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e36f1c8948f5807d625aef6735d74b5.jpg)
龙门石窟
公元493年的秋天,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攻打南齐为名,亲率步骑三十余万离开首都平城(大同),大军渡过黄河,来到了饱经战乱的洛阳城,正值霖雨不止,大臣士卒再也不愿前行,纷纷请求缓攻南齐,这时,拓跋宏亮明了此次南下的真正目的:“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并不愿意驻留洛阳的北魏王族在南伐和迁都的选项中只得选择后者,第二年,北魏迁都洛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24d617d2908758c2759cfcd25e421e5.jpg)
龙门石窟
五岁就当上皇帝的拓跋宏是在祖母冯太后的抚养下成长的,他从小受到冯太后开明思想的熏陶,见贤思齐,希望摆脱鲜卑民族的游牧习俗,尽快地融入到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中。拓跋宏亲政后,意识到在平城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心想着迁都洛阳。拓跋宏的“全面汉化”遇到了巨大的阻力,甚至还赔上太子的性命,但义无返顾,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被历史学家冠名为“孝文帝改革”。这是一次连姓都要变的改革,拓跋宏从此称作元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c72728728b9a8b0310cf5938651a1d9.jpg)
伊阙
孝文帝做的事情大部分都不被当时的鲜卑贵族认可,可有一件事却是一致赞同的,那就是在伊河西岸的龙门山上开窟造像。北魏在太武帝灭佛后,迅速接受了“人王即法王”、“皇帝即当今如来”的传教,于是有了救赎的云冈,这是一个开端就是高峰的艺术创造,云冈的昙耀五窟即为北魏帝王的功德窟。北魏迁都洛阳后,开窟颂德必须延续。龙门的古阳洞是孝文帝为冯太后营造的功德窟,而宾阳三洞又是孝文帝等帝后的功德窟,无奈孝文帝、宣武帝两代雄主均英年早逝,迁都洛阳后的北魏过早地陷入危机,北魏时期开凿的许多洞窟没能最后完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8a91cccd681ea0cf8e50d7f13800242.jpg)
龙门石窟
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灭佛使中原地区的佛教传播再次受到影响,但法难后的救赎又是无比辉煌,无与伦比的卢舍那大佛代表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大唐之巅也是艺术之巅。唐武宗会昌法难,北方地区大规模的石窟造像不再出现,但许多匠人流落到南方后,又掀起了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艺术创作。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不同的梵响,相同的人类文化遗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e06ffb76ea2727030fe91a9b5b19a65.jpg)
龙门大桥
在明媚的阳光下来到龙门,穿过伊河大桥的桥洞,随着人流向前涌动,近距离地体会龙门之美。
潜溪寺
步入龙门伊河西岸后所见的第一个大型石窟为潜溪寺,唐高宗时期(650-683年)开凿,七尊式造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尊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叠涩方台上,左右协侍菩萨观世音和大势至立于莲台,璎珞、净瓶、宝冠、项链,饰品丰富,菩萨脸如满月,合唇微笑,这正是初唐贵妇的形象写照。此窟开启了丰腴饱满造像的时代特色。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d00fbe325394ba8f56388a4130ede4c.jpg)
潜溪寺主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78b0700848b68de4127347400326555.jpg)
潜溪寺菩萨
宾阳三洞
宾阳洞石窟始凿于北魏迁都洛阳后的黄金岁月,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元宏和母亲文昭皇太后开功德窟,即中洞和南洞,后人又为宣武帝元恪开北窟,北魏在孝明帝时进入内乱,宾阳南洞和北洞均未完工,两洞最终完成于初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e16fbf06af0b0d32c415bfb4bc96340.jpg)
宾阳三洞
宾阳北洞的龙头门墩为孤例,应是北魏所造,窟内的造像多为唐代在北魏的基础上续建,北魏崇尚“秀骨清像”,到了一百多年后的唐朝,审美标准已经发生改变,因此这是一次对半成品的再创作,遮掩的痕迹非常明显。北洞为五尊式造像,本尊阿弥陀佛施无畏印,右手三指上竖,因年代久远,大拇指缺失,剩下的中指和无名指非常像现在流行的“剪刀手”,再配合其深不可测的面部表情,完全是一个忍俊不禁的“耶”的形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095cd3a04d75f964ed66e88281c53a2.jpg)
宾阳北洞“剪刀手”
威武的金刚力士驻守着龛门,他们守护的是佛,更是现实中的如来—皇帝。宾阳中洞是北魏孝文帝的功德窟,主尊大梵天像就有了拓跋宏的容貌。此尊佛像已与云冈石窟直目高鼻、体魄健壮的鲜卑人物明显不同,而是“秀骨清像”、“褒衣博带”,依稀有着汉族士大夫的影子,孝文帝改革的成果在造像上也得以体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440ccd78914716f17d1584a230d0d0c.jpg)
宾阳中洞力士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5c36b9835e76d8e257516d840ce3401.jpg)
宾阳中洞主尊
龙门洞窟的内部都不让参观,游人只能在洞口徘徊,无法一睹其绚丽的华盖藻井。洞内两壁原有精美的浮雕,最为著名的是两幅帝后礼佛图,生动地再现了皇室礼佛的盛大场面,可惜的是两幅浮雕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被盗卖至美国,现存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fd2fddd8649397653cf2d08988520d9.jpg)
原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浮雕(资料照片)
宾阳南洞原为北魏文昭皇太后的功德窟,洞窟没有完成造像,一百多年后,唐太宗第四子李泰为表孝心,以此窟为母亲长孙皇后追功德。洞内主像为五尊式,主尊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方台上,双手施无畏印。李泰营建宾阳南洞试图博取“纯孝”之名,有争太子之位的心思。窟门外北侧有著名的摩崖石刻《伊阙佛龛之碑》,此碑描述了长孙皇后的懿德,赞扬了李泰的孝行,由褚遂良书丹,堪称唐楷书法艺术的极品。历经千年风雨,如今碑文已不可辨,但历朝历代的拓本已保存了这面珍贵的史料。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16a86414bf09b6c2a9b42a45bdd0f86.jpg)
宾阳南洞主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7ae254ef25f5b67088350b7a453fd62.jpg)
伊阙佛龛之碑
敬善寺和摩崖三佛
敬善寺由唐太宗妃子韦氏出资开凿。摩崖三佛以弥勒佛居中,应该是武周时期弥勒信仰的产物。武则天十四岁入宫,被封为才人,唐太宗去世后她入感业寺为尼,结下了佛缘。唐高宗时,武则天回到宫中,一步步走向权力之巅,她在通往帝位的路上需要寻求宗教的支持,为君权神授圆说,弥勒作为未来佛和其有相通之处,因此武则天更愿彰显弥勒佛的地位。可惜的是,敬善寺和摩崖三佛都处于维修之中,通道关闭,只能从伊河东岸的香山寺上拍一张远距离的照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4139c35d520ddef7ddedf25c6d4ace1.jpg)
维修中的敬善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92d7dad3f79a6229bfa96c59ff03be6.jpg)
远眺摩崖三佛
万佛洞
过铜锣洞、珍珠泉等处,便到了有着洛神佳话的万佛洞,当年梅兰芳来到洞口,被南壁菩萨优雅的身姿所吸引,从中获得艺术灵感,并植入到《洛神赋》的表演中。如今这尊菩萨额头已残,但身姿依然,她左手提瓶,右手扬塵,腰部扭向身体的右上方,呈现完美的动感曲线。无疑她是唐代现实生活中高雅贵族妇人的化身。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94da3730cfa8dec87c9030bb296e4f9.jpg)
万佛洞“最美”菩萨
万佛洞是唐朝女官姚神表和尼姑智运共同为唐高宗武则天夫妇及太子等开凿的功德窟,七尊式主像,阿弥陀佛头顶高肉髻,头光、背光和藻井的色彩尚未退尽,非常华丽。主尊火焰型背光两侧刻有一佛五十菩萨浮雕,更令人惊叹的是南北两壁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一万五千身佛像,每尊造型均有不同,俨然一个庄严的佛国世界。难得的还有洞口两位清晰的供养人雕像,此刻她们也加入到不朽的行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a06a026c621c8811169cf2369d13a22.jpg)
万佛洞主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210f4c029ef4b67e69803d6d7e35468.jpg)
万佛洞侧壁佛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81f3ccc8d66195e9a8218f56728cd8d.jpg)
万佛洞供养人
惠简洞
惠简洞是长安法海寺僧人惠简为唐高宗、武则天等人开凿的功德窟,洞窟中的弥勒佛呈现女性的特征,有武则天形象的说法。因洞内主佛和右侧弟子阿难的面相酷似龙门奉先寺大佛龛的主像和弟子造像,人们称其为“小卢舍那大佛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15c3ffdf84b2a0abc9e85eb683028b1.jpg)
惠简洞主尊弥勒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3b178890b82fdf70561fba0648084b2.jpg)
惠简洞弟子像
莲花洞
莲花洞开凿于北魏孝明帝孝昌年间(525-527),因洞窟顶部高浮雕一朵巨大又精美的莲花而得名。窟口北壁阴刻“伊阙”二字为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河南巡抚赵岩所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4bd596435013974d085c2881f815869.jpg)
莲花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2199218b2ef268ead5041e7aad861c6.jpg)
莲花浮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57709166b9acc85a8a24ea51a19d1fa.jpg)
伊阙石刻
沿着郭公路前行,一侧崖壁之上不规则地排列着大大小小的窟龛,人力神工,蔚为壮观,毕竟岁月无情,洞龛中的佛像多有残缺。前路澎湃,人潮汹涌,龙门最壮观的一幕即将呈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1711c9d3d693209cf18c60c20835884.jpg)
郭公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e0c7c06cc41eccaa6832f56e7207ce2.jpg)
窟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8dfb49dbb3a749a4dcc9d75012be06e.jpg)
窟龛
奉先寺大像龛
象教自能推法,色空未必空色。都说大乘西来,佛相美冠东方。大唐孕育了一个集西天佛陀、东土圣贤、人间帝王、凡尘淑女于一体的理想化的大佛,她兼具佛的慈悲、王的威严、力的刚毅、爱的柔美,在这里,佛与俗、尊与卑、高与低、富与贫、爱与恨、情与仇都不再重要,不管你从哪个方向仰望她,她都在哪个方向注视你,此刻佛与人是互通的。大唐用佛教的形式创造出糅合着神性与人性的终极目标,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巅峰之作,已然成为永恒的经典。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5e6c26138835b32781d2163016ebe46.jpg)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奉先寺大龛完工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是李治为其父亲唐太宗李世民追福所开凿的超大型皇家石窟,工程历时数年,费用浩大,据说武则天曾捐出二万贯脂肪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d2b642beb85067633c406646d203d58.jpg)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奉先寺主像布局采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九尊式,本尊为报身佛卢舍那,17.14米的坐佛因科学的造像比例、精湛的工匠技艺而显得自然协调。主持开凿佛像的是朝廷命官韦机、樊元则和净土宗大师善道、惠简,负责工程技术的有“支料匠”李君瓒、成仁威、姚师积等人,佛座束腰处由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刊刻的碑记详细记载了开龛的始末。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a608725c7b2357ef6430cda4456f734.jpg)
奉先寺弟子、菩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4abf89fff51423344fe3f044caa4908.jpg)
奉先寺菩萨
奉先寺大像龛是盛唐的时代特产,北魏以来的秀骨清像已荡然无存,佛菩萨的形象彻底中国化、汉人化、女性化,所谓“菩萨如宫娃”。唐龛造像既遵循宗教轨迹,又联系现实,冰冷的石头变得有血有肉,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都被赋予了人的性格,变得立体、丰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6192108863142829b4f089fc63f5026.jpg)
奉先寺天王、力士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768491d60eca62df73f03b75bf7f03b.jpg)
奉先寺天王
人们都愿意把卢舍那大佛的相貌和武则天的形象联系起来,甚至还演绎了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宫闱对话,但大佛成像时离武则天临朝称制还有十五年时间,大佛女性化的难解之迷还有待破解。艺术的魅力在于神秘,西方有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卢舍那大佛也露出了神秘的微笑,但她比西方早笑了八百多年。
药方洞
跟团游的游客大都不再前行,前方的洞窟人流少了许多。药方洞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洞窟,窟门甬道内刻有140余方药方。把药方刻在石壁上依然有不朽的含义,药方能帮助人间解决疾病带来的痛苦,和佛家慈悲、普渡的精神相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981fcadddd6f359d12eff0f6f5fd801.jpg)
药方洞
古阳洞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最早开凿的洞窟,始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不久,是孝文帝为祖母冯太后追福的功德窟。对古阳洞的期待由来以久,这里有极具书法价值的“龙门二十品”碑刻中的十九品,无奈护栏围起,醒目处告知:“古阳洞目前正在开展考古报告的编写工作,架子需要保留较长时间,给游客参观带来了不便,敬请谅解!”在谅解中走下悬梯,于此把最具盛名的“龙门四品”列出:始平公造像记(阳文)、孙秋生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3b2408dd974434d23775fb8573fd867.jpg)
维修中的古阳洞
八作司洞
八作司洞位于西山南部半山腰,唐开元年间(713-741)开凿,完成时已是北宋,洞内刻有“东京八作司石匠十一人”文字。八作司洞最精彩的在于石坛正壁面高浮雕的十身乐舞伎人,真实地描摹了宫廷“坐部乐”的演出场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c213b54d770ad8166048ee4f8d578ac.jpg)
八作司洞乐舞浮雕
伊河东岸的香山山崖上有大中型洞窟二十余处,全部是唐代的窟龛。香山环境幽静,山路回环,遥看西山群龛别有一番意境。东山瘗窟较多,损毁严重,但仍有几处可圈可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f1eb74314a71ee3d02026ec5f6a689f.jpg)
伊河
擂鼓台遗址
2008年从擂鼓台遗址中发掘出土文物1900余件,对认识唐宋时期龙门东山的状貌有着重要价值。擂鼓台石窟区是东山较早开凿的洞龛,北洞出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密教造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e3466704227bfc294d743a11051db06.jpg)
擂鼓台遗址出土文物
高平郡王龛
由唐武周时武则天侄子高平郡王武重归出资开凿,是东山万佛沟最大的石窟,洞口的两力士威严森怖,扭曲的动作充满阳刚之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b27e76d62d7b17f5e660b29bb5057a4.jpg)
高平郡王龛力士
看经寺
看经寺位于龙门东山南部,开凿于唐武周时期(690-705),洞内三壁依次排列着自迦叶至达摩的二十九身罗汉像,正和西方禅宗的顺序相对应。此窟也处于修缮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e4e07fa51b9dde00f06ac6c3db8f34c.jpg)
维修中的看经寺
千年的斧凿声带来历史的回响,青山不改,伊水长流,那不朽创作留下的农耕文明巅峰密码,将超越民族、超越地缘、超越时空,这种美的精神,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5cd1b2598e4a8dad622dea616d293ce.jpg)
远眺龙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e242343e810d43729cab22e29919d9e.jpg)
龙门石窟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