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中,感染性发热是极为常见却又极具挑战的病症。对于年轻医生而言,面对此类病症时,构建清晰、准确的临床思维至关重要。每当遭遇感染性发热的病例,我们必须向自己提出两个关键问题:其一,感染的部位究竟在哪里?其二,引发感染的病原学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宛如指引临床诊疗的明灯,若无法清晰、准确地回答,治疗便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极易陷入盲目,最终导致失败的结局。
接下来,我将通过一个真实的病例,详细阐述如何运用正确的临床思维来应对感染性发热的挑战。
一、迷雾初现:复杂病情的开端患者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女性,她的病情就像一团迷雾,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谜团。其主诉为“反复腹痛发热4个月,再发4天。”4个月前,患者突然出现腹痛、发热的症状,同时伴有眼睛和皮肤发黄。在外院进行CT检查后,发现肝内及肝门部的胆管多发结石伴扩张,高度怀疑肝脓肿。于是,外院医生立即为患者进行了肝脓肿的穿刺引流,并同时给予药物抗感染治疗。经过治疗,患者的症状有所好转。然而,好景不长,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腹痛、发热以及皮肤眼白发黄的症状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时,外院均进行了保守治疗,但具体的治疗过程并不清楚。
1个月前,患者因腹痛发热再次发作,来到我院就诊。入院后,超声检查显示患者腹腔、胸腔均有积液,尤其是腹腔积液较为明显。此外,右肝脓肿依然存在。针对这种情况,我院医生为患者进行了腹腔积液的引流以及右肝脓肿的再次置管引流。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病情又出现了新的波折,她曾经出现过一次急性肺栓塞。好在经过积极的治疗,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随后转到 ICU 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在病情稳定后,患者带着引流管出院了。
4天前,患者的病情再次复发,出现了腹痛发热的症状。当地医院诊断为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随后拔出了肝脏引流管,并给予药物治疗,患者的症状再次得到了缓解。然而,患者的病情为何如此复杂多变?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经过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发现患者7年前曾因为胆管占位做过 Whipple 手术。Wipple 手术是一种复杂的腹部外科手术,对胆管的结构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一手术史或许是导致患者病情反复的重要因素之一。
附:Whipple手术又称之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一种复杂的高风险外科手术。切除胰头内或胰腺钩突内病变的传统手术便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传统的胰腺切除术会实施部分胃切除术,许多患者在术后可能出现倾倒综合征、吻合口溃疡和胆汁反流性胃炎等并发症,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有望降低这些并发症发病率。
患者入院后,为了进一步明确病情,患者进行了肺部CT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右下肺有片实变,存在炎症,双侧胸腔都有少量的胸腔积液(见下图)。
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治疗,进镜约70cm处见肠肠吻合口,从中间吻合口处进入输入袢。进镜110cm处发可见胆肠的吻合口,这个吻合口里面有一个巨大的黑色结石嵌顿。对这个大石头进行液电碎石后,再使用取石网篮取出大量的黑色碎石,随后放置了一个双绪尾胆道支架。
经过这次治疗,患者的炎症指标一度有所好转,体温也一度下降,维持了几天的正常状态。然而,好景不长,患者的体温又再次升高,达到了 39 度的高热。这让我们感到十分困惑,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患者再次发烧呢?我们已经使用了升级后的抗生素美罗培南进行治疗,为何病情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于是我被请来会诊,以期能解决这个反复发热的令人头痛的问题。会诊当天,患者复查了胸部CT。我观察第二次CT的影像,发现患者肺部的情况有所加重,双侧胸腔积液有所增多,右下肺实变的吸收并不明显,同时两上肺也出现了一些渗出影(见下图)。这让我们不禁怀疑,患者反复发烧是否是因为肺部感染加重了呢?
为了弄清楚患者反复发热的真正原因,我决定深入研究患者的病情。我仔细比较了前后的 CT 图像,并亲自到病人床边进行观察。患者肝脓肿的引流管已经拔掉了,肝周的积液引流量也不多,而且引流液比较清亮,反复培养均为阴性。这说明肝脓肿和肝周积液可能并不是导致患者反复发热的原因。查体时我发现患者右背部局部轻度隆起,并且伴有压痛。
在观察胸部CT纵隔窗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即患者右侧肩胛骨与肋骨之间的皮下组织有明显的增厚,内部有低密度区(见红色箭头)。这让我怀疑是否存在皮下脓肿的可能(见下图)。
因此我考虑再次出现高热应该是皮下脓肿所致,因此建议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皮下组织脓肿抽取和引流。
至于患者两上肺的渗出影,我分析认为是肺水肿,因为患者合并双侧胸腔积液增多,而双侧胸腔积液首先要考虑是就是心功能不全,当时患者复查BNP也增高了(288pg/ml,参考值<100)。再加上患者长期消耗营养不良出现低蛋白血症,因此两上肺内中带的病变最有可能是肺水肿。
皮下脓液穿刺结果很快出来了,脓液有核细胞数很高(244000/ul),LDH 也很高(7897U/L),葡萄糖0.81mmol/L,脓液培养出了肺炎克雷伯菌,对绝大多数抗菌素都是敏感的。
这一结果让我们找到了患者再次发热的真正原因 —— 皮下脓肿。经过治疗,患者的体温逐渐下降,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面对感染性发热的患者时,寻找感染部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切入口。只有准确地找到感染部位,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
在这个案例中,患者的病情十分复杂,涉及多个部位的病变。从最初的肝脓肿、胆管结石,到后来的胸腔积液、肺部炎症,再到最后的皮下脓肿,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是导致患者发热的原因。如果我们在诊疗过程中,没有清晰的临床思维,只是盲目地进行治疗,很可能会错过真正的病因,导致治疗失败。
同时,这个案例也提醒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要注重细节,善于发现问题。有时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线索,可能就是解开病情谜团的关键。就像在这个案例中,如果我没有亲自到病人床边观察,没有仔细比较 CT 图像,就可能会忽略患者右侧肩胛骨下方皮下软组织增厚的情况,从而无法及时发现皮下脓肿这个真正的病因。
此外,多学科会诊在解决复杂病例时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我们遇到疑难问题时,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要积极邀请相关科室的专家进行会诊,共同探讨病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五、总结与展望感染性发热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病症,但每一个病例都可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挑战。作为医生,我们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清晰的临床思维,才能在面对复杂病情时,准确地找到病因,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临床诊疗水平。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年轻医生的培养,让他们在临床实践中逐渐掌握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的分享,能够让更多的医生认识到临床思维在感染性发热诊疗中的重要性,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加准确、有效地应对此类病症,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