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回家乡见了阔别已久的亲朋好友,觥筹交错之间,大家聊了一年来的感悟。
一圈下来,感觉大家都在重复一句话:“今年实在太难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5efca4a68065e75d467f4b059610177.jpg)
我的父亲是老家的村干部,平时除了微薄的工资外,家里还有8亩耕地。在与父亲的交流中我得知:正常年份,一亩地平均一年的利润大概1000元,8亩地就是8000元。但今年,8亩耕地不仅没有盈利,还亏了几百块(不包括人工成本,如果算上人工成本,亏损会更多)。
为什么今年农村人连种地都会亏损呢?
我父亲说有两个原因:1,今年的气候异常,上半年涝,下半年旱,庄稼收成大大降低。2,今年粮食的价格大降,往年小麦能卖到1.6元/斤,今年降到了1.1元/斤,降幅高达30%。
因此对于在老家务农的人来说,今年的日子的确不好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0b8129894ab9ac9867ee19f925728a5.jpg)
老家的一位堂哥在外面“刷大白”,是一位标准的农民工。他告诉我:“今年总共赚了六、七万,但过年回家只带回来了5000元过年费。”剩下的钱都被包工头扣着,而包工头还是堂哥的老乡。
如今这种大环境,不用想,包工头肯定也很为难,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会克扣老乡的工资呢?
另一位堂哥也是农民工,在杭州做“钢筋工”。他告诉我:“以前景气时,每个月能赚两万,如今每个月只能赚五、六千。”
收入骤降的原因主要是活没有以前多了,以前,仅民建工地上的活就多得干不完,如今民建的活已经腰斩,要想获得稳定收入,只能找公建的活。
堂哥举了个例子,有工友进了核电站的工地,收入能保证在1万/月以上,并且一个工地就能稳定干上五、六年。但这种活僧多粥少,可遇而不可求。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596d0861a9ae2385ffba973713e9dca.jpg)
一位远房的表哥做防水业务,是个包工头,年前刚从我这里借走了两万块钱。连两万块钱都要借,可想而知他今年的处境有多难。
在交流中,表哥告诉我:“最难的就是账难要,今年还有一百多万的账没要回来,因此年前只能借钱给工人发工资。”
这不难理解,如今建筑工地上的活都是层层转包,像他这种小包工头,属于最后的一级了。源头的开发商即便有钱,也很难分到他的手里。
我的舅舅,是一位“跑生意”的老江湖,在家乡也算是远近闻名的“成功人士”。春节期间,我去看望他时,他对我说了一句话:“疫情过去好几年了,今年才总算是缓过来气了。”
而他缓过来气的方式竟然是不再拓展新业务,就靠吃以前客户的老本。
舅舅的业务之一是校服,他告诉我以前一套校服的利润在100元左右,一年只要做到1万套的业务,利润就是100万。
而一万套,充其量就是一个学校的规模,也就是说,只要每年能做成一个学校,收入就相当可观了。
疫情之前,他可以轻松做到,但在疫情之后,基本上没有可能了。一方面需求量腰斩,另一方面竞争太激烈了,利润已经卷到微乎其微。如果再去拓展新客户,裹不住成本。
雪上加霜的是,前几年,舅舅做了一笔失败的投资,花一百多万全款买了恒大的商铺,如今恒大爆雷,彻底砸在手里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08796f7b2502bf22615f7ff987ba589.jpg)
他打开手机给我看了他们的“业主维权群”,里面竟然有一千多人。
这笔失败的投资让舅舅无比懊恼,但再后悔也于事无补,他也只能坦然接受了。
农民、农民工、包工头、跑生意,可以说是当前农村最主流的几种谋生方式。如今来看,他们的日子都不好过。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受大环境影响,比如,仅房地产这个链条就影响了一大批人的收入。
当然了,也有混得风生水起的,但那毕竟是少数,多数人的收入还是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期待2025年,大家的处境都能好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