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封开国功臣,张良排名62,韩信第21,为何萧何位列第1?

此刻尽是思念 2025-02-04 13:52:00

【前言】

秦朝在统一中国后,打造出了首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然而,秦朝的残暴统治致使各地民众起义接连不断,最终让秦朝走向灭亡。在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于大泽乡率先掀起了赫赫有名的大泽乡起义,各方诸侯纷纷予以响应,秦朝的统治就此分崩离析。

秦末那会儿,农民起义闹得那叫一个轰轰烈烈,来势汹汹。各路起义军的头儿们都占着一块地儿,想着自己能称王称霸。其中最有实力的两股力量,一个是以西楚霸王项羽带领的西楚国军队,另一个是以沛公刘邦为首的汉国军队。

项羽乃楚国人,出身于普通农家,打小就英勇威猛,武力过人。项羽身强体壮,勇气非凡,还擅长骑射之术。他十七岁投身军旅,没多久就因战功赫赫,获得了西楚怀王的看重。

秦末起义时,项羽带领军队打进咸阳,把秦王子婴给活捉了,就此让秦朝覆灭。他的西楚军队那可是锐不可当,战无不胜。打这儿起,项羽的名声就传开了,楚怀王封他做了西楚霸王。

和项羽不一样的是,刘邦的出身很普通。刘邦起初只是沛县的一个小吏,后来跟着陈胜起义,在军队里当一个级别较低的将领。

刘邦有着极为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政治野心。他善于拉拢人心,广结朋友。只要是前来投奔他的英雄豪杰,刘邦都会热忱地将其招至麾下。刘邦一心渴望凭借他人的力量,实现称帝并统一天下的目标。

【两雄争霸,难分难解】

项羽带领着西楚军一路高歌猛进,锐不可当;刘邦则凭借温和且稳重的施政方针,逐步积攒实力。这两人旗鼓相当,是这个时代最为强大的两股力量。

公元前208年,趁着项羽进击齐国这个时机,刘邦带领军队向北进发,一举攻入咸阳,成功占据了关中地区。没过多久,刘邦再次抓住机会,将巴蜀之地夺到了手中。

第二年,刘邦被封为汉王,就此建立了汉国政权。当下的局势为,项羽掌控着关东六国的地域,而刘邦则把控着关中巴蜀之地,他们二人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两家的实力旗鼓相当,一时之间难分胜负。项羽仗着自己勇猛过人,觉得要是一鼓作气直接把刘邦给灭了,就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

刘邦打算凭借稳固的后方力量,挑个最合适的时机跟项羽展开决战。

【张良助刘邦用谋制胜】

这会儿,西楚那边的谋士张良跑到刘邦那儿去了。张良原本是秦朝的旧臣,对军国大事那是相当了解。他早些时候跟着项羽,立了不少功劳,后来发现刘邦考虑事情周全,很得人心,就转而投靠了刘邦,变成了汉王刘邦最为重要的谋士。

张良那可是眼光独到,心思深沉,还特别沉稳。这人呐,擅长在营帐之中筹划谋略,能够做到在千里之外决定胜负。他对时势的发展走向把握得那叫一个精准,每每在危急关头,都能给刘邦想出让其扭转战局、反败为胜的奇妙计策。

在公元前 206 年,项羽招呼刘邦带领军队过来会合,一块儿去把西楚历下的敌人给消灭掉。

张良觉得这会儿是项羽干掉刘邦的好时机。基于此,他给刘邦出主意,让刘邦把巴蜀那块地全都给项羽,然后自己带着军队牢牢守住关中。

这一计谋让刘邦的实力得以保存。项羽可高兴了,对刘邦占据关中之事不管不顾。过了一个月,刘邦又把关中之地给夺了回来。

在那赫赫有名的鸿门宴中,张良又一次献出计策。刘邦依照张良的谋略,把鸿门宴上的主位让给了项羽,以此展现出自己的谦逊礼让。项羽果真又一次疏忽大意了,刘邦从而能够保存自身实力,以待日后重振旗鼓。

张良那高超的军师谋略,给刘邦在战胜项羽的道路上打下了牢牢的基础。要不是有张良帮忙,刘邦想要和项羽对抗,那可就难了。

【刘邦登基后,张良地位渐低】

历经多次战役,刘邦于垓下之战时,凭借张良的精心谋划,以较少的兵力战胜了强大的项羽主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项羽自此消沉,最终于乌江挥剑自刎。在公元前 202 年,刘邦将项羽的势力彻底铲除,实现了天下的统一,创建了汉朝,开启了长达四百年的汉代繁荣时期。

张良本是汉初的重要功臣,可却没获得该有的地位。刘邦对谋士心存防备,生怕张良往后会变成巨大的隐患。在给功臣进行封赏时,张良仅仅排在第六十二位,这排名着实落后了许多。

张良没办法,只好在家隐居,着手编撰史书。他对刘邦夺取天下贡献极大,然而却在汉朝积累起了声望和权力。这着实成了日后权谋政治中一种鲜为人知的悲哀。

【 韩信百万军马助刘邦扭转战局】

刘邦刚开始跟项羽对阵的时候,常常打得很艰难。这是由于刘邦手下的将领不太会打仗,没办法跟项羽相较量。

淮阴侯韩信投到刘邦麾下后,使得刘邦的军队实力大幅提升。这对刘邦最后打败项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韩信本是佃农出身,之后踊跃投身于秦末农民起义之中,在军队里渐渐得到晋升。他训练军队很有一套,将士们都心甘情愿为他卖命。每当刘邦需要补充兵源时,就会向韩信调兵。韩信所训练的兵马,给刘邦的军力带来了极大的增强。

在襄阳之战里,韩信出其不意地突袭襄阳,帮刘邦将这处战略重地拿下。紧接着,韩信又带领军队攻占了成皋、叶、竟陵等好几座城池。

当刘邦向关中进军之际,韩信全力攻打三秦之地,将秦军主力打得落花流水,又一次立下了卓著的功绩。

攻打西楚国的时候,韩信再次凭借较少的兵力获得胜利,他机智地施展战术,与刘邦从正面展开进攻相互配合,致使项羽的军队陷入了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

不得不说,韩信差不多替刘邦打下了一半能够统一天下的江山。刘邦还曾应允要封韩信做齐王,以此来奖赏他的军功。

哎呀,刘邦到底还是对韩信的存在感到担忧啊。在分封诸侯的时候,韩信受到了很大的压制,他的排位仅仅排在第二十一位呢。

韩信为刘邦拼死拼活,可最终还是没能摆脱因功高盖主而带来的悲惨命运。这在咱中国历史上,着实是段让人感到遗憾的事儿。

【萧何稳国安民,守成刘邦后方】

在刘邦四处征战的时候,谋士萧何留在关中,承担着后方物资供应的任务。

萧何有着治理旧秦国故地的本事,这让刘邦的军队可以持续地得到粮草与给养。也正因有萧何的这种支援,刘邦才能够把心思都放在对付项羽的军队上。

不但这样,萧何还把控着秦朝的户籍人口资料,能够给刘邦调配军队人员给予依据。萧何的稳健管理,也使得刘邦能够无需担忧后面的麻烦事。

当刘邦把天下平定之后,他当下最为迫切需要的,便是那种能够让人心安稳、使政权得以巩固的宰相。正因如此,在众多功臣当中,萧何被排在了首位。

虽说韩信、樊哙等武将对此颇为不满,可刘邦巧用比喻,言称他们不过是猎场中的猎狗,而萧何才是把控全局的猎人。最终,众将也只得认可这个不太公平的结局。

您瞧,在当时那种环境当中,文臣的地位可比武将高得多啦。为啥呢?那是因为刘邦迫切需要的是能帮他打理国家的帮手,而不是光会打仗的猛士。

在这成王败寇的世界里,刘邦一旦登上了帝位,他那些曾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们,便都成了他的心头大患。于是,像张良、韩信这类人,不管他们的战功有多么卓著,最终都无法逃脱被遗弃的结局。

【天下既定,刘邦弃功臣如敝屣】

在历经长久的争霸与混乱对战后,刘邦于垓下之战中获得了具有决定性的胜利,将项羽的军队彻底击溃。项羽察觉大局已定,无力回天,便在乌江选择自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公元前 202 年,持续四年的楚汉之争落下帷幕。刘邦成功击溃西楚力量,实现了统一华夏的宏伟大业,随之创立了汉朝,由此开启了中国长达两千年封建王朝的篇章。

然而,等刘邦登上皇位,成为实打实的天子后,他对那些曾与他一同出生入死的功臣们起了戒心。

张良那过人的谋略才智,韩信那统领的百万大军,都让刘邦心存忌惮。他担忧这些人往后会起兵反叛,将他的天下夺走。

所以呢,到了封赏诸侯的时候,刘邦对功臣们是一个劲儿地打压和排挤。张良和韩信,他们的排名可差得远了,根本就对不上他们立下的战功。

刘邦找了各式各样的由头把功劳算在文臣身上,武将的地位却大幅下降。这给后来的君主树立了一个害怕手下功高盖主的样板。

刘邦平定天下后,并未对曾经一同征战的功臣心怀感激并予以报答。恰恰相反,这些功臣在他眼中反倒成了必须加以防备的重大隐患。

狡兔一死,良犬就遭烹杀;飞鸟绝迹,良弓便被收藏。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常有的事儿。刘邦亦是如此,他创立了一个辉煌的新王朝,可随着地位的攀升,他也变得警觉且冷酷起来。

【结语】

他渐渐地把那些曾为他立下赫赫功绩的大功臣给抛弃了,就为了能够稳稳地把大权握在自己手中。而这,也成了往后权谋政治的一个典型范例。

中原实现了统一,然而在龙兴之际,却潜藏着重重危机。那些功成名就的豪杰,最终竟成为了敌对之国,新朝的惊涛骇浪被隐匿在幕后。此乃人心难测,亦是乱世烈火炙烤下的悲惨景象。

历史不断向前推进,朝代不断更迭。然而,那些被人们淡忘的将士们,他们的事迹永远应当被我们牢记于心。

0 阅读:15

此刻尽是思念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