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下棋又到了位于汾阳南二环路与天霖路交叉口东北角上的一个修理电动车师傅经营的街头棋摊上了。

汾阳南二环路与天霖路交叉口东北角上的一个象棋摊
一天下午过去下棋的时候遇到了一位似曾相识的老先生,通过一交流,原来老先生也是一位象棋爱好者,早几年经常在汾阳阳光尚地路北边的汾阳象棋协会那里(同样是一个修理电动车师傅杜五儿)经由的街头象棋摊那里下棋观战。
继而一道乐(道乐汾阳土话指聊天)才知道老先生姓白,大号文光,昌宁宫人,今年已经91岁了。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再进一步了解,老先生还是一位当地历史的“活化石”,说起当地以前的那些人文古建、历史遗存头头是道。
进而通过好些天与白老先生的交流,了解到那个名不虚传的昌宁宫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物古建丰富多彩的古村落。
据说他们村以前一段时间村名曾叫"桥东堡",在村堡北门楼上一块长方形黑底嵌石上,刻着笔力雄健秀丽的"桥东堡"三个大字,据说是本村王模浩所书。
而据介绍,昌宁宫村名还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明末闯王李自成率兵进军北京,路过昌宁宫村时,夜宿于该村北门外娘娘庙大殿内。那时庙里有妖邪作祟,村人日夜不宁,无人敢入庙里。而闯王入住后却平静安宁。
后来李闯王打下北京当了永昌皇帝,因而他在汾阳昌宁宫夜宿过的地方,理应称作寝宫,于是村名遂改为"闯宁宫"。
满清入关后,"闯宁宫"又演变为"昌宁宫"。这样的说法虽无史实证载,但已被当地人们代代相传。
据白老先生介绍,昌宁宫村子以前周围还有堡墙,村子东、南、北部还有三个门楼均完好地矗立着。村门之楼都是砖石结构,建筑雄壮坚实。门楼的阁楼内分别有泥塑的福禄寿三星和文昌帝君诸神像。每尊神像都慈眉善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村里还曾经有过六座古寺庙,南门里的关帝庙、北门街两头的观音庙和真武庙、关帝庙左侧不远,邢姓门口的财神庙。这些寺庙大小不一,烟火旺盛,每当时令节日,人们都到庙里抽签问卦、祈求神灵降福,保佑全家平安。
最为雄伟壮观的是位于村子中部的一座古楼;香泥宫楼。说起香泥宫的楼,现在的年轻人都没见过,恐怕听都很少听说了。
香泥宫楼据说是明代修建,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木石结构,明三暗四,地基由青条石砌成东西南北四个大平台,中间是通往东西北的大车道,紧挨楼南面是一座娘娘庙。
四个大平台每个均四米见方,高一米多。每个平台立着四根粗大的柱子,有一丈多高,柱脚下垫着一个尺多高的基石座,木柱子粗壮无比,两个人方可环抱,十六根木柱托着大横梁,再搭成许多方格,装上方木板,雕梁画栋,各种精彩的图案十分精致。
二楼四面楼檐外斜数尺,上有许多高大的花格窗户,从开着的窗户可看见面向西方的四座高大的佛像端坐在莲花平台座上。三、四楼比二楼小,低。窗户关着看不见,据说放着镇灾之宝。
每座楼的四角上挑斜伸出一个造型别致的小神兽,从口中吐出一个金属铃铛悬着,每遇到风来便发出悦耳的叮铃声 ,顺风能传出很远很远,给人一种祥和与神秘的感觉。
每层楼的四面,均有金碧辉煌的楣额牌匾、门窗阁扇均精雕细刻,绘画生动。
香泥宫楼确实高大雄伟壮丽精美。据说比汾阳南关的“南熏楼”还要高大雄伟壮观,和建昌村的文峰塔齐名。
据白老先生说,当地还流传着这么个顺口溜:"建昌的文峰塔离天只有一尺八,香泥宫的楼盖在云浮头,吴南社还有个梁侯侯。"这个形容虽然有些夸张,不过从中也可见这两座古建筑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而第三句吴南社的梁侯侯,据说在当时是非常非常穷的一个人。
旧时,汾阳城里的人一出小南关门,站在石桥上,朝东一看,就可以看到汾阳当地的两大古迹,偏北是建昌的塔,偏南是香泥宫楼。
香泥宫的楼在村的中心位置,那时候没事的时候人们都爱在楼下坐坐,说说闲话,乘乘凉,夏天村里人干完农活,在这歇凉,到中午人们三三五五端上碗在楼下吃着唠着。吃完把碗一放,躺在石头大平台上睡大觉,那个舒服凉快劲儿,真是舒服惬意极了。
逢年过节唱戏也在这儿。把南面两个古平台用木板连接起来,有时连天演木偶剧,晚上唱皮影戏,十分热闹。附近村子像吴南社、东、西路家庄、建昌村人。甚至小南关里的人也成群成伙地赶来看戏。
但是这么好的古建筑也没逃脱阎锡山统治下的毁灭。大约是1947年的夏天,阎锡山为了打内战要用木料,就想到拆了这座楼。
据白老先生介绍;当时阎锡山统治下的汾阳文峰乡乡长巩法堂,乡特派员马锦章(孝义人)带领阎锡山的自卫队拆除了这座雄伟壮观的香泥宫楼。
从此,存在了三百多年的香泥宫楼从人们的视线里彻底消失了,更为悲观的是那么壮观美丽的香泥宫楼竟然没有留下一张照片。
在《汾阳金石类编》中有一些记载,但不知道两者是否一回事?
金 昌宁宫碑铭
汾州观察判官王遵古(备注)撰
古金天氏之子曰"昧",为元冥师。台骀,元冥之少子也,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世守其祀。唐贞元九年,始庙于近郊。昌宁之封,自石晋始。宣济庙额,宋复加焉。今累诏有司祭名山川,为民祈福,牧民者得不钦若天旨,奉扬仁风,洽神人,导和气哉。大定十三年,春夏旱暵,汾镇葛侯,有事近郊,而膏泽遂沛。卜日虔谢,而益以霡霂,咸庆有秋。爱因民请,俾遵古实其事云。公,汾神也。山川之神,水旱厉疫则祷之,礼也。交以德,不以渎,侯感之诚,神应之速,天子之德,百姓之福,此聪明正直之验也。铭曰:
莫润匪汾 莫灵匪神 元冥之子 少皋之孙 世长水官
有功于民 祷不崇朝 膏雨既零 禾麻菽麦 既庭且硕
丰年穰穰 民扬厥德 愿侯康强 神恒血食 报之以文
勒之以石 匪直为报 后世是则
大定十三年□月 日
碑原在汾阳县昌宁宫村北昌宁宫,现宫宇颓圮,寻碑未见,此文录于县志,故碑高宽未详。
另据白老先生讲,汾阳的第一座飞机场还是在他们村那里,后面再介绍。
(备注)汾州观察判官王遵古:王遵古(约1131年—约1197年)字元仲,号东海散人,盖州熊岳(今辽宁营口)人。正隆五年(1160年 南宋30年)进士。大定十三年(1173年,南宋乾道九年,又称金大定十三年),任汾州观察判官,入为太子司经。复出为同知博州防御使事,澄州刺史。文行兼备,为政能缘饬以儒雅,潜心伊洛之学。承安二年(1197年)六月,授翰林直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