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史研读:国民经济的各个部分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划分的?

芊千手绘画 2021-11-13 15:36:06

引言

在宏观层次上描述数量与价格的变动,说明的是一种平均水平,掩盖了经济部门之间的差别。对国民经济进行分解,首先要分经济部门,然后要把商品生产部门分为分部门。德国经济史研读:国民经济的各个部分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划分的?

劳务部门包括一切不生产商品的经济领域,它是对农林业和商品生产行业以外的其它行业的统计方式。在功能上,对劳务部门和物质生产部门没有统一的界定。所以,它在统计上是作为剩余的量的。对“结构”这一概念,一般理解为一个整体中有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或组成要素,这些部分或要素决定整体的性质或特点。相应地,人们把“经济结构”理解为国民经济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同经济总体的关系。

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分可以按不同的标准来划分,而标准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的目的。所以,也不可能有公认的结构概念。经济结构的转变被看作是各个部门相互比例的持续变动,这种变动不是由经济周期的波动引起的,而是由供给、需求和生产要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各部门不同比例增长的结果。它是在经济发展中内生的。到60年代,经济结构的转变基本上对就业没有影响。

局部的适应问题(如在采矿业和农业)被部分生产行业和劳务部门生产和就业的迅速增长而掩盖了。在那时,结构转变没有造成宏观经济问题。据认为自70年代初以来部门经济结构对内外经济条件变化的适应要求提高了。这个结论是从这样一些实际情况得出的。联邦德国的国民经济同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了,它的经济结构因而受到了世界经济的强烈影响。可以看出以下一些发展线索:

在国际货币体系解体后,国际汇率结构的变动,使西德马克对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货币不断升值。这就使德国供货者在国际价格竞争中的地位,特别是同进口方面相比恶化了;来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进出口竞争加剧,特別是在原料和劳动密集的经济部门;能源和原料价格的猛烈提高,导致私人消费和投资支出的结构变化;在部分领域中技术发展加速(新技术);这些因素使部门结构的转变对就业发生了影响,导致了劳动市场的非均衡。70年代末以来经济增长的缓慢,使得与经济结构转变一同产生的失业问题尖锐化了。

在空间上,由于自然条件造成的优势不同(如资源蕴藏量、交通条件、自然环境等),经济发展导致了地区经济力量和居民聚集结构的差别;总的来说地区结构是以人口稠密地区与周围农村地区的差别为特征的,这种差别涉及到基础设施,提供就业机会的可能性,环境条件和住宅区结构等;用就业人口稠密度、每个就业人员的工薪数量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来衡量,可以看出地区经济力量的显著差别。

在联邦各州中,不莱梅和汉堡市在1970年就业人口最为密集(分别为513和530名就业人员/每1000名居民),石勒苏益稀格荷尔施泰因州最为稀疏(326名/每1000名居民)。在联邦地区规划中列出的38个地区,法兰克福/达姆施塔特、斯图加特和杜塞尔多夫地区,就业人口最为密集(约460人/每1000人)。密度最小的地区为兰茨胡特/帕骚、石勒苏益格、埃姆斯、特利尔(约300/1000)。以1960年联邦平均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100,1970年上升为161。但在联邦各州,提高的幅度是十分不同的。菜茵兰一法尔茨州(177)、巴伐利亚州和黑森州(各175)为最高,萨尔州(134)、不莱梅(143)、东拍林(148)为最低。

在就业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就业者人均工薪收入最高,而在农业区域则最低,如在科隆、法兰克福/达姆施塔特和杜塞尔多夫,就业者人均收入超过11000马克,在兰茨胡特/帕骚、特利尔和埃姆斯为7600至8300马克;联邦境内的居民聚集结构持续地趋向于都市化和地区稠密化。就业机会较多的地区,显示出了正的人口迁移差(法兰克福/达姆施塔特、科隆、杜塞尔多夫)。

相反,就业机会低于平均水平的地区,负的人口迁移差也超过平均水平(如巴伐利亚东部、特利尔、埃姆斯)。原来人口已经很稠密的地区人口更多,农村地区则以逐渐失去居民人口为特征;由于工业化,运输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土地和自然资源的负担加重了。未来地区结构的变动,可能是工作场所和居民人口变动的地区差别更为严重,人口稠密地区和以农业为特点的停滞地区的差别也相应地扩大。此外,还可能出现总人口的下降。在制造业中的就业机会和投资下降,使缩小地区间巨大差别活动空间更为狭窄。在部门结构方面,经济增长首先导致了国民经济最大部门之间的变动。

部门结构的转变是以生产结构在50和60年代缓慢地、在70年代加速地向劳务部门转移为特点的。70年代,生产部门在生产结构中的比重与劳务部门相比,出现了下降。劳务部门在就业人员中所古的比重持续上升。生产部门在就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在50年代也有提高,在70年代下降了。

总的来说,部门结构的转变不再对就业毫无影响:在1970至1986年间,商品生产部门的就业人数下降了248万,在农林业减少了92万。在劳务部门则增加了254万(其中仅国家部门就增加了116万),就业人数总共减少了86万。在对这一变动做出判断时应该注意到,在这一时期生产的增长、投资和资本形成都下降了。可见劳动市场的非均衡是由结构转变和宏观经济双重原因引起的,对这两重原因做出准确的区分是不可能的。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