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历史上10位高龄但仍建功的老将军

理科男是个历史小迷弟 2025-03-05 14:54:54

曹操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说出了他的雄心壮志,同样也说出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那些老将军们,他们虽已到暮年,但仍然为国家做贡献,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历史上的10位老将。

1、廉颇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名将,以勇猛善战和谋略兼备著称。其军事生涯贯穿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三朝,以抗击齐、魏、秦三国立下赫赫战功。公元前283年,廉颇率军大破齐军,攻取阳晋(今山东郓城),威震诸侯,被赵惠文王拜为上卿。公元前270年,在阏与之战中与赵奢配合,采用坚壁固守策略击退秦军。公元前262年,面对秦国进攻长平,他主张“深沟高垒”持久防御,成功遏制秦军攻势,但因赵孝成王中反间计被撤换为赵括,最终导致长平惨败。

廉颇

公元前245年廉颇以78岁高龄攻取魏国繁阳(今河南内黄)。后因权臣郭开谗言,遭赵悼襄王罢黜,流亡魏国、楚国。公元前243年,赵王欲重新启用时,廉颇已84岁,虽“一饭斗米,肉十斤”以示健硕,终因使者被贿赂未能复职,客死楚国寿春。

2、王翦

王翦是战国后期秦国人,与廉颇同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其军事生涯集中于秦王政时期(公元前247年—前221年),主导灭赵、破楚等关键战役,为统一奠定基础。公元前228年,王翦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俘赵王迁;次年以水攻灭魏都大梁,终结魏国。公元前226年破燕国主力,迫使燕王喜退守辽东。

王翦

公元前224年灭楚之战。时年约六十岁的王翦力排众议,坚持率60万大军出征,采取“坚壁清野、以逸待劳”战术,与项燕对峙一年后突然发动总攻,斩杀项燕于蕲南(今安徽宿州),次年攻陷寿春俘楚王负刍。公元前223年灭楚后,其子王贲继续率军扫灭燕、齐残余势力,父子共灭五国,占秦统一六国疆域的七成。六国灭亡后,王翦激流勇退,史书上再也没有他的记载。

3、赵充国

赵充国是西汉中后期名将,以“持重安边”著称,军事生涯横跨武帝、昭帝、宣帝三朝,尤以平定羌乱与开创屯田制影响深远。青年时以“善骑射”入选羽林军,武帝时随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匈奴,在浚稽山战役中率百人突围而还,升中郎。昭帝时平定武都氐人叛乱,任后将军兼水衡都尉。

赵充国

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76岁的赵充国主动请缨平定西羌叛乱。他摒弃单纯武力镇压,提出“以战促和,屯田固边”战略,三次上《屯田奏》,主张撤骑兵、留步兵万人屯田湟中(今青海东部),将军事防御与农业生产结合,既节省军费又巩固边疆。此策遭朝臣反对,但经宣帝采纳后,一年内降服羌人,实现“寓兵于农”的边疆治理模式,开创中国屯田制度先河。

赵充国晚年仍参与边疆决策,甘露二年(前52年)以84岁高龄最后一次献计安定乌孙。最终病逝长安,享年86岁,谥“壮”。

4、马援

马援是东汉开国名将,以“马革裹尸”精神闻名。其军事生涯始于新莽末年,后归附光武帝刘秀,成为统一战争核心将领,尤以平定边疆、开拓南疆功绩卓著。建武八年(32年),率精兵突袭陇西隗嚣集团,以“堆米为山”首创军事沙盘推演,助刘秀平定陇右;建武十一年(35年)任陇西太守,剿抚并施平定羌乱,重建河西走廊秩序。

马援

建武十七年(41年),57岁的马授任伏波将军南征交趾(今越南北部),击溃征侧、征贰姐妹起义军,斩首数千,收复六十余城,立铜柱划定汉朝南疆,并推广农耕、律法,使岭南正式纳入中央管辖。建武二十四年(48年),62岁高龄仍率军北击武陵五溪蛮,但因瘴疫导致士卒病亡过半,遭权臣梁松诬陷“贻误军机”。次年(49年)病逝军中,享年64岁,死后被褫夺新息侯爵位,灵柩草葬城西。直至汉明帝时方得平反,追谥“忠成”。

马援最著名的应该就是他的那句:“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5、黄忠

黄忠是东汉末年蜀汉名将,以“老当益壮”闻名,军事生涯集中于归附刘备后的十年间。原为荆州牧刘表部将,208年赤壁之战后归顺刘备,随其入川征战。建安十九年(214年),在益州争夺战中率先锋攻克涪城,以功拜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汉中之战,时年约七旬的黄忠担任主将,采纳法正“居高临下”之策,在定军山突袭曹魏统帅夏侯渊,阵斩其首,助刘备夺取战略要地,此役直接促成曹操撤军、刘备称汉中王。战后晋封征西将军,同年进位后将军,赐爵关内侯,与关羽、张飞并列。

黄忠

晚年仍活跃前线,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刘备称帝前夕,以七十余岁高龄参与军事筹备,同年病逝于成都,追谥刚侯。其结局在三国名将中属自然善终,未如演义所述死于夷陵之战。《三国志》载其“勇毅冠三军”,虽大器晚成却创“老将建功”典范,定军山之战更成冷兵器时代突袭斩首经典战例。

6、李靖

李靖是唐初名将,也是唐军的一面旗帜,他属于是大器晚成式的人物。军事生涯贯穿唐高祖、太宗两朝,主导平定南方割据、北灭突厥、西破吐谷浑三大战略方向。

武德四年(621年)率军攻灭萧铣,以“兵贵神速”战术趁长江汛期直捣江陵,收降三十余州;次年平定辅公祏叛乱,以水陆并进奇袭丹阳,终结江南割据。

贞观四年(630年)任定襄道行军总管,以59岁高龄率三千精骑雪夜突袭定襄,生擒颉利可汗,终结东突厥汗国,太宗誉其“以骑三千喋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

李靖

贞观九年(635年)64岁时挂帅西征,顶住高原反应率军穿越积石山,千里奔袭吐谷浑伏允可汗,迫其自焚,拓疆青海,此役成为其军事生涯收官之战。

李靖深谙急流勇退之道,贞观十一年(637年)以司徒致仕,闭门谢客避嫌。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病逝长安,享年79岁,谥“景武”,陪葬昭陵。

7、苏定方

苏定方也是唐初非常厉害的一位将领,可惜在演义中被塑造为一个反面人物。早年随窦建德、刘黑闼征战,后归附唐朝,在太宗、高宗两朝屡建奇功。贞观四年(630年)随李靖奇袭东突厥,率两百精骑直捣颉利可汗牙帐,首战成名,回来后被雪藏了20多年。永徽六年(655年)以63岁高龄任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远征西突厥,采用分进合击战术,生擒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灭西突厥汗国,设昆陵、蒙池都护府,打通丝绸之路。

苏定方影视形象

显庆五年(660年)68岁时跨海征百济,率十三万水陆大军横渡黄海,半月内连破熊津江防线,攻陷泗沘城,俘国王义慈,灭立国678年的百济,创唐朝跨海灭国首例。龙朔元年(661年)以69岁挂帅西征吐蕃,穿越葱岭雪域,兵锋直抵帕米尔高原,迫使疏勒、朱俱波等国归附。麟德二年(665年)73岁仍镇守吐谷浑前线,病逝于青海乌海军中,享年76岁。高宗废朝致哀,追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8、刘仁轨

苏定方是唐初名将兼政治家,以文武兼资、海陆并进著称。其军事生涯始于贞观年间,显庆五年(660年)随苏定方灭百济后留任熊津都督,面对百济复国势力与倭国联军,以“示弱诱敌”策略于龙朔三年(663年)指挥白江口之战,时年62岁,率唐军1.3万、战船170艘,以火攻焚毁倭军400余舰,奠定东北亚千年秩序,此役成为东亚首次大规模海战经典。

刘仁轨

战后治理百济,首创“兵民合一”屯田制,五年间恢复生产、巩固边防。仪凤二年(677年)76岁任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防御吐蕃侵扰,提出“持重守险、伺机反攻”战略。永隆元年(680年)79岁仍督造河源军防务,强化陇右防线。晚年官至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参与修订《永徽律疏》。

光宅元年(684年)以83岁高龄辅佐武则天理政,次年病逝洛阳,享年85岁。

9、郭子仪

郭子仪唐朝中兴名将,以平定安史之乱、再造社稷之功显赫于世。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58岁的郭子仪临危受命,任朔方节度使,联合李光弼收复河北,至德二载(757年)率军收复长安、洛阳两京,以“香积寺之战”歼灭叛军十万,迎肃宗还朝,封代国公。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趁乱攻陷长安,67岁的郭子仪以疑兵计退敌,单骑入敌营说退回纥,再复京师。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回纥联军三十万压境,69岁高龄的郭子仪卸甲执枪,阵前感化回纥倒戈,合击吐蕃于灵台西原,斩首五万,创“不战屈兵”典范。

郭子仪

其军事生涯四镇节度使,八十岁仍督军防御吐蕃。建中二年(781年)以85岁病逝长安,追赠太师,谥“忠武”,陪葬建陵。新旧唐书载其“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10、俞大猷

俞大猷也是明朝中期的抗倭名将,与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以水陆并进、谋略深远著称。其军事生涯始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武举中第,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主导东南抗倭与西南平叛。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任浙东参将,首创“楼船协剿”战术,于普陀山、烈港等战役重创倭寇。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指挥王江泾大捷,歼敌两千,为明军首次大规模抗倭胜利。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以59岁任福建总兵,联合戚继光扫平横屿、南澳倭巢,彻底扭转东南海防局势。

俞大猷

隆庆至万历初年,转向西南边疆。万历元年(1573年)70岁高龄挂帅平定广西瑶僮叛乱,采用“剿抚兼施、屯田固边”之策,数月内平靖思恩、八寨等地。晚年仍督练车营新军,著《正气堂集》总结“练兵先练胆”“水陆互济”等军事思想,其“三叠阵”“车骑协同”战术影响后世。万历七年(1579年)病逝泉州,享年77岁,追赠左都督,谥“武襄”

小结:

这10位老将,他们以"老骥伏枥"的精神谱写出荡气回肠的篇章。战国廉颇78岁仍率军攻魏,西汉赵充国76岁首创屯田制平定西羌;东汉马援62岁南征交趾立铜柱定疆,黄忠七旬阵斩夏侯渊定汉中;唐初李靖64岁远征吐谷浑,苏定方68岁跨海灭百济,刘仁轨62岁指挥白江口海战;中兴名将郭子仪67岁单骑退吐蕃,明朝俞大猷70岁平定西南叛乱。这些将领在须发皆白之年仍驰骋沙场,或运筹帷幄革新军事制度,或亲冒矢石完成灭国壮举,用毕生践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信念,将军事智慧与家国情怀熔铸成华夏民族的精神丰碑。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