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峰山镇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其实玉峰山镇的设立时间相对较晚,最早镇治所在旱土场,可能是交通不便或者是办公方便原因,将玉峰山镇的治所搬迁至现在的石坪场。石坪场原是石坪镇的场镇驻地,玉峰山镇治所搬迁到石坪场后石坪镇就没了,让石坪镇到哪说理去?要知道石坪镇的建镇史比玉峰山镇早近300年,300年的老场镇这么没了是不是感到非常的可惜?

石坪场老地名石盘头场,始建于清朝乾隆19年(1754),属刚从巴县分剥出来不久的江北厅。石盘头因入场口的巨石形状而得名,兴起来则是吃到“湖广填川”人口的红利,盛起来则是古渝州通往“下川东”古支道的节点上,类似于官道补给的古驿站。清朝同治年间,石盘头场改为石柱场,更名可能是老地名太土,石柱场听起来比较靠近文艺色彩。

民国初期设石柱乡,属江北县义里,民国14年(1925)石柱乡更名为石坪乡,民国18年(1929)石坪乡撤销设石坪镇,隶属江北县第5区,区公所置于两路场。民国35年(1946)第5区改为第1区,石坪镇属第1区,解放后石坪镇改为石坪乡,仍旧属江北县的第1区,1952年第1区改为第2区。

第1区改为第2区的原因是以县城所在地为第1排序,往下则是以场镇规模的大小排序,两路场是第1区,当时的经济总量和场镇规模应该不输于县城的水土场。1952年初,第1区改为第2区,年底改为第7区,1953年以区公所所在地为起名,第7区改为两路区,石坪乡则属两路区。

1958年石坪乡改为公社仍旧属两路区,两路区辖有两路、沙坪、龙门、石坪、回兴5个公社,即便是分单干后石坪乡仍属两路区,感到好奇的是两路区的区公所已经搬迁至沙坪,为何不改叫沙坪区而保留两路这两个字。1992年撤区建镇,石坪乡改为石坪镇,1997年重庆直辖后石坪镇属渝北区。

石坪镇改属渝北区后最大的变化就是正科级镇升格为副县级镇,镇长仍旧是镇长,还好没改为石坪街道。石坪镇改为街道,就意味着石坪镇长没有,该称呼为主任,镇长与主任,想来镇长比较中听。升格为副县级镇,也就是说石坪镇的镇长是副县级干部,镇长到县里开会,不用跟县里的副手点头哈腰,县里的副手只是副手,石坪镇镇长跟县里的副手同级,但石坪镇镇长是地方一把手,在县里的副手面前更加有话语权和硬气。

原本以为顺着社会发展下去,石坪镇将成为渝北区重点镇,没想到2007年迎来区域大改革,石坪镇跟玉峰山镇合并。玉峰山镇原本就是个乙级二等小镇,人口都不超过两万人,跟石坪镇合是强镇经济的使然,合并归合并,但合并后石坪镇不仅没有扩大影响力,反而被玉峰山镇给吃掉,石坪镇就此消失在地理版图上,只有民间称呼的石坪场或许就是石坪镇最后的颜面。

石坪镇是副县级大镇,玉峰山镇则是乙等级普通镇,玉峰山镇并入石坪镇应该保留石坪镇才对,为何留下玉峰山镇而舍弃石坪镇,想来应该是玉峰山旅游开发有关。玉峰山镇可能是并镇规划中以小吃大的典范,同时不得不感慨玉峰山这三个字影响力太大了。玉峰山上有伊甸园,有豪华的城堡,有机会大伙可以去参观一下。

石坪场古代类似于古道中得驿站,更是拥有军事功能的兵站,入口出口都各有大门。从主城出发到石坪场有入城门,近1公里的长街出城门走龙门场。石坪场原本有进城出城两道大门,而石坪场则类似于军事城堡,可惜的是入城门不见踪影,唯有出城门保留,遗憾的是城镇扩张时期城墙给拆除掉,听老人家说拆掉城墙兴修水利,实则可惜。

毕竟是拥有近300年历史的老场,更是驿站文化浓重的老场,清朝乾隆年间就铺设青石板路面,历经几百年的岁月洗礼,青石板仍旧保存完好。此图片拍摄于2021年,没准石坪场老街的青石板早已不见踪影。城镇扩展和现代化建设,青石板是老古化建材,固然不能跟现代建材比,更跟不上现代人的审美观,青石板拆除那是必然,往后看石坪老街有可能就看这张图片了。

石坪场老街拥有很多的茶馆和麻将馆,而且赶场都在老街上,奇怪的是老街上尽是美丽的夕阳红,连像样的年轻人都没有。老场外的新楼盘则是年轻人居住,老人倒是非常少见,或许这就是年龄差和意识代沟问题。或许岁数大,对老街非常有感情,若是石坪镇的一份子,以本人的岁数想来更喜欢老街。本文纯属茶后文,看过就好,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