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姑娘到铁奶奶,一手缔造北方富裕村的郭凤莲,如今怎么样了?

品味人生品味家 2025-03-20 03:09:34

1991年11月15号,山西昔阳县的大寨村里,几十户人家兴奋地在村里跑来跑去,告诉大家郭凤莲要回来当村支书的好消息。这个藏在虎头山里的小村子,好多年没这么热闹了!不光村里,就连外面很远的地方,从中央到田间地头,都有很多人在关心着这个村支书位置的变动呢。铁娘子真的要回到大寨啦,这事儿引得大家远远关注。她回来会给大寨带来啥变化,对全国又意味着啥呢?1991年深秋时,这些问题刚露了点苗头,要过好多年,真相才会慢慢浮出水面。

要是问起全国农民关于大寨村的事,你随便在乡下的田地里找个年长的农夫问问,知不知道山西有个大寨村,他准会回你:“哦,大寨啊,就是那个全国都在学的农业榜样嘛!”爱聊天的可能还会再补上一句:“那村子可牛得很嘞!”大寨村,虽然面积只有祖国土地的1.8平方公里那么小,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在中国的影响力可大了,大到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想象不出来!不过,咱们还是能从一些文字记载里,体会到它当年的辉煌。据说,在“全国学习大寨农业经验”的十年热潮里,有140多位国家领导人来大寨看看他们的工作做得咋样,就连大家都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也来了。而全国上下,有960多万不同行业的人跑到大寨来参观学习。不止这样,大寨还招待过25478名外国朋友,他们来自13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还有22个国家的老大和政府头头呢。

山西有个不起眼的小村子,影响力可真不小!能有这样的风光,不光是因为赶上了好时候,更关键的是,那时候大寨的村支书陈永贵和铁娘子郭凤莲带着全村几百口人,一块儿拼出来的。郭凤莲完全把自己的命运和大寨的历史绑在了一起!1947年秋天,她在山西省昔阳县武家坪村的一户穷苦农民家里出生,离她后来深深爱上的大寨村挺近的。3岁那年,妈妈离开了她,爸爸就把她送到了大寨的外婆家。从此,她和大寨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到处都在忙着重建和生产。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大潮里,大寨村已经搞起了农业互助组,由村支书陈永贵领头,全村人齐心协力搞发展。

那时候的大寨村环境挺差,因为到处都是沟沟梁梁,坡坡坎坎,土地被分得一小块一小块的,对村子的发展很不好。就在这时,陈永贵挺身而出,大胆地制定了一个十年的规划,他带着大伙儿把土疙瘩砸碎,在虎头山上开垦出一层层梯田,把原来没法种地的地方变成了能吸水的“海绵田”。1963年8月份,大寨村刚开始看到改造的成效,就碰上了几十年难遇的大洪水。大雨连着下了好几天,把村里辛苦建好的梯田都给冲没了,村民们挖的窑洞也塌了不少,整个村子就剩下六间窑洞还算结实。碰到这种情况,大伙儿都愁坏了,不知道该咋办。陈永贵率先拿定了主意,他不仅忙着制定新的生产计划来恢复生产,还不忘给心灰意冷的村民们加油鼓劲。有了活下去的念头和再次燃起的勇气,大寨村的男女老少都铁了心要靠自己的力量重建家园,坚决不接受国家的粮食和金钱援助。那会儿,全国上下都在跟天灾斗,新中国成立后外头又有不少麻烦事儿,从国家领导人毛主席、周总理,到地里的农民、工厂里的工人,大家都紧衣缩食地过日子。就是在这种艰难时刻,大寨人激发出了无穷的奋斗精神。

这一年,郭凤莲开始真正走进大寨村村民的生活里。为了提升大家的劳动效率,陈永贵费了不少心思,其中一个大动作就是在村里开了个“大寨娃娃屋”,把村里到了上学年纪的小孩都聚在一起,请了两个阿姨来照看。这样一来,好多妈妈就不用整天围着孩子转了,能腾出空来去田里干活,结果粮食收成好多了。小郭凤莲也在那个“娃娃屋”里过得挺开心。等郭凤莲念完小学,陈永贵心里有了更多的盘算。他常往外边跑,见的世面多了,懂的也就比村里其他人多。他清楚,光让那些普通的村妇照看孩子可不行,现在大伙儿吃饭穿衣不成问题了,思想教育也得赶紧跟上。于是,他想给村里的娃娃们找个既有学问、又有本事,还接受过政治教育的老师来教书。就在这时,陈永贵注意到了郭凤莲。她上过学,成绩挺好,在村里总是抢着干活,性格也开朗,村里人见了她,哪个不夸她好呀!

到了1963年,大寨村碰上了大麻烦,那时候16岁的郭凤莲已经是村里公认的小教书先生了,孩子们交给她,大伙儿都很安心。灾难过后,梯田毁了,窑洞也塌了,但村民们没沮丧多久,就一个个卷起袖子,拿起家伙什儿,动手重建家园。面对重重困难,那些整天在田里忙活的农民们,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还得忙着修窑洞。在这样的环境里,16岁的郭凤莲心里琢磨着要为村子出点力。她想了好久,决定和年龄相仿的赵小兰搭个伴,一块儿去干活。她俩一带头,没多久,村里就聚起了23个年轻姑娘。这些女孩子组成了一个女子小队,干起村里的建设活儿来总是冲在最前面,干的活儿和那些大人们一样重。

“咱们女人,也能像男人那样能干!”抱着这样的想法,这些女孩子们每天起早摸黑,天还没亮,大概四五点钟就起床,一直忙到天黑看不清东西才休息。大热天里,汗水不停地浸湿衣服,一层又一层;大冷天里,手指冻僵甚至裂开也是家常便饭。但大伙儿都没打退堂鼓,每个人都觉得能劳动真是件美事。一方面,大伙儿想给集体出份力,尽量不给党和国家添乱,这是那时候农民心里最实在的想法;另一方面,盖房子是为了让乡亲们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这可是件关乎家家户户的大事。还有耕田种地,就是为了多出粮食,多收一点,就能多让一个人吃饱饭。郭凤莲带着一群姑娘们,在集体劳动里毫不吝啬地付出努力和汗水,任劳任怨,所以大家都亲切地叫她们“铁娘子小队”。

在村民们辛苦耕耘、挥汗如雨的日子里,这个小村庄即将迎来它命运的第一次大转折!大寨村集体努力干得好,去年虽然遭了洪灾,但他们不光自己恢复了生产,没要国家的救济粮,还给国家交足了粮食。这事儿让上面的人注意到了!经过好多方面的了解,大寨村的干部带头干活,全村人不怕吃苦、拼命干的精神,让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特别感动!毛主席提出了“要向大寨学习农业”的倡议,让这个山西的小村庄一下子在全国出了名。随着这股热潮,“铁姑娘队”的名声也传遍了全国。那时候,南方的华西村里,赵毛妹也带着一群姑娘成立了女子突击小组,喊着“向铁姑娘队看齐”的口号,人们称她们为南方的铁姑娘队。

这十多年的光景,大寨村可是出了大名!那时候,不管南边北边,上头下头,好多人都跑到大寨来瞧瞧学学。大家都好奇,这个大搞生产建设、名声在外的大寨到底是啥模样,也都想见见他们的书记陈永贵,还有那个有名的铁姑娘郭凤莲。这段时间,陈永贵和郭凤莲虽然常外出学习交流,但他们从没离开过大寨村的田间地头,一回村就抄起锄头下田干活。他俩带着全村人,心向党,紧跟党的步伐,支持党的政策,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都想着要干出个好成绩来。周恩来总理曾三次探访大寨进行调研,他结合大寨的生产建设实践,提炼出了深入人心的大寨精神,简单说就是:“重视政治方向,思想走在前头,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怕艰难困苦。”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大寨和大寨村民从建国以来取得的所有成就。

1966年,郭凤莲姑娘入了党,正式成了一名让人骄傲的共产党员。第二年,因为给大寨村立了大功,陈永贵书记被提拔为山西省革命委员会的第一把手助理,后来又升为了山西省省委副书记。在党的十大会议上,他还被选为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大寨村的事儿得交给别人打理了,陈永贵提议后,大伙儿把宝押在了铁姑娘郭凤莲身上。这可是他们看着长大的“凤莲子”,干起活来总是冲在前头,还是响当当的全国知名“铁姑娘”。有她领着大家伙儿往前走,路肯定走不偏,让她来组织大家搞建设,大家心里也更踏实。

这些年来,她在村里付出的努力,村民们心里都有数,上级组织也都知道。到了1973年12月,26岁的郭凤莲当上了大寨村的大队支书。突然从熟悉的环境跳到新角色,就连在农村摸爬滚打多年的郭凤莲,起初也感觉不太对劲,毕竟还年轻,有些束手束脚。因为这个,她这个年轻姑娘没少被在北京忙活的陈永贵打电话训得掉眼泪。郭凤莲从没觉得有啥不公平,在大寨村里,恐怕没人比她更懂陈永贵对这儿的深情了!这儿既是他们的根,也是几百个大寨村民把梦想寄托的地方,还是一辈又一辈大寨人辛苦打拼出来的宝贝,真是来之不易,金贵得很呢!

郭凤莲当上书记后,就一门心思扑在了工作上,为大寨的发展真是豁出去了!由于太忙,自己的孩子只能交给嫂子帮忙带。不管外面怎么变,她始终把搞好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不过,大寨村作为农业集体经济的代表,它的成功顺应了当时的潮流,但可能也会跟不上未来的步伐。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以来,改革开放的暖阳慢慢照耀神州大地,无论南北,不分上下,处处回响着“搞开放”的口号。全国乡村纷纷效仿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做法,推行起家庭联产承包,而大寨呢,前来取经的人日渐稀少,最后几乎无人问津了。昔日繁花似锦的景象,现在却如火烧油旺般炽热又短暂。大寨村,这个昔日的农业模范,眼下却面临着众多的非议。在这样的环境里,郭凤莲带着大寨村的村民们,除了依旧埋头苦干在田地里,还能找出什么新出路呢?特别是北京的陈永贵,慢慢不再参与政治大事,转而去了北京边上的农场当起了顾问。这时候,郭凤莲领着村民们,在新环境和新规矩的带领下一点点尝试,没想到整个村子竟然花了两年时间,才让联产承包的事情真正搞起来。

大寨人的心里其实挺不是滋味的,他们弄不明白为啥情况会变。他们觉得自己还是老样子干活,但以前得到的是夸奖,现在却变成了指责。这些实实在在的农民,就在虎头山上踏踏实实地种地,可十几年里,他们的境遇却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他们心里的那些不解和难过越积越多,等听到郭凤莲离开大寨的消息时,彻底心凉了。1980年4月份,郭凤莲不再担任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那时的她33岁,除了是个党员,就只是个普通农民了。两年后,党组织让她去当晋中果树研究所的副所长,从那以后,她就完全离开了大寨村。1982年,郭凤莲告别了她成长和奋斗了三十年的大寨村,去往了别的地方。这次可不是像以前那样出去交流学习,而是要在外地长期工作,不知何时才能回来。

郭凤莲肯定能抽时间回大寨看看,但奇怪的是,她经常走到村口就停下了,可能是心里有点怕回去吧!她怎么可能不爱大寨呢?每次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大寨的消息,不管好坏,她都会剪下来好好保存。她以前也是个爱漂亮的姑娘,在大寨时拍了不少照片,这些照片现在还保留着。但自从她离开大寨后,照片就少了很多。当别人后来问起她那段日子,她总是简单提一下就过去了,好像不太想说太多。不过,从好多事情上能看出来,在离开大寨的那段时间里,她其实一直在心里寻找着什么。

1991年年底,山西组织部的朋友找到了郭凤莲,这时她刚调到昔阳县公路段当党支部书记不久。他们跟郭凤莲说,组织上想让她重回大寨村,再当一回党支部书记。这消息对郭凤莲来说挺突然的,但仔细一想,好像也在意料之内。打从郭凤莲不担任大寨党委书记后,这十年里大寨已经换了四个带头人,可谁也没能带着大寨走出困境。就连中央的领导来大寨考察时,都会问上一句:“郭凤莲同志在哪呢?”为了让大寨好起来,上面开了好多次会议,最后都觉得,还是得靠郭凤莲来挑这个大梁。她作为“铁娘子”和大寨一起名扬全国,红极一时。要是论起对大寨这片土地和乡亲们的熟悉程度,郭凤莲说自己是第二,还真没人敢称第一!毕竟,亲手打造新大寨的陈永贵书记,在六年前就已经离开了我们。

这时,郭凤莲已经45岁了,她离开大寨村也有十年光景。这十年里,她几乎没在外界露过面,大家伙儿都忙着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淘金,谁还惦记着山西那个不起眼的大寨村和郭凤莲呢?可郭凤莲心里,却始终装着那个小山村,还有那段三十年的过往。大寨的做法到底对不对呢?她心里一直犯嘀咕,这个疑惑伴随了她整整十年。在这十年里,除了工作,她还抽空读了不少马克思、列宁的书,想让自己的理论水平更上一层楼。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郭凤莲感觉,自己心里可能已经有点数了。这时候,郭凤莲收到了新的工作调动通知,心里头隐隐觉得这就是该来的。想当年,她被从大寨村调走,那个跟她命运紧紧相连的地方后来就一蹶不振,她也觉得挺不是滋味的。转眼十年过去了,郭凤莲接受了新观念的洗礼,走上了正道。可大寨村里那几十户人家,还在穷日子里打转呢。郭凤莲心里头痒痒的,特别想帮一把。郭凤莲心里琢磨着,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没完成的事业梦想,还是想着弥补陈永贵同志的那份遗憾,她都想试着带大寨的乡亲们一起,看看能不能再次书写一段传奇。

1993年1月份,46岁的郭凤莲又回到了大寨村,再次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大寨还是老样子,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地形没变,以前和大家一起挖的窑洞也还在,当年一起打拼的姐妹和前辈们大多也都还在村里。但大寨也变了样,村民们没了以前的那股子劲儿,不再像当年那样热情高涨。大家不像以前那样有组织有纪律,也不再齐心协力为集体,村里甚至还欠了几十万的债。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了,剩下的人少,环境也变得又脏又乱。就连朱镕基总理来考察时,都对郭凤莲感慨地说:“大寨得先把卫生整治好啊。”郭凤莲瞧着眼前这一切,心里头五味杂陈,酸得不行。想当年,他们这儿可是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子,现在却跟不上趟儿了!这十年里,外面多少村子都富得流油,别的不说,就那个华西村,以前还学大寨铁姑娘队呢,现在可是全国有名的富村。就咱们山西省内,也有不少村子发展得红红火火,村民盖的楼房,看着都不像农村了。

大寨现在这样子可不行,郭凤莲心里早有盘算,头一件事就是要给村民们上课,让他们换换脑筋。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寨村已经慢了十年拍子,现在得赶紧加把劲赶上。她带着一群村民去附近的富裕村子参观学习,自己也不辞辛劳地跑遍全国各地,去了解政策、找资源、吸引投资。手头紧的时候,她就住便宜旅馆,吃简单的火腿肠和泡面;政策不明朗,她就直接去北京,在领导办公楼外耐心等上一个半小时。经过这番努力,大寨慢慢汇聚了越来越多的资金。

要怎么把这些钱和政策优势用好呢?郭凤莲到处学习经验,最后决定办个适合大寨本地情况的乡镇企业。在郭凤莲的带动下,大寨开始发展村里的工厂和服务业,走的是农业、工业、商业一起上的道路。从一开始的小村子小工厂,慢慢变得有规模、专业,还打响了品牌。靠着村里的劳动力,再联合其他公司一起开了服装厂,给村民们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她搭上了山西自然资源开发的快车,在当地建起了水泥厂,让集体收入涨了不少。当国家提倡环保时,郭凤莲积极响应,关掉了村里那些污染严重的工厂,开始寻找新的发展途径。她想办法让“大寨”这个政治名头变成了经济招牌,做法是拿品牌商标去入股大企业。现在市场上很火的大寨核桃露,就是她这一做法结出的硕果。

郭凤莲回到大寨后,村里环境和村民的精气神一天一个样,越来越好。她领着大家伙儿重新开始时,也有人不理解她。起初,有的村民觉得她瞎忙活,不老实种地,反而要退耕还林,把庄稼地换成果园。但她用其他村子发财的例子来说服大家,后来村里有了乡镇企业,村民们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那些质疑声也就没了。让郭凤莲心里不太乐意的是,有些人,特别是那些来大寨参观的游客,老想着让她按照六十年代的老路子来搞建设。他们说,大寨以前可是农业学习的模范,怎么现在开始办工厂了呢?这些人就盼着在大寨能看到过去的那股子热乎劲儿。郭凤莲心里跟明镜似的,对这些话,她表面上总是一笑置之,但私下里还是会琢磨琢磨。

大寨现在咋样了?大寨早就焕然一新啦。现在,每家每户都搬进了宽敞的小洋楼,老人能领养老金,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读书都不用花钱,考上了大学还有补助拿。大伙儿想创业,村里还会给资金支持,不管是搞旅游还是做点小生意,都能轻轻松松把钱赚了,再也不用天不亮就出门,摸黑才回家,就靠那几亩地糊口了。不过说到底,大寨的根儿还是没变,这些好日子都是大伙儿一点一滴拼出来的,是大寨人齐心协力奋斗的成果。郭凤莲觉得,大寨能再次红火起来,就是周总理说的“大寨精神”在新时候的活灵活现。他们靠自己,不指望别人帮忙,靠着村民的卖力干活和当地的资源,闯出了一条新路。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乡镇企业能赚钱,是因为党领导得好,家家户户也都使足了劲儿,在这个好时代里,一门心思奔小康。1997年的时候,大寨村就成了昔阳县的纳税大户,还是全国知名的山林农业旅游胜地。郭凤莲带着大家,让大寨不再只靠种粮食赚钱,而是发展起了多种经营,集体经济也变得多元化了。

郭凤莲在2009年荣耀地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女性”,还多次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现在,她不仅是全国人大常委,还是大寨村的党总支书记和经济开发公司的掌门人。尽管职务繁多,她依然忙个不停,为大寨村的发展和村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她成了各地的政治红人,经常被邀请去各种场合传授经验。不过,当年的“铁姑娘”现在已经是大家尊敬的“铁奶奶”了。陈永贵被安葬在大寨的虎头山上,他离世那会儿,大寨还像沉在时代河底的石头。不过现在,这个充满荣耀故事的村子,在他亲手培养的“凤莲子”的引领下,已经昂首站在了时代的最前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