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剑兵:《清初遗民小说研究》

古代小说研究 2024-05-30 07:14:44

《清初遗民小说研究》,杨剑兵著,人民出版社2023年3月版。

内容简介

所谓清初遗民小说是指清初顺康时期由文化遗民创作的反映遗民意识的小说群体。清初遗民小说是在清初的人文思潮、文化因素、史学情结、文学语境等复杂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应运而生,其作家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于江南地区,在生存状态上具有忠明、逃禅、交游广泛等特点。而在清初遗民小说的创作、艺术、评点、传播等方面,遗民意识则是贯穿始终,或通过隐晦曲折的方式,或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清初遗民小说与古代遗民戏剧、遗民诗词等遗民文学之间具有颇多的互通共性,甚至互动表现。总之,清初遗民小说具有鲜明的明清易代特色,更多地具有小说史与文学史价值。

目  录

序程国赋

绪论

第一节  清初遗民小说的概念界定

一、清初遗民小说的相关概念

二、清初遗民小说的概念

第二节  清初遗民小说的研究现状

一、清初遗民小说相关研究现状

二、清初遗民小说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书的主要结构

第一章  清初遗民小说的生成

第一节  清初遗民小说生成的思想基础

一、清初的实学思潮与经世致用的文学叙事

二、清初理欲统一的社会思潮与理存于欲的文学书写

三、清初注重社会功用的文学思潮与文学教化倾向的渐趋浓厚

第二节  清初遗民小说生成的文化因素

一、夷夏之辨与文化民族主义的文学表达

二、清初的剃发易服与反剃发易服的文学写实

三、清初的文字狱与遗民意识的曲折表达

第三节 清初遗民小说生成的史学情结

一、明亡之思的史家情怀

二、补史之阙的史家责任

三、遗民传记的史家笔法

第四节 清初遗民小说生成的文学语境

一、清初遗民诗、词、文、戏曲的创作概况

二、清初遗民小说与遗民诗、词、文、戏曲的关系

第二章 清初遗民小说的作家

第一节 清初遗民小说作家的数据统计

一、生卒年统计

二、别号统计

三、籍贯统计

四、科考统计

五、主要任职统计

六、遗民身份统计

第二节 清初遗民小说作家的空间分布

一、清初的行政区划及遗民小说作家的籍贯分布

二、两江、闽浙地区是遗民作家的重要集散地

三、遗民小说作家游历广泛

第三节 清初遗民小说作家的生存状态

一、遗民作家的名、字、号的更改

二、遗民作家的交游

三、非遗民作家的遗民情怀

第三章 清初遗民小说的创作

第一节 清初遗民小说的主题

一、宣扬忠、孝、节、义

二、记录明遗民心路历程

三、总结明亡教训

四、追忆香艳

第二节 清初遗民小说的才学化

一、清初遗民小说中的才学

二、清初遗民小说才学化的成因

三、《续金瓶梅》中的才学宗教化

第三节 文言小说的地域特色

一、《板桥杂记》

——秦淮风月中的南都记忆

二、《南吴旧话录》

——有明一代南吴轶事的“世说”体书写

三、《研堂见闻杂记》

——娄东视角下的江南社会

第四章 清初遗民小说的艺术

第一节 清初遗民小说的人物结局描写

一、篡国者及其追随者的结局描写

二、变节投降者的结局描写

三、专权误国者的结局描写

四、忠臣义士的结局描写

五、明遗民的结局描写

第二节 清初遗民小说的叙事艺术

一、清初遗民小说的叙事结构

二、清初遗民小说的叙事顺序

三、清初遗民小说的叙事意象

第三节 清初遗民小说的语言特色

一、借人物之口表作者之意的人物语言

二、叙议结合的叙事语言

三、非叙事文体的过多插入导致小说语言风格的不甚统一

第五章 清初遗民小说的评点

第一节  清初遗民小说的评点概况

一、清初遗民小说的序跋

二、清初遗民小说的夹批

三、清初遗民小说的尾批

四、清初遗民小说的其他评点形式

第二节 清初遗民小说评点中的遗民意识

一、评点中的遗民意识

二、评点者遗民情怀的原因分析

第六章 清初遗民小说的传播

第一节 清初遗民小说的刊印、选录与禁毁

一、清初遗民小说的刊印

二、清初遗民小说的选录

三、清初遗民小说的禁毁

第二节 清初遗民小说的改编与续写

一、《桃花扇》对《樵史通俗演义》中弘光朝事的改编

二、《聊斋志异》对王猷定、徐芳传奇志怪的改编

三、《板桥杂记》的续书

——《续板桥杂记》与《板桥杂记补》

第七章  清初遗民小说的比较

第一节 清初遗民小说与古代遗民戏剧的比较

一、题材选择的比较

二、人物塑造的比较

三、遗民意识的比较

第二节  清初遗民小说与古代遗民诗词的比较

一、创作主体的比较

二、纪录现实的比较

三、遗民意识的比较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清初遗民小说作家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二清初遗民小说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三清初遗民小说著录、收录书目索引

附录四宋、元、明遗民诗词作家籍贯及主要活动地区统计

后  记

程国赋

2021年6月底,接到剑兵电话,在电话里他提到他主持的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清初遗民小说研究”(编号:16BZW069)已经完成,准备出版,希望我写篇序言。剑兵主持的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成果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撰写而成的。

《清初小说论稿》

2008年,剑兵考入暨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跟随我攻读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方向的博士生,2011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迄今整整十年的时间。十年来,剑兵先后任职于湖北、江西和广东的几所高校,虽然工作单位几次变动,但剑兵对于清初遗民小说研究这份执着之情一直没有变。

2011年剑兵完成的博士论文有四十余万字,于今,经过十年的辛勤耕耘,他拿出五十六万字的书稿《清初遗民小说研究》。综观全书,我觉得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与特色。

一、书稿首次正式提出并详细阐释了清初遗民小说的概念。

遗民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出现于改朝换代之际,鲜明地体现出不同时代文人的心理状态、主观情感和民族情怀,同时,这些作品也是不同时代社会现实和文化思潮的集中体现。

就清代初年而言,在文坛上出现大量的遗民文学,相比之下,遗民戏曲和遗民诗词受到学术界较多的关注,而遗民小说受到的关注比较少。就有关清初遗民小说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学界一直没有正式提出清初遗民小说的概念,也未对此进行全面厘清与阐释。

剑兵的书稿在借鉴学界对文化遗民、明遗民、遗民意识等概念阐释与界定的基础上,首次正式提出了这一概念,并阐释了其核心内涵。

《明遗民录》

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

其一,创作时间。上限为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明廷灭亡,下限为康熙六十一年(1722)。下限时间的界定主要依据是明遗民方国骅(即方颛恺)(1637-1722)卒于是年。这是目前已有资料显示的最后一位明遗民去世时间。

其二,创作主体与主题。创作主体必须为文化遗民,包括明遗民、非明遗民、遗民身份不可考作家。创作主题必须体现遗民生活或反映遗民意识。

其三,小说作品的依据。作者判断某一作品是否为小说的主要依据是古代小说书目的著录。同时,对小说选本及小说总集收录的作品(古代小说书目著录的除外),作者则主要根据其是否具有小说因素而进行甄别,未具小说因素的作品不在此书考查范围。

综合上述三条件,作者认为,所谓清初遗民小说,是指在清初顺康时期由文化遗民创作的体现遗民生活或反映遗民意识且为古代小说书目著录或为小说选本选录并具小说因素的作品群体。

二、研究角度全面系统。

此书在界定了文化遗民、遗民意识、清初遗民小说等三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从七个方面全面系统深入地展开了研究:

1、清初遗民小说的生成。此部分主要从思想基础、文化因素、史学情结、文学语境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这些因素对清初遗民小说生成的影响,以及清初遗民小说在这些方面的主要表现。如清初文字狱的兴起,既是清初遗民小说产生的文化因素,也是清初遗民小说的遗民意识曲折表达的原因所在。

《皇明遗民传》

2、清初遗民小说的作家。此书共统计出小说作家90人,主要呈现籍贯相对集中、身份多近于平民、活动遍及大江南北等特点。同时,清初遗民小说作家在入清后,或隐居故里与山林,著书立说,教授生徒;或结社倡和,聊慰故明悲情;或游历名山大川,纾解亡国之痛;或积极抗清,表现对故国之忠诚;或入清为官,追求士人传统价值,但遗民情怀却一直挥之不去。

3、清初遗民小说的创作。此书已统计出小说作品有183部(篇),这是迄今为止对清初遗民小说最为全面的统计。清初遗民小说具有多重创作主题,在创作特色方面主要表现为小说的才学化与文言小说的地域特点等等。

4、清初遗民小说的艺术。此方面主要表现为富于情绪化的人物结局描写,不同小说体例在叙事结构上具有不同特点,如章回小说复合结构的多样性、文言小说单线结构的一致性、话本小说串连结构的新颖性,小说在语言上也颇具特色,如人物语言具有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之意的特点,叙事语言具有叙议结合的特点。

5、清初遗民小说的评点。小说评点属小说传播范畴,因清初遗民小说的评点有其独特性与重要性,故于此独立成章。

清初遗民小说的评点形式主要包括序跋、夹批、尾批等。这些评点形式是我们解读清初遗民小说的创作动机、成书过程、艺术特色的重要手段。清初遗民小说评点中的遗民意识主要包括对于忠明者的赞誉、对阉党、农民起义者的痛恨、对满清统治者的间接不满等,而这种遗民意识的出现又与评点者的遗民身份有关、与评点者同明遗民的交往有关、与当时史论中的遗民意识等有关。另外,此书还对《女仙外史》的评点进行了专节论述。

6、清初遗民小说的传播。其中,传播方式主要包括评点、刊印、选录、禁毁、改编、续写等六个方面。传播特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小说通过评点、刊印、选录、改编、续写的方式,使遗民情结得以流传,另一方面统治者又通过禁毁的方式来阻止人们对故国的眷恋及对新朝的对抗。同时,清初遗民小说的评点也体现了传播者的民族情结。

7、清初遗民小说的比较。这种比较主要包括清初遗民小说与古代遗民戏剧、古代遗民诗词之间的比较。清初遗民小说与古代遗民戏剧在题材选择、人物形象塑造、遗民意识等方面,具有诸多相似,也有诸多不同之处。清初遗民小说与古代遗民诗词在创作主体、纪录现实、遗民意识表达等方面,具有更多相似之处。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清初遗民小说是清初遗民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古代遗民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初遗民小说与其他文体遗民文学共同阐释了元初以降易代文学的创作特色;清初遗民小说的艺术价值总体上处于明清小说两大高峰之间的过渡地带,值得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三、书稿的研究方法合理。

作者多处运用计量统计的方法,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此书在论述清初遗民小说作家时,统计了这些作家的生卒年、别号、籍贯、科考、主要任职、遗民身份等。

《清初小说与士人文化心态》

通过统计,我们会发现这些作家在主要生活时代、生活志趣、生活空间、功名与任职、遗民身份等方面的诸多规律。再如通过清初遗民小说著录、收录索引,可以准确查找小说作品在小说书目、小说选本中的位置,这无疑为清初遗民小说的传播研究提供文献基础。

又如此书统计了宋遗民、元遗民、明遗民诗词作家的籍贯及主要活动地区。这是清初遗民小说作家与这些遗民诗词作家比较的文献前提。同时,此书在分析元初、明初、清初遗民作家集中于江南地区的原因时,引用了大量的关于经济、进士、宰相、书院等方面的数据,使得其论证可以得到强有力的文献支撑。

另外,书稿还成功运用点面结合的研究方法。如第三章第三节虽是“面”上的论述,即总体上分析文言小说的地域特色,却以《板桥杂记》《南吴旧话录》《研堂见闻杂录》等三部小说集为例展开。这种研究方法在其他章节中亦有所表现。从书稿的写作来看,作者在研究方法的运用方面比较合理。

《明末清初小说述录》

四、作者尝试采用遗民文学中不同文体间的互通研究。

遗民意识是遗民文学的核心要素。此书在研究过程中,注重清初遗民小说与遗民诗、词、文、戏曲等文体间的关系研究,探寻它们在遗民意识表达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而总结它们之间的互通性与互动性。

这种互通性研究,既有利于我们掌握清初遗民小说的创作概况,又有利于我们了解元初以来的遗民文学创作的整体状况,从而能够定位它们的文学价值、文学史价值及文献价值等。

自从着手开展清初遗民小说的研究到现在,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剑兵不惮辛劳,围绕这一课题深入开拓,取得突出的成绩,在这部书稿中提出很多新颖独到的见解。学无止境,就书稿而言,也存在一些可以继续完善的地方,例如,应更多地关注有关清初遗民小说的域外文献和研究状况、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清初遗民小说存在哪些局限和不足?

不过,瑕不掩瑜,总的看来,剑兵这部书稿材料丰富,研究方法合理,观点新颖,可以说是他“十年磨一剑”之后的力作。相信这部书稿的出版对于清代小说的研究、对于遗民文学的研究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明遗民录汇辑》

后  记

遥想博士毕业已十年有余。经历了湖北、江西、广东几所高校的工作调动,终于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清初遗民小说研究”(编号:16BZW069)的结项工作。面对自己可谓“十年磨一剑”的学术成果,感慨良多。

我是2008年进入暨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攻读博士学位第一件焦虑的事即是博士论文选题。我在做博士论文选题时,是经过认真仔细地论证的,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考量。

一是自己的硕士论文做的是清初时事小说《樵史通俗演义》。

二是有感于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关于遗民文学仅论及诗词而未及小说,而清初时期包括时事小说在内的诸多小说,具有浓郁的遗民意识。

三是有感于清初遗民小说的创作主体——明遗民在世道沧桑巨变之际的出处行藏。易代之际,他们忠于故国,拒仕新朝,逃禅隐逸,情寄文辞。他们独立不迁,坚守执着,以渺小个体对抗着时代的重压,以不屈于世的方式实践着他们的理想和操守。星河斗转,春秋代序,他们的声名不应湮没于历史尘埃。

《樵史通俗演义》

于是,将清初遗民小说作为选题的想法呼之而出。虽然确定了这一选题,但学界一直未对清初遗民小说作准确地界定,自己也一直在焦虑,此种提法学界会不会认可。甚至到博三时,还向李时人先生请教这一问题,最终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在确定选题后,开始搜集各种资料,制作各种表格,包括作家基本情况一览表、作品基本情况一览表等。经过一段时间搜集整理资料后,开始着手撰写部分论文。然而,在撰写的第一个月内,基本上是在失眠中渡过的。那种焦虑与不安,至今仍然历历在目。毕竟撰写博士论文,从谋篇到布局,都需要精心安排。

为摆脱困境,我试图从个案突破,并试图投稿。最早撰写的一篇成形论文为《〈樵史通俗演义〉作者考辨》,主要是发现了一些新材料,考辨了学界的一些论述,并将其投之《明清小说研究》,得到主编王长友先生的回复,确定录用。这是自己在撰写论文初期收获的一份喜悦。这份喜悦对自己后来撰写论文起到极大的鼓励作用。

经过博一时的焦虑与不安,到博二时潜心撰写,到博三上学期快结束时,我基本上完成了近四十万字的论文初稿。限于时间和学力,虽然部分内容难免粗糙,但面对摆在眼前的成果,心亦欣然。在三年期间,共发表了三篇CSSC来源期刊论文、一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超额完成毕业要求。这也是大大出乎自己的意料。所以,博士三年痛苦并快乐着。

博士毕业后,我应聘进入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学和科研是高校老师的基本功,而建立在有效科研基础上的教学当更能为学生提供知识源泉。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老师,三峡大学任教期间,自己开始尝试撰写一些课题申报书。并获批两项湖北省教育厅项目,一项为一般项目,一项为重点项目。对于初入职高校的我来说,这给予了我在科研领域前行的动力。

《玉堂杂记校笺》

四年后,因夫妻团聚,我从三峡大学调入井冈山大学工作。进入新单位,申请更高级别的课题仍然是自己的重要目标。我以自己的博士论文为选题,撰写了课题申报书。2016年6月,国家课题立项结果公布,自己的名字忝列其中。这确实让自己兴奋了两天。以自己的博士论文为基础,获批国家课题,至少说明选题与论证得到学界同仁的认可。

两年前,我又调入汕头大学。进入新单位,我的国家课题也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一方面对原博士论文进行大幅度地修改,特别是在博士论文答辩时一些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以及一些学者对我已发表的论文提出的商榷。另一方面增加了一些章节,如增加了清初遗民小说与遗民戏曲、遗民诗词之间比较。这种比较在一定程度上为自己下一步研究清初遗民戏曲奠定基础。同时,我还对所有注释进行了统一规范,保持前后引用同一文献的一致性,对需要增加注释的地方,重新增加注释。2021年6月初,所有的结题材料完成,并于国家社科基金创新服务平台成功提交。经过三个月的等待,国家课题一次性通过专家评审,并获得良好等级。

从博士毕业,到国家课题结项结果公布,整整十年时间。这部书稿见证了我十年来的学术之路。一路走来,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明遗民群体心态与文学思想研究》

首先,要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程国赋教授。自我进入师门,程师对我的论文选题、撰写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博士毕业后,程师仍然对我的学术与生活非常关心。六年前国家课题获批立项,程师在第一时间向我表达祝贺,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去年八月,国家课题正式结项,我向程师求序,程师立即应承。程师所序对书稿高度评价,让我有点受宠若惊。程师将序修改后,投之《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并正式发表。自从踏入学术门槛,一路走来,程师对我帮助甚多,一句感激之语实在难以包涵。

其次,要感谢汕头大学中文学科经费及科研启动经费对书稿出版的资助。前年初,我以卓越人才计划的方式被引进汕头大学。同年6月,我所申请的汕头大学科研启动经费项目“古代遗民文学研究”获批立项(编号:STF20006)(本书部分内容为汕头大学科研启动经费项目阶段性成果)。

在国家课题结项情况公布后,我就立即启动书稿出版程序。在与人民出版社充分沟通后,我又与中文学科负责人及科研处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在资源管理处招投标中心负责人的主持下,完成招标程序,随后与出版社签订正式出版合同。在一系列程序中,经费支持最为关键,中文学科和科研处对此均大力支持,迅速审批经费,以最快速度走完所有流程。在此深表谢意。

再次,要感谢家人对我的全力支持。我爱人郁玉英与我相同时间、相同方式被引进汕头大学。进入新的单位,各方面需要调整与适应,再加上前年初以来新冠疫情,对于完成课题造成不小的影响。

《古代小说与爱情》

尽管外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但面对我的结题冲刺,我爱人尽可能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照顾家庭,其实她自己也有国家课题需要完成,但她仍然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我。女儿也比较乖巧,虽然幼升小带来了各种不适应,但她总体上还能应付过来,也给我们减轻不少压力。

总之,完成国家课题的撰写,完成书稿的调整与校对,都是需要家人无私奉献才能完成。这也是我最需要感谢之处。

2022年7月29日草于龙眠斋中

作者简介

作者近照

杨剑兵,男,安徽桐城人,文学博士,汕头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古代小说戏曲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出版专著4部,包括《清初遗民小说研究》《清初小说论稿》《古代小说与爱情》《玉堂杂记校笺》,已在《明清小说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三十余篇学术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资助项目、广东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等10余项课题。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