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群体是一个“失落的群体”。他们不如年轻人有时间有精力四处活跃;也不如年轻人表达欲那么强;也不如年轻人互联网玩得溜;但不代表他们和她们没有情感需求,只是不被亲人理解,不被社会认可。
中年人在网络上的情感表达往往倾向于选择兼具私密性、共鸣感和实用性的平台。他(她)们在一些“隐蔽的角落”宣泄情感需求。如:
①微信生态领域:
私域群组:同学/同乡/行业群中"潜水式倾诉",通过转发养生文章或怀旧视频间接传递孤独感。
公众号树洞:在情感类推文评论区用"我有个朋友..."句式进行隐喻表达。
深夜朋友圈:凌晨发布隐晦文案(如诗词、风景照)等待特定对象关注。
②知乎平台:
知乎「中年危机」话题下匿名用户日均新增大量真实故事。其专业问答模块中也隐藏着中年人的情感诉求:如“法律咨询”里的婚姻困境,“医疗问答”中的健康焦虑。
③Soul平台:
35以上年纪用户夜间活跃度比日间高很多;中年相关话题互动量月均数万次;虚拟身份下的多重人格测试中,用户平均创建两三个不同身份的角色。
④各类短视频平台:
中年女性舞蹈直播间的「夸夸文化」现象;钓鱼/下厨直播的陪伴经济:平均停留时长约半小时左右。
⑤各类深夜电台和听书类APP:
大量听众为35-50岁男性;历史类听播节目大受欢迎,听众通过历史讨论理解当下困境,寻找共鸣。
当下中年人的情感需求来源主要是:
职场/家庭角色变化带来的困境;
与子女的沟通困难加剧了孤独感;
健康问题引发的价值追问;
传统道德观限制下的表达障碍:无法合理表达需求,好像中年人,就不能玩不能吃,不能追求爱情,就应该埋头赚钱养家,才是世人眼里的成熟担当,不然会有羞耻感。
这些需求的背后,实质是中年人试图在互联网中重构自我,通过碎片化的表达,完成自我整合、梳理自我、放松自我。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些情欲贪欢的情感需求,只要不违反道德法律,还是要以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他们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