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批判性阅读——儒家文人的仕途困境

宁拙说 2024-06-27 03:43:24

1 探索古代诗人的命运轨迹

必修上第三单元是古诗词,几首诗都写于诗人受到重大挫折后,或用兵失败,或仕途受挫,引发读者对诗人命运的思索。儒家文人在受到重挫时,大体有两种选择:固守穷途或出世归隐。

前者有曹操、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后者有陶渊明、李白等。不过,每个诗人的具体情况很不同,陶渊明是退守田园的隐士,李白却选择云游名山,两人的思想差异很大。

固守穷途也有区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另当别论,杜甫奔走不休潦倒不堪效忠却最彻底,其余三位身在仕途却徘徊于入世与出世间,苏轼旷达以酒祭江月凭吊,白居易却愤懑“同是天涯沦落人”,而辛弃疾始终不忘北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由此可知,文人命运轨迹大致如此:效忠——效忠不能——出世。文人由于固有的性格弱点,人生都很艰难,效忠之心最虔诚,效忠之路最坎坷,出世却非常不易。

苏轼即便官做得越来越小,虔诚地学习陶渊明的诗歌和做人,也终究未能出世。他们的人生很让我们质疑:为什么固守效忠之路铸成人生悲剧?

2 思辨文人的人生抉择:固守穷途而不觉悟。

仔细审视坚守穷途的文人命运,委实是儒家文化制造的悲剧。读书为入仕途,为济世救民,为效忠朝廷,这一思想根深蒂固,划定人生轨迹。

可文人往往又是个性的典范,恃才傲物,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拥有独立尊严,为人真率,必然与官场要求的人格尖锐冲突,势必触怒权贵遭受挫折。

受挫折而无法接受,固守死胡同而不觉悟,才不平则鸣创作出优秀诗篇。

杜甫是最执着的儒者,长安十年殚精竭虑却无缘仕途。要是改变思维方式,寻求新的谋生方式,哪有十年艰辛却毫无效果的悲凉?

这且罢了,自漂泊到成都后,沿长江而下,又一个十年,仍是无缘仕途。其间,出于私人救助而做过短期小吏,生计极艰难。

从“萧萧落木”表达生命晚景的凄凉,从“滚滚长江”抒发岁月不可阻挡的悲哀。以“无边”写空间的广茫,以“无尽”写时间的无穷,汹涌悲苦倾泻而下,写尽人生穷途的离恨悲愁,满溢怎样的绝境况味?

可诗人至死不悟,“艰难苦恨”熬白鬓发,“潦倒”穷困不得不停了酒杯,却仍执着一念要进仕途。纵然“万里悲愁”“作客”他乡,却拒绝回乡谋生;纵然“百年多病”孤独无助,也决不改变思维寻求别的生计。

分明沦入死胡同却执迷不悟,这种执着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有几点很值得杜甫反省:

其一,你到底有什么政治才干,既能进入仕途,又能左右逢源,还能救民于水火?

其二,你心系天下,将百姓与自我苦难融为一体,替民发声,可除了当官就没有别的路径为民生解除点滴疾苦?

其三,为什么苦苦追求却毫无结果,你研究过成功官员的人格吗,自我到底缺失了什么?

其四,除了仕途,天下就没有一条路可走?

如果李白还能借酒卖狂, 一时纵情高歌,超脱烦恼,杜甫却是“沉郁”到绝望而于“顿挫”中缓过气,凭借胸怀苍生的雄阔豪气得以残喘而已。

相比而言,苏轼有了突破,终于从故纸堆里发掘出陶渊明,拜他为师,寄情田园,学得旷达淡泊的处世智慧,可豪放的词人真的超脱出世了吗?没有!

借“人道是”的假赤壁,以周瑜的少年得志对比自我的老大无成,于仰慕古代英雄中表达不得志的愤懑消沉。“早生华发”分明透出饱受沧桑的苦痛,早年得志突发“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怎能接受?

也才“人生如梦”般跌宕沉浮,不敢相信为现实,又表达人生虚幻似梦的消沉,以及仕途不可把握的慨叹。诗才横天下,做人又拙真,认死理,怎能官运亨通呢?

因政治主张与王安石不和,王安石下台后,又与保守派不和,仕途也就越走越狭窄,而他的心离宦海也越遥远,却离陶潜越近。

尽管如此,无论多小的官,苏轼也无法挣脱,恋栈之心不泯灭,也才终于不能彻底挣脱心灵的牢笼。他真能“日啖荔枝三百颗”,沉湎于口福之乐而忘却仕途失意吗?真能“不辞长作岭南人”?非也!

最后,死于被征召回朝廷的途中,大概是兴奋过度吧?不也是一种人生悲剧?

尽管每个儒家文人的际遇各各不同,但都沦入穷途,因为艺术家的个性气质相似。辛弃疾北伐报国之志不渝,也才陷入自结的蛛网;白居易看似聒然自适,也因琵琶女的琴声触动愤懑不平之气。这些诗人大多从道家那里寻求精神庇护,不断修养内心,却只能徘徊于入世与出世间,无法超脱。

0 阅读:9
评论列表
  • 2024-07-25 17:18

    这就是孔大盗的论资排辈、打压后辈起源于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中的子以父为纲,臣以君为纲,文化自卑,管理水平低、容人格局小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