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们看到了很多顶级比赛对抗里球员位置越来越模糊化。
比方说在这支曼城还没有快速陨落之前,坎塞洛“边后腰”以及斯通斯“中后腰”的踢法让人耳目一新,然后阿尔特塔的阿森纳引入了曼城的津琴科,利物浦的克洛普用阿诺德纷纷效仿。
当然这种流动性阵型的变化不仅仅发生在英超。
比方说德甲勒沃库森的弗林蓬,开局站的是边翼卫,但是实际上是个边锋,格里马尔和维尔茨活动范围和换位更难以琢磨。
在意甲小因扎吉的国际米兰,巴斯托尼这一个中后卫能打到边锋/前锋位置,整个球队在进攻当中的换位能几乎把所有球员的位置都轮个遍........
对于这种流动性阵型,2020年3月14日欧洲杯冠军意大利国家队的战术教练 Antonio Gagliardi 为L'Ultimo Uomo撰写了一篇文章《Is the era of the Position Game coming to an end》(足球位置是否迎来终结);
TA的研究记者Jon Mackenzie,也曾在2023年3月24日发表过文章《Taking a Position on Relation in Football》(足球关系的立场)来阐明这个现象。
所以本文,是我吸收了二位前辈的内容,结合我自己的理解进行整合。
【1】什么是关系主义?关系主义是足球的一个「基础移动理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动性阵型”的基础理论。
关系主义更多是用镜头帮助我们捋清楚球员之间的关系,球员移动的关系。
要知道很多职业教练,是需要看比赛录像来分析球队战术,重新结构球员的移动、战术执行力的细节的。
这种“关系主义”理论也能很好地帮助主教练针对比赛录像的不同场景进行分析,以及对球队攻防状态下的细节布置。
“位置”和“关系”这两个术语进入了英语话语,这主要归功于在苏格兰工作的教练杰米·汉密尔顿 (Jamie Hamilton)的写作。(没错,又是一个光头)
【2】关系主义的诞生阵地战术革命始于 50 年前的阿姆斯特丹,当时的教练是里努斯·米歇尔斯,球员是约翰·克鲁伊夫。在米兰和巴塞罗那之间,这种战术不断发展,萨基、范加尔和克鲁伊夫都曾执教过该队。
15年前,瓜迪奥拉再次在巴塞罗那将这种战术发展到极致。这位加泰罗尼亚教练的阵地战术让梅西、伊涅斯塔和哈维每次都能取胜,他的这种战术彻底改变了足球:这种战术的原则包括从后场开始寻找位置优势,在每条压力线后面至少安排一名自由人,寻找第三人,用所谓的五条通道合理科学地占据空间,在进攻阶段使用半空间和 325 或 235 等模块。
然而,从几个赛季前开始,防守队员开始对阵地战采取反制措施,一场反革命开始了,因为进攻解决方案和防守调整之间一直存在着永恒的紧张关系,而每项运动的历史都经历过这种紧张关系。
例如,高位、侵略性和经常是人盯人的压迫的增加是阵地战的主要障碍之一,他们试图限制对手从下方的进攻,从而限制找到自由人所需的领土优势,然后占领球场的进攻半场,以便通过利用位置优势继续积累优势。
在高位压迫里,盯人不盯空间的倾向越来越普遍,不仅是那些采用高位逼抢的球队,那些在低位等待的球队也是如此。(比方说上图的卢顿)。
他们寻找对手在中场的参考点,目的是通过多次个人对抗创造 3vs3 的局面(显然是在对手的三人中场的情况下)
在去年欧洲杯之前,斯帕莱蒂曾宣布:“足球不再有任何模式。空间不再是线与线之间,而是人与人之间,关键在于找到这些空间。”
可供进攻的集体防守(线)越来越少,但如果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越来越少,那么位置感比赛利用线与线之间的空间基本原则就会消失。
这就引申出来,位置模糊化,从而导向更「非标准化」的流动性跑位,也就是我们本文要说的「关系主义」。
如果我们把位置站死的严苛的进攻跑位称为“立场主义”,或者说是“位置主义”来说的话。
那么关系主义和位置主义的区别,就像Jamie Hamilton形容的那样:
位置主义:所有可能的关系都是位置的函数。关系主义:所有可能的位置都是关系的函数关系主义的诞生,如果结合在空间理论来说,更多是为了解决针对进攻当中遭遇对方高压迫下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