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咖啡阿姨回应20多天赚几百万#引起网友热议。
5月中旬,网友发布了一条“当我10元买了一杯纯手工咖啡”的短视频。视频中,南京一摊主韩阿姨当着顾客的面剪开3条雀巢牌的速溶咖啡,放入塑料杯后倒入开水,最后进行塑封摇晃,就快速做出了一杯咖啡。经过各大媒体发酵,南京手作咖啡阿姨在全网爆火,韩阿姨的咖啡销量从之前的日销十几杯升至数百杯。
有许多人不理解,怎么莫名其妙就红了。但有的人却解释道,阿姨是实诚的生意人,真材实料看得见,制作过程透明化,“阿姨明明可以偷偷冲,但选择了当你的面冲”“比网红咖啡店一杯咖啡放半杯冰强多了,至少阿姨敢承认”。这样的解释似乎也合情合理,毕竟诚信经营是商家的立身之本,但半个月后,南京阿姨的店铺变得门可罗雀。反转来得太快,那就暂且撤回一个的解释。
不可否认,南京手作咖啡阿姨能爆火,里面有“良心商贩”的成分,但是诚信经营只是为商之道的基本盘,关键还在于能提供“好的商品”。如何定义“好的商品”,聚焦到咖啡这种快速消费品,即拥有极致的性价比。
在商言商,韩阿姨10块钱一杯的速溶咖啡在性价比的赛道上属于吊车尾的存在。首先从性能来说,速溶咖啡放在十几年前是时髦品,但是随着咖啡市场的下沉,市场需求对咖啡口感的要求迅速提升。现磨咖啡在门店销售成品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并且越来越卷,对于追求便捷性的速溶咖啡而言,也无优势。其次,从价值来说,“加整整三条”看起来量大实惠,但一条雀巢速溶的零售价不过一块钱左右,10块钱的定价至少一半是利润。更别说瑞幸、库迪这些连锁店早就已经把价格压到9.9块,卖的还是咖啡豆磨出来的真·手作咖啡。
但令人疑惑的是,明明擅长用脚投票的消费群体却花半个月的时间才领悟这个简单的道理。难道这一届的消费群体不精明了吗。其实不然。
70岁的老阿姨不懂咖啡,不懂咖啡文化背后的商业逻辑,至于“一杯好的咖啡如何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超出她的认知范围,放在现实生活中不功不过,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扒着时代的浪头弄潮过活,但放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就成为一个异类,以互联网人均“人间清醒”的认知水平来看,老阿姨就有不懂装懂的嫌疑,但是不戳破,就捧着你玩,高高捧起,总有重重摔下的一天。排队打卡的人消费本就不是咖啡,他们只是围观流量逻辑下的网红奇观,而这本就是韩阿姨的日常生活。至于那杯10块钱的速溶咖啡只是play中的一环,类似赌契。待到门庭冷落时,那就是可以展示自己的高明之处的佐证--“我之前就说了吧,她开不了多久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流量热衷于在普通人身上挖掘网红特质,仿佛每个人都成了网络社会的备选演员,前有磁县炸串老奶奶,后有武汉糖水爷爷,现在又是南京咖啡阿姨,他们确实小小火了一把,但都慢慢泯然于众人焉。他们都有同一样的特质,有着天然的质朴和真诚,相应的,也有其与时代脱节的窘迫感。身无长处那就加滤镜,情绪价值加够,物极必反的时候,就撕开滤镜,把瑕疵放大,再放大。
这样的网络围观是与社会评价体系相左的,不全面、不辩证、不客观,就是沉溺于娱乐至死的无脑play。因为,很快,人们的注意力就会去追求更新的东西,倒逼互联网挖掘下一个“网红奇观”。
作者:张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