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雷军站在2025年春季发布会的聚光灯下,宣布小米SU7 Ultra以52.99万元定价创下“10分钟大定破6900台”的纪录时,整个汽车行业的神经被狠狠刺痛。
这个曾被戏称为“PPT造车”的跨界玩家,仅用15个月便从零杀入全球车企市值前三,市值单日狂飙1000亿港元的故事,不仅让传统车企高管们夜不能寐,更抛出一个灵魂拷问:小米模式,究竟是时代风口下的偶然,还是跨界颠覆的必然?
小米SU7的横空出世,常被归因于“堆料狂魔”的标签——全球量产车最低风阻系数(0.195)、三电机1548马力、1.98秒零百加速、宁德时代麒麟II赛道版电池……
与特斯拉“从第一性原理重构造车”不同,小米选择了一条更取巧的路径:将手机行业的“供应链整合+参数内卷”移植到汽车赛道。
其自研的V8s电机转速高达27200rpm,超越保时捷Taycan Turbo S,但核心电芯仍依赖宁德时代;9100吨一体化压铸技术号称全栈自研,却未脱离小鹏、特斯拉已有的技术框架。
这种“半自研半采购”模式,算是借助中国成熟的新能源供应链,将技术追赶转化为性价比优势。
但参数狂欢掩盖不了隐忧。当小米SU7 Ultra以80万元预售价制造“锚定效应”时,其实际售价52.99万元的“超值感”,暴露的正是品牌溢价不足的软肋——相较保时捷、BBA,小米的豪华叙事仍停留在“24K金碳纤维车标”这类表层符号。
饥饿营销的二次进化小米SU7的爆单神话,堪称雷军“流量炼金术”的集大成之作。从微博直播工厂实拍到亲自交付车辆,从“米时捷”的戏称到与柯洁的跨界联动,雷军用消费电子时代的参与感经济,给友商上了一堂汽车营销课。
数据显示,SU7车主中38%来自小米手机用户,生态转化率高达7%,获客成本仅为新势力的1/3。这种“米粉基本盘”的威力,在SU7 Ultra上展现得淋漓尽致,锁单用户中甚至出现“为情怀买单”的女性群体。
但狂欢背后,危机暗涌——当小米SU7因断轴争议登上热搜,舆论场迅速分裂为力挺派与质疑派,暴露出跨界品牌在质量口碑积累上的先天不足。
更值得玩味的是定价策略。SU7以21.59万元起售价贴身肉搏特斯拉,Ultra版则剑指更高端的豪车市场,这种“上下通吃”的野心,似乎是用中端车型的规模效应补贴高端产品的品牌建设。
但数据显示,SU7 Ultra的毛利率仅17.1%,仍低于特斯拉的18.9%,暗示小米的“价格屠夫”人设正在松动。
小米的护城河小米真正的护城河,不在参数表,而在其努力构建的“人-车-家”生态闭环。
这种生态碾压源于三个维度:8.6亿台IoT设备的场景渗透,让汽车从出行工具升级为智能生态终端;MIUI用户的精准转化,形成“硬件获客-软件盈利”的飞轮效应;社区驱动的产品迭代,SU7 Ultra的27项功能直接来自米粉反馈。
相比之下,传统车企的“用户运营”仍停留在售后回访层面,而蔚来、小鹏的社区文化又受制于用户基数瓶颈。
小米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用消费电子的用户资产,重构了汽车行业的价值链条——当BBA还在为APP日活挣扎时,小米商城1.2亿日活用户已成为天然的流量池。
小米的跨界突袭,正在加速汽车行业的价值重构。
对传统车企而言,最致命的打击来自“时间成本”。一款燃油车的研发周期通常需5年,而SU7从立项到量产仅用3年,将手机研发那套玩法平移至汽车业务。当大众、丰田还在为电动化转型裁员减产时,小米已实现了弯道超车。
新势力阵营同样遭遇降维打击。蔚来坚持的换电模式、小鹏押注的全栈自研,小米打出“生态+性价比”的组合拳。更讽刺的是,当行业集体押注SUV赛道时,雷军另辟蹊径选择轿跑,反而吃下了差异化市场的红利,尤其关键是用户愿意买账。
雷军模式能否复制?小米SU7的成功,看似可归因于“技术整合+生态赋能+粉丝经济”,但其本质是雷军个人方法论与时代红利的共振。
首先,用户资产的积累具有不可复制性。小米用14年时间构建的6亿MIUI用户池,是跨界造车的先决条件。即便华为、苹果拥有同等技术实力,也难以在短期内复制这种“信仰级”用户黏性。
其次,供应链话语权需要时间沉淀。小米与宁德时代、博世的深度绑定,建立在手机时代上千亿采购规模的基础上。新入局者若想打破这种利益联盟,无异于蚍蜉撼树。
最后,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庇护不可或缺。北京市政府为小米汽车提供的生产资质、工厂用地等特权,以及资本市场对“生态故事”的狂热追捧,共同构成了跨界造车的温室环境。
写在最后:在智能电动时代,颠覆行业的未必是更懂汽车的公司,而是更懂连接用户的生态帝国。然而,小米模式的复制难度,在于它需要用户生态的长年沉淀、供应链的绝对掌控、创始人IP的极致运营,以及时代机遇的精准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