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的开端:第一次印巴战争

芝兰学摄 2024-10-14 11:47:04

一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治

19世纪中叶,印度次大陆全境沦为英国殖民地,进入20世纪,随着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展开,印度的各类独立运动此起彼伏,使得英印政府疲于应对,二战之后,英国国力衰弱,被迫同意印度独立,1946年,英国当局宣告印度成为“自治领”,原先,英国设想成立一个统一的印度,然而,印度国内,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矛盾重重,特别是以真纳为首的印度穆斯林联盟,强烈反对建立统一印度的计划,而主张穆斯林独立建国。次年,英印总督——王室成员蒙巴顿被迫提出所谓“蒙巴顿方案”(或称印巴分治),把英属印度分成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斯坦和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1947年8月14.15日,印巴分别成立自治领,然而,虽然印巴分治,双方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归属问题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

蒙巴顿克什米尔全称“查谟与克什米尔”,其位于印度北部,南邻印度,西接巴基斯坦,北部是阿富汗,中部是中国,处于交通要道,全境多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其地势居印度次大陆最高处,居高临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印度总理开国尼赫鲁认为“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能在南亚的政治舞台上占据重要位置”,巴基斯坦总理阿里·汉则说“克什米尔就像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如果印度取走这顶帽子,我们就会永远受印度摆布”克什米尔的大部分居民为穆斯林,按照印巴分治方案,本来应该属于巴基斯坦,然而,英国出于种种目的,早在1846年,与锡克王国的首相兼封建领主古拉伯·辛格签订《阿姆利则条约》,将克什米尔出卖给他,并册封后者为所谓“查谟和克什米尔大君”。查谟和克什米尔成为英印帝国体系中的一个土邦。以此回报其对英国的种种示好行为,此后,克什米尔即置于印度教徒的统治之下,这成为印度宣示克什米尔主权的重要理由,1925年,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最后一任大君哈里·辛格在英国扶植下上台,他本人是印度教徒,倾向于印度教,但克什米尔境内穆斯林势力强大,因此,哈里·辛格犹豫不决,摇摆不定,国内亦分为穆斯林会议党、国民会议党(支持印度教徒),彼此斗争,争斗不休,1947年,蒙巴顿方案提出,围绕克什米尔的特殊地位,方案特别规定,克什米尔可以自由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巴基斯坦主张克什米尔全民公投,而印度则利用哈里·辛格及被印度教徒控制的国民会议无视穆斯林通过决议,宣布克什米尔属于印度,围绕克什米尔的归属,印巴双方剑拔弩张,已势如水火。

印巴的争夺战在克什米尔当地,也引起强烈反应,当地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也随之展开大规模武装冲突,1947年8月-9月,在蒙巴顿方案提出后,当地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展开大规模武装冲突,20万穆斯林居民在冲突中丧生,此事引起了巴基斯坦方面的极大怒火,10月下旬,2000余穆斯林部落武装分子徒步或骑摩托车从北、西和西南分三路进入了克什米尔,迅速占领许多克什米尔许多重要据点,并逼近首府斯利那加(srinagar),哈里·辛格见势不妙,向印度求援,10月26日,克什米尔正式达成加入印度的协议,次日,印度即向克什米尔派出军队,巴基斯坦见状,不甘示弱,也派出以部落武装为主的军队进入克什米尔,至此,战争爆发。兵力对比及战略企图印度:4万多人,多为正规军,含2个步兵旅,2个伞兵旅,1个装甲旅,若干土邦及部落武装。企图:控制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与查谟地区,以两个地区为基地,进行进军,控制克什米尔全境巴基斯坦:5万多人,多为部落武装,装备训练均与印度正规军相去甚远,巴方对印度突然大规模投入正规部队和战争爆发准备不足。巴基斯坦的非正规军纪律败坏,所过之处,就就地劫掠,许多士兵在掠夺了被占领的城市后就回家了,因此巴基斯坦也未能及时加强它的进攻。

二 第一阶段 秋季作战印度为了夺回在克什米尔的主动权,之后又派出第161旅、第50伞兵旅、第19步兵旅和第7坦克旅,从查谟地区进入克什米尔参战。此时,巴基斯坦的部落武装已包围首府斯利那加,形势危急,印度军队迅速通过空军与伞兵投入斯利那加的防御战,很快就击败了市郊的巴基斯坦非正规军。迫使后者退往20多公里外的沙拉登地区。印军随后发起反攻,进攻沙拉登地区,以坦克为火力掩护进行包抄,大败装备落后的巴基斯坦部落武装,打死500多人,巴基斯坦部落武装败退到巴拉穆拉(Baramula)和乌力(Uri),这两座城市随即也被印军收复。与之相比,巴基斯坦的动作却迟缓很多,因为当时巴基斯坦代理总司令是英国人格雷西,格雷西又需要巴军最高统帅同时也是印军最高统帅同时又是英国人的奥金莱克将军的同意,才能派出正规军,奥金莱克闻讯后直接飞到巴基斯坦,向真纳表示:“如果巴基斯坦正规军进入目前在法律上已属于印度一部分的克什米尔,所有在巴基斯坦军队中服役的英国军官均将自动和立即退出。”巴基斯坦只得放弃出动正规军的念头,可放弃克什米尔又不能被接受,于是真纳号召穆斯林组成民军,进入克什米尔。从而,这场战争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印度正规军与巴基斯坦民军之间进行的不对称战争。然而,尽管印军在斯利那加一线站稳了脚跟,但在克什米尔北部,巴基斯坦民兵得到了吉尔吉特(即唐朝时期的“小勃律”)和奇特拉尔的支援,站稳了脚跟,在克什米尔南部的朋区(punch),巴基斯坦民兵的攻势依然十分淋漓。印度军队没有追击被击溃的巴基斯坦军队,而是向南试图解朋区的围,但是这个行动没有成功,主要是因为侦探不足,对当地的道路的困难的低估。虽然印军到达了朋区,但是未能达到解围的目的。

在查谟(jammu)西部一线,印军也同时发起进攻,此时,巴基斯坦部落武装正在围攻重镇诺歇拉。印军决定出奇制胜,偷袭巴军补给基地阿斯尔——克答拉,印军组织一支被称作“查拉力量”的坦克机动分队,与1月8日夜间乘夜突然发起进攻,巴军无法抵挡坦克火力与冲击,大败,被迫逃走,印军解围。随着冬季来临,大雪封山,印巴双方均被迫停止军事行动,双方均向联合国提出控告,要求联合国进行调停,联合国要求双方停火,分别撤军,让克什米尔自己觉得自己的命运,遭到双方同时拒绝,联合国的初次调停宣告失败。在此期间,印军积极备战,准备发动新一轮的攻势。而巴军也不甘示弱,乘着印军无力进攻,发动小规模反攻,收复了部分失地。

三 第二阶段 春夏作战到了1948年3月,冬季过去,战争再次爆发,到1948年3月17日,印军率先在查谟地区发起攻击,直指巴基斯坦民军最前沿:唐格尔(Jhanger)。印军第7坦克旅又一次显示出新式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印军以坦克为先驱进行攻击,手中只有轻武器的巴基斯坦民军根本无法抵挡,次日唐格尔就被印军攻克。随后,印军前往解围拉乔里(rajauri),拉乔里是查谟地区的重镇,濒临德维河,是克什米尔通往查谟地区的要道,已被巴民兵围困数月,巴军牢牢控制拉乔里南部的交通要道——班瓦里大桥,封锁城市,严阵以待,印军见难以突破,再次祭起“夜袭”的法宝,他们一边正面对巴民兵阵地不断发动佯攻,一面决定冒险以坦克进行夜袭,4月8日夜,印军以十几辆坦克为先导,步兵紧随其后,乘巴军熟睡之际,以低速静默方式泅渡河流,(这一举动十分危险,因为坦克在河中很容易搁浅)突然出现于巴军阵前,随后发起攻击,围城巴军猝不及防,大败,丢下拉乔里逃走,印军解围。其前锋甚至已逼近巴基斯坦本土边境。面对如此不利的局势,真腊再也坐不住了,他不顾英国劝阻,决定派出正规军队参战,至此,印巴全面战争爆发,同月,巴军正规军4万多人进入克什米尔,首要目标是久攻不下的朋区(punch),在开战之初,巴民兵即发动对朋区的围攻,但朋区建在海拔3000米的高地上,易守难攻,巴民兵数次攻打,均未能得逞。印军前来支援,但也未能解围,双方僵持,此时,巴正规军来到,再次发动对朋区的攻打,印度方面亦投入增援,进行作战,双方你来我往,反复争夺,在朋区陷入僵持。同时,在斯利那加以西的巴坦城,巴基斯坦民军则抓住印军步坦协同上的缺陷,先放坦克进城,再集中火力打击后续跟进步兵,取得极好效果,使得印军迟迟不能占领该城。最终印军决定先用火炮轰城,然后步坦一同出击,进占一地后由步兵固守,如此循环前进。在这种打击下,巴基斯坦民军无法继续支持,放弃巴坦,进而印军长驱直入,控制了克什米尔西南部及西部地区。

印军春季攻势在克什米尔北部,激烈的战争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克什米尔北部,巴基斯坦民兵得到了吉尔吉特(即唐朝时期的“小勃律”)和奇特拉尔的支援,站稳了脚跟,到了1948年5月,克什米尔北部的巴基斯坦部队开始南下,向克什米尔腹地发起进攻,他们首先攻占了卡吉尔(kargil),随后兵分两路,向东西两个方向攻击前进。在东部,巴基斯坦民军占领了哈拉策后继续东进,于7月2日进抵克什米尔东部的战略城市列城(leh)城下,试图攻下列城,如此能把控制力延伸到克什米尔西部的整个拉达克地区。在西部,民军攻占了离卡吉尔49公里的德腊斯(Dras),前出至离斯利那加不足199公里的乍吉山口(zoji-la pass)。印军固守列城、乍吉山口,与巴基斯坦民军展开了激战。(见地图).乍吉山口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一处隘口,也是喜马拉雅山脉的最低点,地势险要,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列城通往斯利那加的必经之路。如乍吉山口沦陷,巴军则可长驱直入,直捣斯利那加,后果不堪设想。但巴军推进迅速,此地守军薄弱,无法抵挡,7月7日,乍吉山口被巴军攻占。残存印度守军撤退,与主力部队会合,企图乘巴军立足未稳,夺回乍吉山口。

1948年夏季巴军与印军的战线9月,印军先后两次从斯利那加,列城两个方向发起对乍吉山口的反攻,但由于火力支援不足,均被巴军居高临下击退,巴军民兵手持轻武器,灵活运用山地地形,使得没有重火力支援的印军无法前进,印军指挥官决定,调集查谟地区的第7坦克旅前来支援,但此举遭到众人一致反对,认为没有在如此高原山地使用坦克的先例,当地地形也没办法供坦克机动,且沿途有许多穆斯林聚居地,无法保密,然而,别出心裁的印军还是想到了办法。他们把坦克的炮塔和底座拆开,分别以卡车运输,全程用帆布遮盖,乘夜运输,沿线警戒,使得巴军和当地居民根本不知印军在运输什么东西,还以为是一般军用物资,等到了目的地斯利那加,又将坦克重新组装,为使得坦克可以机动,印军又调集大批工兵拓宽由斯利那加通往乍吉山口的小道,使得其勉强可以通行轻型坦克,经过周密准备和19日的运输,终于将7辆轻型坦克运输到斯利那加,与此同时,印军多次进行步坦协同演习,确保作战万无一失。

争夺乍吉山口此时,已到了10月中旬,由于连日大雪,印军迟迟未能发起进攻,这也得巴军的守备开始松懈,至11月1日,印军终于决定不再等待,冒雪发起进攻,出其不意,11月1日上午10时45分,短促的炮火准备后,7辆坦克在前,步兵在后,印军开始由积雪覆盖的山路往山口进发。在坦克火力掩护下,印军步兵发起进攻,巴军做梦也没想到印军会把坦克派过来,也缺乏对抗坦克的反坦克武器,猝不及防,在坦克炮火下大败,至下午2时,印军以极轻微代价攻占乍吉山口,打通了斯利那加与列城之间的联系,随后向克什米尔北部发起进攻,同年11月,印军在朋区也取得了进展,将围城部队击退,使得被包围1年的朋区解围,但此时,冬季再次来临,大雪封山,印军无力再发动新的攻势,巴基斯坦派出正规军援助克什米尔北部的巴民兵,严阵以待,双方再次陷入僵持。谁也无法奈何谁。

争夺乍吉山口

至停战期双方的行动四 停战至1948年年底,尽管印军在战场上取得优势,但冬季来临,大雪封山,不利于印度军队行动,印度本土距离克什米尔较远,且多为山地,补给不便,反观巴基斯坦距克什米尔近在咫尺,且多为平原,可以源源不断获得补给,如果演变为长期战争,势必对印度不利,因此,印度决定见好就收,表示原意接受联合国调停。1949年1月1日,双方停火。此后,开始了长达半年的谈判,在联合国调停下, 7月17日,双方草拟和约,印度占据了克什米尔全境五分之三的地区,人口约400万。巴基斯坦只控制五分之二的地区,人口约100万。按照和约,克什米尔独立已不可能,双方应同时撤兵,而后通过全民公投决定克什米尔的归属,但印巴双方不约而同拒绝撤兵,致使和约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时至今日,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仍然是印巴双方的“死结”,成为南亚的“火药桶”

纵观此次印巴战争,印度方面无疑表现出色。当克什米尔的局势变化之时,印度立刻派出正规军队,抢占先机,取得主动权,反观巴基斯坦却犹犹豫豫,因惧怕国际舆论与英国压力只派出部落武装与民兵作战,从一开始就出于不利地位,即使后面派出正规军,也是在本土受到威胁之时,对整体战局已不能产生太大影响。同时,印度军队能够依据战场灵活运用战术手段,使得军事运动的突然性大大,最精彩的就是印军出奇制胜,“水路行车”夺取班瓦里大桥的行动,堪称奇袭的典范。同时,印军熟悉巴基斯坦部落武装和民兵的战法,在防御作战时往往采取打击其补给基地的做法,取得极好的效果,许多印军在二战期间,从英军身上学会了坦克的运用,运用到印巴战争的战场,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反观巴军,巴基斯坦军在整个战争过程中缺少灵活机动的战术手段,也缺少明确的作战目标。初期投入的部落武装力量没有经过战役筹划,缺少周密组织。与印度正规军的对抗中明显处于下风,而在后期投入正规军。主要是被动应付印度军队进攻,因此缺少整体筹划与周密组织的巴基斯坦军队频频陷入被动境地,在战术上也是如此。尽管巴军武器装备不如印军,特别是缺乏坦克,但如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可以对抗坦克,却屡次被印军坦克打得抱头鼠窜。可以说表现欠佳。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