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事本来不想写,但接连有两位粉丝单独私信我,让我就这个事发表一下意见,那我也不妨就随便聊几句。。。

具体哪位大师我也不说了,毕竟咱也是对事不对人,就只把“大师语录”全文摘抄如下:
“又是忙碌的一年匆匆而过。工程设计、科研推进、学术交流,各种活动排满了手机上的日历表,使一天天、一月月似乎一晃而过。
回顾起来,如果说今年与往年有哪些不同的变化,我想大家一定都会感受到经济转型下市场的困境。
项目少了、推进慢了、收费迟了、效益低了,这些都使行业的信心下降,甚至导致年轻的学子对就业的恐慌。
作为行业的资深人士,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享受了开放经济带来的丰硕成果,也为长达四十年的高速城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们忙惯了,忙并快乐着。
现在要开始适应新的节奏和新的状况了,的确需要有个适应的过程,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这种大转身中站稳脚跟、重建信心?
这不仅对自己的工作很重要,对年轻的一代更重要。
前不久我们XX设计研究中心刚刚在院里办了二十年的“成长”主题展,系统地回顾了我们20年来实践和研究的成果,并且出版了《XX设计III》和《XX设计IV》两本专著。进一步阐述了我在本土设计方法论和绿色建筑方面的思考和创作心路,不仅是一种总结,更希望以此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在存量更新和低碳发展的新时期,找准我们的专业定位、调整我们的知识体系、掌握好相应的技术工具和设计方法,以更精准、高效、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应对未来的挑战,去创造更绿色、更精美、更开放、更宜居的城市和建筑环境。
事儿还有的干呢!”
~~~
其实呢,客观来说,大师的发言算是中规中矩,四平八稳,没有什么特别的槽点。。。
但这样“四平八稳”的发言,为何会在广大设计师群体中,引发强烈的反感,乃至被“群嘲”呢?

在我看来,大师说:“事儿还有的干呢!”这显然是一句激励人心的话。
但问题是,目前的建筑设计行业,需要的不是“激励人心”,而是“全方位改革”。
建筑设计师,在现代国家中,从来都是“中产阶层”的一员,是“知识分子”们靠“技术”变现的代表性职业之一。
虽然和医生、律师、程序员等“金领”职业相比,建筑师并不算挣得多的,但建筑师的收入与社会地位,却从来都属于“中产阶层”。
但现如今,建筑设计院日薄西山,大批关系户尸位素餐,整个行业乌烟瘴气,目无法规,视《劳动法》为无物,大兴剥削之法、高压管制。。。
(哪怕当初行业相对“红火”的时日,也是靠建筑师牺牲个人生活质量,才换取到一些残羹冷渣)
因而,在建筑师非但无法维持自身“中产阶层”的地位,甚至面临“朝不保夕”,“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窘迫现状之下,大师却依然在说这些“四平八稳”的话。。。
这在广大苦逼设计师看来,就完全是在“粉饰太平”,而完全没有尽到身为一个行业大师,站在行业顶端,来为从业人员发声的职责。。。
诚然,大师说这些话,其实针对的不是整个行业,而仅仅是针对自己的“小作坊”。
但大师毕竟是大师,行业的影响力在那里,所以也就难怪广大网友对其冷嘲热讽,以发泄心中郁结已久的怨气。。。
事实上,整个建筑设计业,不光是大师、院士,还有各种行业协会,其实都没有起到促进行业良性发展的职责。
他们沉湎于自吹自擂,自作自嗨,什么问题就喜欢往“技术”上扯,仿佛只要搞好“技术”,建筑师就可以坐稳自己的“中产宝座”了。。。
但目前中国建筑行业的问题,其实真就不是出在“技术”上,而是出在“机制”上,不是出在“底层”,而是出在“高层”。
现在面临行业危局,高层不想着解决“机制”问题,还在天天忽悠底层搞好“技术”。。。
仿佛只要搞好“技术”,这个行业的所有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这就是完全没有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没有学好唯物辩证法了。
被骂两句,不算冤~
(最后,还是全靠大家顺手转发,广而告之,传递行业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