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设计院年轻人的贫困悲鸣

那些与景观的故事 2024-07-30 20:53:07

最近有位苦逼建筑师给我吐槽,说在上海某大型设计院工作5年,今年不发年终奖了,导致他连病都看不起,极度扎心。

(因为投稿人还要继续在该设计院苟着,所以就不曝光具体设计院名称了。。。)

苦逼建筑师说:

“迟工,我们公司今年真的没有年终奖了。

哎,生病了,上这么多年班,居然都看不起病,动手术得花好几万。”

我说:

“啊?不至于吧?至少医保还是有的吧?”

苦逼建筑师说:

“有医保,但问题是我兜里目前连2000都拿不出来了。。。”

我说:

“这。。。您在上海工作几年了?怎么会连2000都没攒下?因为还房贷吗?”

苦逼建筑师说:

“我原生家庭条件比较一般,农村来的,父母那边看病还得我贴钱,哪买得起房子?

我在上海工作5年,每个月工资到手就是5000,去年有段时间还降到了2000,后来又涨到3000,反正年收入从来没有超过10w。

您想啊,我单位附近租房最少都要3000+,还要吃饭,还要日常消费,这点工资是真的攒不下钱。。。”

我说:

“是,主要设计院的位置通常都很核心。

这TM烂缺夕阳产业还在那么一个位置,不就是把刚入职的小年轻往火坑里推吗?

像我在北京,单位附近一个东西朝向的次卧都要4000+一个月,所以我宁可上班单程1.5个小时,也不会住在单位附近的。”

苦逼建筑师说:

“对,我刚毕业的时候是在单位附近租房,那会儿对未来还是比较有希望的,想着住的近,可以多干些项目,多挣钱,也能多学东西。

可后来发现东西也没学到,钱也没挣到。。。

和领导聊工资也没用,聊任务分配也没用,每天就是PUA,就是加班,挣的钱还不够交房租,为了一张床我至于吗?

所以后来我也就搬到一个特别偏僻,但房租只要1500的地方,每天上班要接近2小时。

但这时候我也仍然攒不下钱,主要是我对未来失去希望了,觉得攒钱也没有用,也买不起房,买不起车,还不如该买买,该吃吃,所以也渐渐地没有再去刻意攒钱了。

关键就算我刻意攒钱,我一年撑死了也就攒那么一两万,没有什么意义。

但我也是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么年轻也会生病,还需要这么大一笔开销,真的是活不下去了。”

~~~

最近和设计院,乃至甲方的朋友聊天,都弥漫着一股悲观的气氛,尤其那些投资了股市、房市的,基本都处于一见面就骂娘的状态。

我就跟他们说:

“你们虽说年终打折,资产缩水,但总归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也算是吃到过一点红利。

你们看看那些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人,他们才是真的看不到希望!”

~~~

虽然我喜欢在网上吐槽,但对于国家的发展,我一直是个乐观派。

我相信,历史的大周期,是站在我们这一边的,就算经历一些波折,也不会影响大周期的走向。

但问题在于,和历史的大周期相比,人的一生实在是非常短暂。

哪怕是大周期中一点“小波动”,对一代人而言,可能也意味着他们的一生被“废掉”了。。。

因此,我对我个人在“小波动”中的损失,也就看淡了很多——

因为从时代的总体背景来看,我似乎还没有资格叫“惨”。。。

~~~

但是,虽然我个人是绝不会跑路的,可我却十分担心某些人的跑路。

比方说许老板,他借用了整整一代人未来30年的积蓄,缔造了自己的“神话”。

但最终,他却只留下一个烂摊子,还想把资产转移到外面去。

这,才是最危险的事情。

上海设计院的年轻人,何以发出“看不到希望”、“活不下去”的悲鸣?

难道不正是因为,他们是为了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责任的事情,而承担着代价吗?

或许整个社会的结构设计,从一开始就是要把设计院画图匠们,钉死在“成本转嫁链”的最底层。

但可惜的是,画图匠们的承受能力,已经承担不起如此之多的“代价”了。

还请上层三思,让那些最该承担代价的人,去承担他们本应承担的代价吧!

0 阅读:0

那些与景观的故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