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89年的一天,在四川的广安县,一位87岁老人的离世引发了当地县委的高度重视。

对于他的葬礼到底该按什么规格,县里的领导们也十分为难。
若单单论起老人的身份,似乎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老汉,按道理不应该惊动当地政府。
但若要说起他的外甥,似乎这一切倒也合情合理。
这位老汉就是邓小平的舅舅淡以兴,对于淡以兴去世后葬礼事项,邓公只是沉默了片刻,接着说了三句话。
也正是这三句话,为这场葬礼定下了调子,让县委领导也不再为难起来。
那么,这三句话究竟是什么呢?
01朴素的邓公1989年11月14日这天,邓公的办公室里,秘书急匆匆地传来了一个消息。

“邓公,您的舅舅淡以兴因病治疗无效去世了,县里对他的葬礼十分重视,特地前来请示您。”
当这个消息传到邓公的耳朵里时,这位已经八十五岁高龄却依然精神矍铄的老人停下了手中的笔,微微愣住了神,似乎是在回忆着什么。
过了片刻,简单的三句话从邓公的口中传出。
“知道了。”
“规格够高了。”
“不要再送什么了。”

原来,当地县委知道淡以兴是邓公的亲舅舅,在为其操办葬礼的同时,特地一级一级上报到邓公处,询问是否还要再以他的名义献上花圈等祭奠物品。
但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都是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即使是身居高位,也一直保持着俭朴的作风。
并且,邓公是了解自己舅舅淡以兴这个人的,他也行事低调,从来不喜欢搞什么特殊化。
即使有着邓小平这个亲外甥,他也是一直待在农村种地,从未去要求过什么。

因此,即使是亲舅舅的葬礼,邓公依然选择了朴素的风格,并不希望自己的大操大办为国家增添负担。
当邓公的指示传达到当地县委时,县委领导们也被邓公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所感到钦佩。
02邓公与舅舅淡以兴其实,说起邓公与他的舅舅淡以兴,两人之间有着不小的渊源。
邓公出生于1904年,而他的舅舅淡以兴出生于1906年,虽然按关系来说是舅舅与外甥,但实则二人又如同伙伴。
儿时一同玩耍,到了入学的年龄又进入到同一家私塾中读书,友谊深厚。
虽然仅仅比邓小平大了两岁,但小小的淡以兴已经有了当舅舅的样子。
邓小平的母亲淡氏十分疼爱淡以兴这个亲弟弟,淡以兴也将这份关爱回报到了邓小平身上。
私塾里,邓小平的功课要远超同龄人,先生教的《三字经》、《千字文》这些读本,邓小平总是早早的便熟背了起来。

每回先生的学业抽查,邓小平都是第一名,对此淡以兴也十分高兴,放学后便急匆匆跑回家向姐姐汇报这个好消息。
到了养蚕缫丝的季节,邓小平见母亲日夜操劳地干活,便会主动去替代母亲起夜养蚕。
此时淡以兴往往会忙完自家的农活也过来帮忙,让邓小平能够多休息一下。
读完私塾,邓小平和淡以兴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在父亲邓绍昌的要求下,邓小平选择继续求学。

邓绍昌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进步人士,邓家和淡家也都是广安当地的望族。
因此,尽管邓绍昌此时得罪了当地土匪远走重庆避风头,但还是为邓小平做下了前往法国留学的决定。
为了筹集路费,邓绍昌冒险回到老家,将家中良田尽数变卖,筹得了三百大洋给邓小平当作路费。
而淡以兴并未选择继续读书,而是在家族长辈的安排下,回到家中操办田业,开始侍弄起了农活。

听闻邓小平将要去法国留学,淡以兴也毫不吝啬地将自家所存钱财全部赠给了他,希望自己这个外甥能够在外顺利一些。
临行前淡以兴还找到了邓小平说道:“贤娃子,你在外一定要好好学,家里的事有我在不用你操心,没钱了就写信给我说!”
就是这样简单而又朴实的几句话,却充满了淡以兴对邓小平这个既是外甥又是伙伴的亲人的深情。
1919年9月,在邓小平留学法国后,他的弟弟邓垦同样选择去陕北抗日大学,接受先进思想革命救国。

为了筹集路费,淡家变卖掉了家中全部田产,支持邓垦前往延安参加革命。
没了田地的淡以兴在邓小平弟弟邓蜀平的邀请下,到了邓家,与邓家人一起劳作生活,邓、淡两家的情谊也更加深厚了。
03长达三十年的分别时间转瞬即逝,邓小平在法国参加了旅法共产党,回国后也一直参加革命事业,再也没有回到家乡。
直到1950年的春天,此时新中国已然建立,邓小平受中央委派前往重庆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

此时的淡以兴知道自己这个外甥终于不忙了,完成革命事业了,选择前往重庆看望邓小平。
长达三十年的分别,没有疏远他们之间的感情。
后来,随着邓小平在六十年代受到批斗,远在广西老家的淡以兴也受到了牵连。
尽管无辜的淡以兴是受到了邓小平的牵连,但他内心深处从未埋怨过这个外甥,一直相信邓小平一定不会被打倒,并且终将得到平反。

1978年,邓小平此时境况已经得到好转,此时的他想起了自己远在广西老家的舅舅淡以兴也已经七十二岁高龄了。
淡以兴一辈子操劳在了土地上,七十多岁的他已经干不动农活,生活必定十分窘迫,于是邓小平便开始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每月定期给淡以兴寄生活费。
除了寄钱外,邓小平还会和淡以兴互相书信来往。

每当收到淡以兴的回信,邓小平这位身居高位的领导人也会露出孩童般高兴的笑容,津津有味读这位“老舅舅”写来的信,关心他的身体状况。
04后记在邓家的老院子里,常常可以看到一个身形消瘦并有些驼背,但精神矍铄的老人。
这个老人便是淡以兴,在背后默默一直支持着邓小平的舅舅。
参考信源:邓小平与舅舅淡以兴——四川在线
2.邓小平表弟的回忆——中国青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