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湖的2大困境:鲢鳙放养了60多年,“保水鱼”保住了什么?

科普猫猫说万物 2024-12-11 18:24:45

作为中国最大的人工湖泊,千岛湖以其数量众多的岛屿而享誉全球,与加拿大的金斯顿千岛湖以及湖北黄石的仙岛湖一道,共同被誉为“世界三大岛湖”。

这里的水质清澈透明,完全符合国家一级饮用水的标准,这一优质水资源的背后,离不开千岛湖特有的“保水鱼”养殖模式。

自六十多年前开始,千岛湖就采取了放养鲢鳙鱼的措施,目的是通过生态手段维护湖泊的水质,在当时是非常有前瞻性的环保策略。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似乎忘记了这种办法,导致千岛湖水体环境差点崩溃。

当初引入“保水鱼”的初衷是否已经完全实现?面对新的环境挑战,又该如何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以确保千岛湖的水质持续保持饮用水标准等级呢?

千岛湖又名新安江水库,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境内。这个大型人工深水湖泊不仅是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更是长三角地区不可或缺的战略水源地。它承担着为周边地区提供安全、稳定饮用水的重任。

千岛湖的水域面积很大,足足有500多平方公里,水深平均约为34米,最深处更是超过了百米,总蓄水量为178亿立方米。这样的水域规模和蓄水量,使得千岛湖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水资源宝库。

现在看起来十分清澈的千岛湖,在上个世纪末却爆发了两次重大生态灾难,即1998年和1999年发生的千岛湖蓝藻灾难。

1998年,当地渔民在捞鱼的时候发现,今年捕上来的鱼特别少,与上一年相比简直是断崖式下跌。97年捕捞300万斤的鱼,98年只捕捞了30万斤,鱼都去哪里了?答案是闷死了!

当时的渔民发现,原本千岛湖的水是很清澈的,呈现出淡蓝色,可以倒映天空,到了98年的时候水突然变绿了,绿的一点都不正常。调研人员抽取水样后发现,湖水中蓝藻含量超标,严重的地方蓝藻腐烂后发出臭味,这是蓝藻集中爆发的先兆,环境专家称之为“水华”。

本以为过了一年“水华”现象就能改变,毕竟千岛湖这么大,它自己就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谁知道第二年更加严重。

大量的蓝藻和浮游生物聚集在水面,把水中的氧气全部消耗殆尽,千岛湖底部的水草光合作用也受阻碍,进一步降低了水中的含氧量。水里的鱼没了氧气后纷纷翻肚皮,鱼死了之后尸解又产生了大量的氮磷物质,给蓝藻和浮游生物提供了养料,“水华”区域进一步扩大。蓝藻和浮游生物腐烂后还会放出有毒的湖靛,能毒死湖里的鱼虾,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为什么千岛湖会爆发水华现象?

其实与当地渔民密不可分。千岛湖中生活着大约110多种鱼类,经济价值高的有三种,鲈鱼、桂鱼、鲢鱼。

因为能卖到高价,所以当时附近的渔民就养这三种,其余的鱼就自生自灭。之前千岛湖大多放鲢鱼和鳙鱼,是因为他们长的快,能满足当时人们的基本鱼肉需求,好不好吃是其次,毕竟六七十年代时大家都很穷。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变好了,国民的口味开始变得挑剔了,对经济价值高的桂鱼、鲈鱼需求陡然增大。

放养的桂鱼、鲈鱼已经不能满足当地的市场需求,为了把握这个市场机遇,渔民们开始用网箱养殖。本来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养的太多了,饵料投放的太多,没有被吃完的饵料沉到湖底,被微生物分解后水质就会变差,用当地渔民的话来说就是“水变肥了”,这是蓝藻泛滥的主要诱因。

怎么办?地方政府很头疼,当地渔民要养家糊口,千岛湖水质又要保证干净,显然,这两点因为蓝藻的出现起了冲突。

鱼和水可以兼得吗?

生态学者团队在千岛湖做了三年实验,决定大量放养鲢鳙,用生物防治的方式来消灭蓝藻。

通过科学计算,一条鲢鳙要长到5公斤就要消耗掉200公斤的蓝藻,对于千岛湖的水质改善大有裨益。

于是相关部门又开始放养鲢鳙,如今千岛湖鲢鳙一年产量已经达到了500万斤,蓝藻泛滥的现象再也不会出现了。夏季的时候,人们可以在新安江水库周边看到密密麻麻的鲢鳙鱼群。

然而现在依旧有两个问题,第一,千岛湖的地形很复杂,500万斤的鱼捕捞起来很费劲,能确保每年都能捕捞足够的鲢鳙吗?

第二,鲢鳙鱼苗是不是投放的太多了,过犹不及?水藻吃完了,鲢鱼鳙鱼就要吃鱼卵了,这会挤压其它鱼类的生存空间。另外,蓝藻也不能一点都没有,少量的蓝藻对水质反而是有益处的。

0 阅读:31

科普猫猫说万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