。
李姐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看到了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也看到了这个家的和谐与幸福。
最后,家中的事,不再是李姐一个人的独角戏。周末,一家人会一起大扫除,丈夫负责搬重物,李姐打扫厨房,孩子整理自己的玩具和书籍。
在这个过程中,一家人有说有笑,分享着生活中的趣事。家庭的氛围也越来越和谐,曾经那扇紧闭的门后,传出的不再是怒吼声,而是欢声笑语。李姐的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满足,看到了这个家的变化,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道德经》中说:“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的幸福,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共同努力。
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像李姐家一样,在理解与包容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密码。但同时,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像李姐一样的女人,在家庭中承受着如此大的压力?为什么她们的付出总是被家人误解?我们该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她们?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