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比较的时代,我们的目光似乎总忍不住在旁人身上流连:同事升职加薪了,朋友创业成功了,甚至连亲戚家孩子都考上了令人艳羡的名校。看着他人一路 “高歌猛进”,不少人心里会不自觉地泛起酸涩,暗暗觉得自己仿佛失去了什么,于是焦虑、挫败感汹涌袭来。可事实上,我们需时刻警醒自己:勿将他人所得,视为自己之失。
职场是这场 “心理内耗” 的高发地。同部门的小李拿下了重要项目,收获丰厚奖金与高层夸赞,一时间成为办公室焦点。本就为业绩发愁的你,瞬间压力倍增,脑海里不断盘旋着 “为什么不是我”“我是不是能力太差”,进而工作愈发不在状态,原本能做好的任务也漏洞百出。但细想一下,小李为项目熬过的夜、跑过的客户,那些默默付出积累下的专业与经验,你并未参与其中。他的所得,是他努力耕耘的成果,并非从你手中抢走的机遇,你手头依旧有自己的工作、成长空间,若一味盯着他人成就自怨自艾,才是真正耽误自身发展。
社交圈子里,朋友聚会常常变成 “无形战场”。曾经一起玩耍的发小,如今买了豪车、住上大别墅,在聚会上侃侃而谈投资经;老同学创业做出爆款产品,名利双收,合照里自信满满。相较之下,自己平凡普通,工资仅够维持日常开销,住着出租屋,好像低人一等。于是,为了 “不输阵”,有人打肿脸充胖子,借贷消费,只为买个名牌包装点门面;有人拒绝参加聚会,躲在角落暗自神伤,切断社交联系。却忘了,朋友的财富与荣耀是他们独特人生轨迹的产物,与自己本就无关,我们有自己的小确幸,周末窝在沙发追剧、闲暇漫步公园,这份简单自在同样珍贵,不必因他人富足,就否定自身生活价值。
再看学业赛道,亲戚家孩子成了 “别人家的小孩”,被挂在嘴边反复夸赞。听闻他竞赛获奖、被顶尖学府录取,家长们开始数落自家孩子不够努力、不够聪明,孩子也满心委屈与不甘。可每个学生都有专属学习节奏、兴趣方向,有的擅长数理逻辑,有的钟情人文艺术,用他人学术成果衡量自己,无疑是削足适履。也许你热爱绘画,在画室挥毫泼墨时才情尽显,未来能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家,又何必因他人学术成就黯然神伤?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将他人所得当作自己之失,源于社会比较引发的相对剥夺感。大脑习惯快速对比,一旦发现他人处于优势,就触发负面情绪,让我们忽略自身优势与努力进程。可人生并非标准化竞赛,没有固定赛道与统一评判标准。当我们把目光从他人身上收回,聚焦日常点滴进步、深耕个人兴趣领域,为自己每一次小成就喝彩,自信与满足感便会生根发芽。别让他人的光芒遮蔽双眼,认清自己独一无二的路,稳步前行,你收获的将是专属于你的丰盛人生,无关他人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