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我们继续说表扬孩子这件正经事
01
表扬=贴正向标签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子,都希望被看见。
用心理学家的话是:人,毕生追求的就是被看见。
当我们的好被别人看到、说出来,心里自然是美滋滋哒。
有了第一次,渴望第二次。
于是,长了第一次甜头,下一次也倾向于在某人面前表现出同样的【好】。
久而久之,好行为便和我们成对出现,也就是固化到我们身上。
由此联想:
当我们表扬孩子认真洗手讲卫生,下次他还会认真洗手,认真久了,便成了习惯。当我们表扬孩子做事周全细致,下次他还会周全细致,次数多了,便成了人的特性。因此,樊登老师才会说:
看到孩子的优点你就使劲夸,最好上升到品质的高度,这个优点就有非常大的可能固化到孩子身上。

我挺相信的。
这就是我们标题里说的,表扬=贴正向标签。
贴标签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贬义的动作——
因为标签是我们对一个人的固有印象;这个固有印象让当事人特别烦恼;久而久之标签仿佛一个无形牢笼,限制了人的发展。你看,贴标签是对人的一种伤害。
而被标签就隐含着“孩子会以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这层意思。
缺点转个方向就是优点,那贴正向的标签,向正面引导孩子呢?
可以想见:正面的标签,等于无形之中的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会让人的行为往这个身份上靠拢。
所以,正面标签用得好,对孩子的行为引导非常有帮助。
到这里,你是不是有了灵感,别急,请你思考一个问题:
我会不会用这些正面标签,困住孩子?

02
不要过头
是有可能的。
比如,从小被贴上勤奋、自律的标签后,稍微放松一下,就开始自我批评:
这不符合我的人设,我怎么可以这样?!
很多学霸就是这样,他们完全停不下来,不能放松,时时紧绷。
直到身体累垮了,才知道自己这是病了。
我们希望孩子如何如何,便拿着“正向标签”来【套路】他们,合适吗?我们以现在的社会标准要求孩子,这些标准真的是人人都要符合的吗?不是。
所以,一定要注意,留个口子。
程序要设个后门,下期要留个后手。
我们可以说:
我是个自律的人,但放松一下也可以。
我是个勤奋的人,懒惰一下也没关系。
人不仅有积极,也有对人性的接纳。

另外,你也要回望自己、认真地问问自己:
我有没有企图用标签控制这个孩子。
把一些没有的标签、比较弱的标签贴在孩子身上?
工具好用,大家就总想用。
一不小心,就停不下来了。
很容易走到一个极端。
所以,任何事情,你都要有个刹车机制。
这个刹车就是你的真诚。
你是真的想成就这个孩子,还是想安抚自己的焦虑?这个优点孩子真的有,还是你想让他有强制赋予的?有,你再放大。
没有,你别瞎说。
孩子又不傻。
有,你真心赞美他,他很开心;
没,你夸张虚伪,娃不会高兴。

请记住:人的目的常常隐藏在表象之后,这之后有太多东西了。
因此,要慎重,要经常问自己。
相对于你对别人施加控制,对自己控制才更可贵。
对自己控制,依赖于我们的修养和智慧。
这方面的修行,很长。
本文结束,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