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汶川地震,救下2300多名师生零伤亡的校长,却只多活了3年

具光阅览趣事 2025-04-02 05:06:47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全国的8.0级特大地震。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吞噬了无数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悲伤。

但在这场灾难中,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上演了一场让人震惊的奇迹——2300多名师生在地震发生的1分36秒内,竟全部安全撤离,无一人伤亡。

这个奇迹的背后,是一位无畏的校长——叶志平,而他得也在灾后被誉为“最牛校长”,只是,这位校长却只多活了三年。

那么,这个平凡的校长,为什么能够做出如此非凡的举动?他又因何离世?

艰难起步

1953年,叶志平出生在四川省绵阳市安县的一个贫寒家庭中,雪上加霜的是,他父亲早逝,母亲也在后来因病去世。

但这些艰难的生活境遇并没有打垮他,反而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

同时,叶志平心中一直有一个深深的梦想,那就是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知识与努力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

1975年,叶志平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理想和对生活的渴望,他来到了安县桑枣中学。

他刚开始时,并没有固定的科目,工作几乎包括了所有能承担的教学任务——语文、英语、音乐。

他一个人承载了许多职务,而这些并未使他感到压迫,相反,他享受着与学生们一起成长的过程。

每一堂课,他都全身心投入,生怕遗漏任何一丝能帮助孩子们进步的细节。

艰难的起步并不只是局限于教学,学校的环境实在是让人堪忧。

教学楼几乎没有什么现代化设施,教室内时常传来外面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校舍的设施老旧,学校没有像样的操场,连一片绿地都显得弥足珍贵。

尽管如此,叶志平从未因这些困难而退缩,他开始主动为学校争取资源,努力让上级领导看到这所学校的困境。

终于,经过不懈的努力,学校得到了拨款,这笔资金的到来,给了叶志平一个久违的喘息机会。

那时,学校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便是没有一栋合格的教学楼,叶志平决定将这些资金用于新教学楼的建设。

但因为资金有限,教学楼的质量并不算高,施工队也并不专业,楼房建设进度缓慢。

即便如此,叶志平依然不放松,每一天都在工地上检查,监督进度,亲自督促工人加快施工,尽量在有限的资金下,将教学楼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做到最好。

这段时间,叶志平几乎是日夜忙碌,工作到深夜,吃饭、休息时间总是被工作压缩得很少。

就这样,经过两年的时间,教学楼终于落成,尽管外观简单,但这对于学校和师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突破。

这期间,叶志平也凭借能力成为了该校的校长。

前瞻性的防震教育

到了2007年,这一年,四川省经历了一些小规模的地震,这让叶志平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

他开始意识到,学校不仅要提供知识教育,更需要提供生命教育,于是,他开始深入思考和筹划如何有效地进行防震演练,以及如何将学生的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在决定实施防震演练的初期,叶志平面临了很大的压力和阻力。

不少家长在接到学校的通知后,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孩子们上学是为了学知识,而不是为了学这些“用不着的”应急知识。

毕竟,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而防震演练在他们眼中,更像是“无用功”。

叶志平听到这些话,心里并不气恼,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可最初的演练并不顺利,学生们对于这种突发的活动既感到好奇,又带着一些玩乐的心态,有些甚至在撤离过程中发出了笑声,这让他感到极度沮丧。

在那一刻,叶志平意识到他不仅要进行防震演练,更要让孩子们真正意识到灾难来临时的严重性。

于是,叶志平并没有急于再进行一次演练,而是认真地反思了整个演练过程中的问题。

他亲自规划了逃生路线,确定了各个楼层的撤离点,并且要求所有教师在演练前和演练后,给学生做详细的安全讲解,确保他们理解每一个步骤的意义。

接下来的防震演练,叶志平严格要求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遵循预定的逃生路线,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安全撤离。

为了避免混乱,他要求教师们在关键位置指挥学生,防止发生踩踏事故。

演练的时间逐渐缩短,从最初的10分钟,缩短到7分钟,再到最后的3分钟,每一次的演练,叶志平都会亲自监督,确保每个细节都尽善尽美。

叶志平不仅仅停留在防震演练的层面上,他还开始组织全校的安全教育讲座。

每周固定时间,他亲自为学生们讲解防灾知识,告诉他们如何预防地震、火灾等灾难,如何识别身边的潜在危险,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并快速做出反应。

也正是这种未雨绸缪的思维,让叶志平的学校在汶川地震发生时,避免了惨重的伤亡。

5·12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

此时,桑枣中学的课堂上正安静进行着日常的教学,学生们坐在课桌前,有的埋头写作业,有的专心听讲。

叶志平那天与教导主任一起,前往绵阳参加一场教育局的会议,他们正坐在会场内,突然,整个房间猛地一震,会议室的灯光随之摇晃。

叶志平心头一惊,这是地震的前兆,他迅速与教导主任交换了一个眼神,匆忙告别会议,赶往学校。

随着他们赶路的距离越来越近,路旁的建筑开始显现出明显的破损,甚至有的建筑物已经部分坍塌。

街头满目狼藉,汽车停靠在道路两侧,司机焦急而不知所措,叶志平的心情越发沉重,他知道,学校位于震中区域,随时可能面临巨大的危险。

而此时,在学校的另一端,震感让全校师生瞬间陷入了恐慌,许多学生在惊恐中尖叫,桌椅晃动不止,教室内的物品掉落四散。

尽管如此,叶志平一直坚持的防震演练,在此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日复一日的演练和叶志平的细心指导,他们在这一刻并没有像其他地方的学校一样陷入混乱,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引下迅速进入了预定的逃生路线。

因此,当叶志平赶回学校时,他看到的却是一个令他几乎不能相信的景象——2300多名师生,无一伤亡。

学校的教学楼在地震的冲击下并没有完全倒塌,虽然有些墙体裂开,但大多数的结构得以保全。

孩子们已经按规定的路线疏散到操场上,站成整齐的队伍,虽然有些学生因为恐惧而流泪,甚至有的孩子轻微受了些惊吓,但没有一个人受伤,所有人都安全地躲过了这场灾难。

叶志平与校教导主任紧紧握手,心中有种难以言喻的感动与自豪。

几乎在一瞬间,叶志平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对学生安全的重视,最终换来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这场地震的后果是无法避免的,附近的许多建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些学校在这场灾难中发生了严重的伤亡。

叶志平的桑枣中学却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存在,一个因前瞻性的安全准备而躲过劫难的奇迹。

而地震过后,叶志平并没有停下来,他知道,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之后,学校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他立即组织教师们开始寻找灾后可用的物资,安排临时的住宿和食物,为学生们提供短期的庇护。

与此同时,叶志平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参与了灾后救援的物资搬运和灾区重建的工作。

可以说,自汶川地震后,叶志平便陷入了繁忙的工作中,身体的疲惫和精神的压力似乎成为了他无法逃避的枷锁。

虽然他身边的同事和亲朋都劝他休息,建议他去做一些体检,放慢工作节奏,但叶志平总是笑着摇头,拒绝了所有的关心和建议。

三年后英雄陨落

事实上,叶志平的身体状况并不好,他早年就有高血压和慢性疾病的困扰,可他从不重视这些,始终觉得自己能够承受得住一切压力。

每当感到疲倦时,他只是简单地喝点热水,或者稍微休息片刻,然后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终于,过度劳累的后果来得如此迅猛,2011年,汶川地震后第三年的一天,叶志平在家中与妻子和孩子们吃饭时,突然感到一阵头晕,随之而来的是剧烈的抽搐。

他在昏迷前,眼神呆滞,家人急忙拨打了急救电话,叶志平被送往医院进行抢救。

医生诊断出,叶志平患上了脑溢血,这一切的根源,便是长时间的过度劳累与忽视身体健康的后果。

更让人痛心的是,经过20天的抢救治疗,叶志平依然没有苏醒过来,最终,医生宣告了这个让所有人心碎的消息:叶志平因脑溢血去世,享年57岁。

这个消息激起了阵阵波澜,全校的师生无不感到震惊和悲痛。

那些曾经与他并肩工作的老师,那些曾经在他教育下成长的学生,纷纷涌向医院,送别这位曾为学校、为学生们付出一切的英雄。

叶志平精神的延续

另外,在叶志平去世之后,桑枣中学的校园里,多了几块不起眼的宣传栏,上面写着“安全教育周记”“逃生演练日常计划”之类的标题。

每一份内容,都是由学生亲手书写,是他们在每次演练之后的心得体会。

学校管理层也没有因为“功成名就”而停下脚步,相反,他们将防震演练制度化、常态化,从原本的每季度一次,提升为每月一次,并配合科学安全课程展开教学。

不仅是在桑枣中学,叶志平的事迹逐渐走进更多的课堂、教材和讲堂。

教育部将他的做法列为安全教育的典范,媒体频频报道他“奇迹背后”的坚守与付出,甚至有影视公司希望将他的故事搬上银幕。

而在学校外的更大范围,叶志平也成为了不少教育工作者心中的榜样,各地教育局开始重视校园安全演练,从制度到资源,从课程到操作,逐步完善。

而这股变革的源头,正是那个在生前默默努力、不被理解的校长。

他用自己的方式提醒了整个教育系统:再先进的知识传授,也敌不过一场灾难中的生死时速;再华丽的成绩排名,也不如孩子平安站在父母面前来得重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4

具光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