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中国是战是和的问题上,特朗普政府内部的意见很不一样。
看样子,美国媒体比对华鹰派还要清醒。
为啥这么说呢?
——【·数据背后,美国陷入“国家安全危机”·】——
美国的资源焦虑愈发明显了,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美国目前至少15种关键矿产完全依赖进口,另有29种矿产超过一半依赖外国供应。
其中,美国70%的稀土进口来自中国,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矿物质却是现代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命脉。
一架F-35战斗机需要用到约420公斤的稀土材料,没有这些元素,美国最先进的战机将无法运行。
从雷达系统到导弹制导,从激光武器到夜视设备,稀土元素在现代军事装备中无处不在。
造成美国的这种窘境的原因其实有点幽默,上世纪末,随着环保意识觉醒,美国逐步关闭了境内的稀土矿场。
高昂的劳动力成本、严格的环境监管以及市场价格的波动性,进一步促使美国企业放弃了这一产业。
与此同时,中国却将稀土视为战略资源,持续投入,终于在几十年后控制了全球70%的稀土开采和90%的加工能力。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特朗普政府迅速部署了一套三管齐下的资源争夺战略:重振国内生产、获取海外资源、对抗中国供应链控制。
3月21日签署的《国防生产法案》行政令,赋予了政府在和平时期使用战争级别权力的能力,直接针对美国的矿产危机。
这一法案最初是为朝鲜战争设立的,现在被用来对抗一场无硝烟的资源战争。
行政令包含三大核心举措:
要求联邦机构在10天内列出可立即批准的矿产项目清单,将项目审批时间从数年压缩到数月;
授权内政部优先考虑将联邦土地用于矿产开发,而非其他用途;
通过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与国防部合作,为矿产项目提供特殊融资支持。
这一措施立即获得了美国矿业界的热烈支持。
然而,不少能源政策专家对此表示怀疑。
曾任能源部顾问的专家指出,无论是特朗普2020年还是拜登2022年的类似尝试,都因为一个基本问题而收效甚微:矿产开发是需要数十年规划的长期项目,而美国政府的政策周期仅为四年。
这种时间上的不匹配使得企业不敢在政策摇摆不定的环境中进行大规模投资。
——【·针对全球盟友的资源掠夺·】——
特朗普政府的第二条战线,是试图从战火纷飞的乌克兰获取矿产资源。
今年2月初,特朗普公开表示将与乌克兰达成一项矿产协议,以美国持续提供军事援助为条件,换取乌克兰矿产资源的开采权。
据媒体报道,最初的协议草案要求乌克兰将国有矿产资源收益的一半投入美国控制的基金,最高金额可达5000亿美元。
经过艰难谈判,协议内容被大幅修改,但核心目标仍然是帮助美国摆脱对中国的矿产依赖。
3月底,特朗普宣布泽连斯基将前往白宫签署这份协议,但具体执行仍面临重重障碍。
原来,乌克兰宣称拥有的稀土资源价值被严重夸大,甚至部分矿床位于俄控区,实际开采困难重重,即使一切顺利,从勘探到实际生产也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
加上乌克兰复杂的官僚体系和腐败问题,使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于是战略研究机构专家分析后指出,在和平环境下开发矿产就需要十年以上,在战争地区更是难上加难,特朗普政府的期望过于乐观。
而特朗普政府的第三条战线则更加出人意料,是试图通过吞并格陵兰甚至威胁加拿大来获取矿产资源。
3月下旬,美国副总统万斯不顾当地强烈抗议,固执地访问了格陵兰岛的美军基地。
在短短数小时的访问中,他一边抱怨北极圈的严寒,一边试图分化格陵兰与丹麦的关系,公开暗示美国将为格陵兰提供比丹麦更好的发展机会。
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多位共和党议员公开支持这一立场,特德·克鲁兹参议员明确表示格陵兰丰富的稀土储量是美国摆脱对中国依赖的关键。
加拿大总理直指美国觊觎加拿大丰富的矿产资源是这些威胁言论的真正原因,并警告这种做法只会疏远最亲密的盟友。
——【·中国的战略杀手锏·】——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近年来,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精准的出口管制措施,充分利用其在全球矿产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进行反击。
2025年初,中国提出限制出口电动汽车行业关键矿产技术和工艺,包括关键金属的提取技术。
2月,作为对特朗普关税政策的直接回应,北京宣布对五种战略金属及其相关产品实施出口管制,这些金属对美国国防和清洁能源产业至关重要。
更令华盛顿担忧的是,即使美国能够增加国内稀土开采,仍然无法摆脱对中国加工能力的依赖。
中国控制了全球99%的重稀土加工能力,美国在这一领域几乎空白。
即使他们明天就发现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但没有加工能力,这些矿石对美国来说也只是“一堆花哨的沙子”。
中国在过去数年间已多次展示了利用稀土作为地缘政治杠杆的能力。
2010年中日钓鱼岛争端期间,中国一度暂停向日本出口稀土,这一前车之鉴令五角大楼高度警惕。
如今,随着美中贸易战升级,中国手中的这张王牌可能再次派上用场。
——【·特朗普战略的三大致命缺陷·】——
特朗普政府的矿产战略野心勃勃,却存在三个根本性缺陷,很可能导致其努力适得其反。
首先是急功近利与产业发展的时间错配。
矿产行业从勘探到投产需要数十年规划,而政府政策每四年可能大幅转向。
目前美国仅有一座稀土矿和两座铜冶炼厂,从零开始建立完整供应链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
对比之下,中国用了近40年时间才建立起今天的稀土产业体系。
其次是外交自毁式的盟友疏远。
通过威胁和恐吓加拿大、格陵兰和丹麦,特朗普政府实际上推开了那些最有可能与美国合作解决矿产问题的国家。
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传统盟友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特朗普的强硬态度使他们对与美国深度合作持谨慎态度。
最后是政策内部矛盾。
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强调国家安全需要稀土;另一方面,却撤销了支持绿色能源技术的相关政策,而绿色能源恰恰是稀土最大的民用市场之一。
这种政策摇摆使得企业无法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美国历届政府都试图解决稀土依赖问题,但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想要速战速决一个需要几十年才能解决的问题。
美国在关键矿产领域面临的挑战确实严峻,但更大的弱点在于其应对策略本身。
通过紧急动用战时权力、威胁盟友、从战区国家争夺资源,美国展现出一种近乎绝望的姿态,这恰恰暴露了其战略思维的短视和不成熟。
真正的国家实力不仅体现在军事和经济上,更体现在战略耐心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上。
如果美国继续这种冲动和对抗路线,不仅无法解决矿产依赖问题,反而可能进一步恶化全球资源分配格局,最终陷入更被动的局面。
在这场关乎国家安全的资源争夺战中,赢家不会是那个动作最快、声音最大的参与者,而是那个视野最长远、战略最稳健的国家。
当前的全球矿产资源博弈,不仅是对各国资源禀赋的考验,更是对国家战略智慧的终极测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