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教科书上说赫鲁晓夫大规模种植玉米是为了缓解苏联的粮食危机,结果因为违背自然规律玩崩了。
事实却是赫鲁晓夫的本意并非解决粮食问题,很简单,苏联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压根没有饥荒发生,粮食供应基本已经稳定。
种玉米当然不是为了吃棒子,是为了当做饲料喂猪牛,大力发展肉类畜牧业,养肥了杀给苏联人民吃。因为那时候的苏联虽是超级大国,但是人均摄肉量非常少。
莫斯科地区的各个地方,种植玉米获得的青贮饲料高达10万公斤/公顷,我记得某个农场每年平均7-8万公斤/公顷,好吧,就按5万公斤/公顷算,请问,哪种农作物敢跟玉米拼?玉米不用结棒子……我们不需要棒子,我们也不需要棒子面,我们要的是饲料。(赫鲁晓夫自传)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参观爱荷华州以种植玉米而出名的加斯特农场,认为美国畜牧业之所以如此兴旺,是因为玉米的高产,当即决定从美国带回4500吨玉米种子。
首先,这么大规模的生产计划必须经过认真调研,赫鲁晓夫邀请农业局专家仔细计算一公顷玉米能间接产出多少牛肉、牛奶和黄油。
每头牛的年平均产奶量在1000公斤左右,改吃玉米后,每头牛的年产量可达4000公斤。
然后专门在国营农场作为试点种植玉米,产值和利润得到大幅度提升,于是乎,又在西伯利亚、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大规模试验,收获产量大多得到预期效果。赫鲁晓夫很开心,自信心一下子膨胀起来了。
总的来说,玉米运动的失败根本原因还是气候问题,甚至连西伯利亚都种上了玉米。其次地方政府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些地方领导为了拍最高元首的马屁,不顾客观事实,在那些无法种植玉米的地区推广玉米。苏联的气候差异很大,除了东欧地区之外,东部一大片区域根本就不适合种植玉米。玉米播种后,要么不发芽,要么没棒子。
由于中苏论战等原因,玉米计划对苏联农业的破坏被严重夸大了,从六十年代开始,苏联的人均粮食产量长期保持在600+,人年均肉食量也稳定在50公斤以上。
到了七十年代末,苏东阵营的人均肉食量已经追平了西方水平,基本能够保持在每人每年70公斤以上,基本实现了吃肉的自由,直到八十年代末期苏东阵营经济崩溃。
如果是那么好,为什么八十年代末期苏东阵营经济就崩溃了。
赫鲁晓夫是一个大老粗
消灭俄罗死法西斯[静静吃瓜]
楼主说的话未必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