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宛如一场盛大且温情的全民狂欢,裹挟着独有的 “劲”,从岁月深处呼啸而来,将平淡日常点燃,赋予寒冬别样的热烈与鲜活。这股年味之 “劲”,藏在阖家团圆的暖劲里,隐于民俗传统的古劲中,显于烟火人间的热闹劲上,勾着游子归心似箭,惹得孩童满心期盼。
阖家团圆,是年味里最柔软又最有力量的暖劲。平日里,家人为生活各奔东西,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甚至远隔千里。可一到年关,无论路途多遥远、车票多难抢,都挡不住归巢的脚步。高铁站、汽车站,人头攒动,拖着大包小包行囊的人们,脸上写满疲惫,眼神却亮晶晶的,满是即将阖家相聚的兴奋。推开家门那一刻,父母的笑脸、熟悉的家常饭菜香气,瞬间驱散一路风霜。围坐在暖烘烘的饭桌旁,听长辈唠唠家常,讲讲过去一年的琐事,兄弟姐妹嬉笑打趣,孩子在一旁撒欢玩耍,这种暖融融的氛围,有着治愈一切的魔力,将一年的辛劳、委屈都化为乌有,只留下满心的踏实与幸福,这股暖劲,是年味的底色,深沉又动人。
民俗传统,则为年味添上一抹厚重的古劲。从腊八节的腊八粥开始,年的仪式感便次第展开。扫尘除秽,全家老小齐上阵,把屋子从里到外清扫得干干净净,寓意辞旧迎新;写春联、贴福字,笔墨晕染间,吉祥话跃然纸上,再郑重其事地贴在门楣、窗棂,红通通的纸映衬着新年的喜庆;除夕夜守岁,一家人围坐电视机前,看着春晚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熬到跨年钟声敲响,在鞭炮声中互道新年祝福,传承千年的习俗,在现代社会依旧延续,带着时光的沉淀,让人敬畏又沉醉。还有初一拜年、十五闹元宵,一环扣一环的传统民俗,宛如岁月纽带,串联起家族记忆,把根深深扎进民族文化土壤,这古劲,是年味的筋骨,撑着节日的脊梁。
烟火人间的热闹劲,更是将年味渲染得淋漓尽致。年前的集市、商场,摩肩接踵,人群川流不息。采购年货的人们穿梭在琳琅满目的货架间,精挑细选糖果、坚果、新衣、年画,讨价还价声、欢声笑语交织一片。街头巷尾,临时支起的小吃摊热气腾腾,烤红薯、糖炒栗子散发诱人甜香,咬上一口,甜蜜在舌尖绽放,暖意在周身蔓延。除夕夜,烟花腾空而起,在墨色夜空绽放出五彩繁花,邻里街坊纷纷走出家门,仰头观赏,赞叹声此起彼伏。孩子们手持烟花棒,在院子里嬉笑奔跑,画出一道道明亮轨迹,大人们也被这氛围感染,暂忘烦恼,融入这热闹欢腾,这份烟火气里的热闹劲,是年味的皮肉,鲜活又饱满。
如今,时代变迁,有人感慨年味淡了,其实,只要紧紧抓住这团圆的暖劲、传统的古劲、烟火的热闹劲,用心去筹备、去感受,年味从不曾缺席。它就藏在每一次精心准备的年夜饭里,躲在给长辈磕头拜年的虔诚瞬间,隐匿于街头巷尾的张灯结彩中。怀揣对生活的热爱、对家的眷恋,把这股独有的 “劲” 释放出来,新的一年,便在这满是年味的氛围中,热热闹闹开启,红红火火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