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人讲文物故事:平遥县票号博物馆0220号藏品——“永逺成”票版

爱平遥 2025-01-06 09:55:07

摘要:“清光绪‘永逺成’字号水牛角组合票版”,是平遥县票号博物馆珍藏的0220号藏品。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从票版所处时代、存在形态、质地和价值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旨在向观众传播文化,用文物连接传统与未来。关键词:博物馆 票版 文化自信

引言

博物馆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正在发生变化,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中,曾经是静态不变机构的博物馆正在重新改造自己成为更互动的、更关注观众的文化中心。文化维系记忆的延续,激励人类的精神,连接过去与未来。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比博物馆更适合的机构,将文化带入人们的生活,将现实与传统联系起来,并使传统能够在未来保持活力。

我国是有五千年未中断文明史的文物大国。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传统的隔离式文物保护方式显然与此不相适应,让收藏在博物馆里和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物真正活起来,缓解文物领域文化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传承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使文物成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的不朽基石。

一、票版所处的时代

山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商业及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清代山西商人倚仗其雄厚的财力和丰富的商业经验,顺应时势创立了中国最早的金融事业,山西的账庄、票号、钱铺,成了中国旧式金融业的代名词:有清一代,山西的平遥、祁县和太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约十八世纪的清朝乾隆年间,在中国的货币金融领域,开始流通一种被称作“票帖”的纸质民间信用货币,直到抗战期间才逐渐退出流通领域。二百年的历史中,民间票帖在活跃市场、繁荣经济,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清光绪“永逺成”字号水牛角组合票版就是出现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印制票帖的模版,距今约140多年的历史。二、票版的存在形态

此票版长18.9cm,宽9.7cm,厚4cm,质量0.980kg。保存基本完整,边缘略有磕损,字体局部损毁。根据它的体量大小,分为可移动文物。三、票版的质地

此票版为水牛角质地,并且它是由十块水牛角组合而成。一来,是由于原材料的局限,只能分块雕刻;二来,分块雕刻便于纠错,不必浪费多余的材料;第三,一块票版分为好几份,交由多人保管,只有等到统一印刷时方可拼凑在一起,起到了防止有人私自印刷的作用。

水牛角质地的票版比早期木质票版质地细密、坚硬,使得具有防伪功能的票版周边雕刻各种繁复精细的花草、人物成为可能。在这些看似装饰性的边框图案文字中,隐藏着诸多只有当事人才能识别的密码,比如特别的断纹、留白,以及通假字的应用等等,同时由于其质地不易干缩开裂的特殊性,耐磨也适应了大量反复印制的需求。四、票版的价值1、历史价值

票版为上端抹角的牌状形制,整体呈长方体。版面格式由边框、天格和地格三部分构成。边框分内外两圈。外围绘有图案,是十八学士登瀛洲;内圈书有文字,是由著名的朱伯庐先生写的《朱子治家格言》。图案与文字并无直接关联,更多的是体现出人们在票据上所寄托的人文教化氛围。上部天格内写有“永逺成”三个字,代表的是字号名称,也就是票据的签发单位。地格承载票帖包括金融内容在内的各项内容,是正文部分,上下行文。分三栏:第一栏的“凭帖来取”,代表由永逺成所出之票,由永逺成负责随时兑现,由发行单位独立负完全责任。第二栏,写有“__字__号钱__”,“__字”表示票据的印刷批次,“__号”表示这一批次中的第几张票据,“钱__”表示钱数。第三栏,写着“光绪__年__月__日”,表示票据的签发时间;最末有一“帖”字,如果印成票帖,那是盖印章的地方,一般为有出票单位所在地名的字号章,也叫落地章。从整体的内容看,此票版具有完整性和唯一性。2、艺术价值

清光绪“永逺成”字号水牛角组合票版的边框外围绘有十八学士登瀛洲作为图案装饰。“瀛洲”为神话中神仙所居之山名。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设文学馆,邀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人常讨论政事、典籍,当时称之为“十八学士”。还令大画家阎立本为诸名士写真画像,大文豪褚亮题写颂赞,悬于凌烟阁。当时被唐太宗选入文学馆者被称为登瀛洲,时人也因能入选文学馆而感到无比荣耀。在唐初政治舞台上,十八学士帮助唐太宗打天下、治国家,是一个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人集团。在票版边框外围不足1cm宽的画面内采用木版年画的白描手法,将文人的雅趣――琴棋书画和文人的品格――岁寒三友(松竹梅),融入于十八学士的构图中,人物或抚琴、或观书、或读画、或对弈,其线条细如发丝,十分精湛。这样的画面安排,表达了人们到了明清时代,已经不再对功业有那么强烈的向往,十八学士也已经由原来的政治象征身份转变为文人士大夫。在此票版边框的内圈里书有《朱子治家格言》作为文字装饰。中国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子治家格言》正是从修身、齐家的角度谈了勤俭、饮食、房田、婚姻、祭祖、读书、自省、向善、积德等诸方面的问题,用了一种既通俗易懂又讲究语言骈偶的形式写就,在三百年间的中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几乎成了旧时人人必读的蒙书之一。在同样不足1cm宽的边框内圈,用明清时代标准的楷书――馆阁体,将五百多字的《朱子治家格言》雕刻上去,细腻而精美。这种因科举制度而形成的考场通用字体,以方正、光洁、乌黑和大小齐平为特点,体现出了气象博大、笔势恢弘之美。在票版的天格和地格中的字体,不出意外也都使用了馆阁体,但要比边框内圈的装饰文字要大得多。“永逺成”三字位于天格内尺寸最大,其次是地格中第一栏的“凭帖来取”和第二栏的“字”、“号”、“钱”,第三栏的“光绪”、“年”、“月”、“日”、“帖”几个字明显略小。除了字体大小之外,中间一栏略宽,两边两栏略窄。这样的安排既区分了主次,又兼顾了美感。版面整体呈反书阳文,透出了一个“精”字:精心的选材和独创的设计;精湛的雕刻工艺;精细如丝的线条和笔画。图案严谨、规矩、好看,如同一幅精致的版画印模。山西商帮的文化底蕴和精明态度,商文结合的巧妙及美感在票版中得以充分体现。虽然晋商“学而优则商”,但并不代表晋商完全摒弃传统文化,相反,晋商把这些极具代表性的文字与图案运用在自己的商业流通领域,集艺术装饰、人文教化和防止伪造于一身,用自己的方式将它们传播出去、传承下来,我们仿佛看到当年的雕刻艺人正在以刀为笔,讲述着票版的前世今生。3、研究价值

其实具有信用货币性质的票帖,至今还以空白票、实用票或作废票等多种形式留存下来,让人们一饱眼福,进而可以想象当时进行业务活动的场景和生活。而当时印制票帖的票版由于比较少见且难得,所以便有了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日昇昌”是第一家山西票号,其创始人雷履泰早年经营“西裕成”颜料庄,颜料中的铜绿须到四川采购,货款运送不便,而且现银在运送途中,时常有被劫的危险,于是,便采用一种汇划的办法,凡客商往来,接收代汇,凭票到汇往地点的分号或联号如数兑收。汇兑时,按各地银色高低、路途远近、银根松紧,加收汇费。因为这种汇兑方法既安全又方便,受到行商的欢迎,于是,颜料庄改为“日昇昌”票号,专门从事汇兑存放款金融业务,并先后在汉口、苏州、上海、重庆等处,设立了分支机构。自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嘉道之际到二十世纪伊始的民国初年,山西票号在全国各地共设立了四十三家。他们以资力大小不等,在若干商业城市设立分号,并且在互相调剂金融的情况下,构成了一个以汇兑为主、以存放为辅的庞大金融体系。它们的业务活动对商品流通区域之扩大及民间信用货币的发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资力雄厚的票号,一般自己不发行市面流通的银、钱票,但它们多附设钱庄和当铺,同时,它们也是发行民间票帖的钱庄、当铺的主要贷款部门和合作者。票号和钱庄、当铺结成业务行为各有侧重的金融群体,相互支持,联手合作。山西票号的发展壮大,带动了清代中后期以发行民间票帖为主要业务的钱庄业的发展。据道光年间山西巡抚申启贤调查:当时山西的民间票帖从性质上讲有六类,即:“凭帖”、“兑帖”、“上帖”、“上票”、“壶瓶帖”、“期帖”(前三种是见票即时兑现,作用性质等于现金,后三种不一定立即兑现,是不完全意义上的信用货币),其界限尚不是很分明,但最主要的两类是凭帖和兑帖,这两者的区别则是比较明确的。凭帖:本铺所出之票,由本铺负责随时兑现,是发行单位独立负完全责任的信用货币。兑帖:亦称附帖,本铺出票,到别一铺号兑现银钱,是一种由出票单位和兑现单位双方负责的信用货币,发行、收兑此类票帖的一般是总号、分号,或联号之间的业务关系。到了光绪年间,兑帖见少,凭帖日多,其它几种几乎见不到了。民国以后,市面上流通的民间票帖几乎就是凭帖一种。凭帖的典型文字一般有:“凭帖”、“凭帖到”、“凭帖来取”、“凭票取钱”、“本号取钱”、“凭帖到号取钱”等。所以根据清光绪“永逺成”字号水牛角组合票版上的“凭帖来取”,证明它是当时极具代表性的凭帖票版。

参考文献:

《关于“作为文化枢纽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的阐释》 宋向光《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增强文化自信》刘尚希 陈曦《让文物“活起来”重在精髓传承》  日照文明网《晋商票版之王在平遥日昇昌》 平遥宣传公众号《中国山西民间票帖》 王雪农  刘建民  达津

0 阅读:1

爱平遥

简介:平遥新鲜事,爱我大平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