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以“极致安全”为卖点的新能源车在高速上碰撞后爆燃致三人死亡,瞬间点燃公众的怒火与质疑,核心关注点之一大众将视角聚焦到动力电池上。小米SU7电池核心供应商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两大供应商。
而宁德时代一句“不是我们的电池”,将压力全部推向比亚迪,而后者至今保持沉默。这场事故不仅撕开了小米SU7电池供应链的隐秘角落,也间接暴露了新能源汽车行业供应商混战的一面。
宁德时代在事故后24小时内火速回应投资者,明确否认涉事车辆使用其电池。这一回复既未指名道姓,又巧妙将舆论矛头转向比亚迪,言简意赅除此之外没有过多解释。而比亚迪的沉默则意味深长,弗迪电池作为其全资子公司,若此时贸然发声,可能陷入自证清白的被动局面。
更耐人寻味的是,小米SU7标准版的电池采用“抽奖模式”,自2024年6月起,用户购车时无法选择供应商,弗迪刀片电池与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随机混装。
据小米工厂内部人士透露,两种电池的封装均由小米自主完成,供应商仅提供电芯。这种“混装策略”本为提升产能灵活性,却在事故后成为责任推诿的温床。
电池混装的安全黑洞事故车辆搭载的73.6kWh磷酸铁锂电池,恰恰是小米电池技术争议的核心。
两者之间存在技术差异,宁德时代版本采用“电芯倒置技术”,声称能在热失控时向下释放能量;而弗迪刀片电池因结构特性无需倒置,泄压方向为左右两侧。两种设计的安全逻辑截然不同,但小米官方坚称安全效果一致。
在测试标准中也存在落差,中保研C-IASI碰撞测试中,SU7标准版以64km/h速度获得优秀评级,但事故撞击时速达97km/h——远超行业常规测试极限。这暴露出现行安全认证体系与真实极端场景的脱节。
更令人不安的是,标准版电池未搭载小米宣传的“14层物理防护结构”,仅Pro/Max版本享有此配置。当性价比成为价格战利器,安全配置的分级对待正在埋下隐患,消费者却要为此买单?
比亚迪的缄默绝非偶然。作为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的全球领跑者,其刀片电池以“针刺不起火”闻名,但此次事故的极端撞击场景可能突破其安全边界。
此前有行业分析师指出,即便是磷酸铁锂,在超过国标测试数倍的能量冲击下,仍可能发生爆燃。若比亚迪此时承认涉事电池为弗迪产品,将直接冲击其“最安全电池”的品牌神话;
而若否认,则需提供足以对抗宁德时代声明的技术证据——或许这对尚未接触事故车的比亚迪来说是大难题,任何丝言片语回复都可能引火烧身。
2024年比亚迪动力电池装机量仅次于宁德时代,两者合计占据全球60%份额。此次事件若演变为“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的舆论危机,可能动摇消费者对主流技术路线的信任,波及整个行业。
小米的供应链整合与用户信任危机小米的电池混装策略,本质是供应链风险对冲的产物。2024年小米SU7标准版交付压力巨大,引入宁德时代作为第二供应商,本为缓解弗迪电池产能瓶颈。然而,当随机分配遭遇重大事故,用户才发现自己购买的不仅是车,更是一场安全盲盒——且中奖概率从未公开。
更致命的是,小米在事故通报中强调“车辆起火系碰撞导致,非自燃”,却对电池供应商三缄其口。这种“技术正确但人文冰冷”的回应,与雷军“感动人心”的品牌叙事形成刺眼反差。
当消费者意识到,所谓的极致安全可能因供应商不同而存在变量,小米辛苦建立的形象恐遭人唾弃。此时三大问题摆在眼前又是否应当重视。
当主机厂将电芯采购与封装分离,事故责任认定将陷入“电车难题”——是电芯缺陷、封装工艺问题,还是整车结构设计失当?
消费者是否有权知晓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商信息,而非被动接受随机混装?
另外安全测试中以不足70km/h的碰撞测试标准,在电动车普遍突破200km/h极速的时代,是否已无法覆盖真实风险场景?
比亚迪的沉默终将被打破——或是迫于舆论压力,或是基于技术自信。但比真相更重要的,是行业能否从此案中吸取教训。总之沉默不会让火焰熄灭!
小米SU7的事故调查仍在继续,而公众等待的不仅是一个答案,更是一场关于透明与信任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