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从十个军团到十三个集团军(二)》中,介绍了八路军的情况,本文继续就新四军的情况具体讨论一下。
新四军的情况和八路军很不一样,首先八路军由红军主力部队组成,而新四军则是由未参加长征的少量红军余部加上游击队组成。其次从部队规模来说也相差很大,八路军有6万人,给编制的3师6旅12团,也有4.5万人,而新四军一共只有1万人左右,虽说编制是8个团,实际上都是小团,和八路军的主力团相差甚远。另外就是两者所处的环境也有很大的不同,新四军完全是孤悬敌后,在众敌环伺之下,最后能够发展起来,相比八路军来说难度更大。
就是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新四军从1万人,几千条枪,发展成兵力超过30万,各种枪支超过20万的劲旅,新四军的发展历程还是很值得探究一下的。
本文就以新四军的发展为主线,来探讨一下抗战时期新四军编制的沿革情况。

1937年10月12日,新四军正式成立。
国共双方关于合作抗日的谈判早在1937年2月份就开始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双方代表在西安,杭州,庐山多地进行了多次谈判,讨论关于红军改编的问题。按照我方最初的设想,红军可以编为四个军,由林彪,刘伯承,徐向前,贺龙担任军长,当时的南方各省的部队是计划组成一个军,由刘伯承统领。这份4个军的方案国民党一方完全不同意,开始只同意给2个师的编制,后来经过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后,谈判才算快速达成一致,八路军组成3师6旅12团,南方游击队单独组建成军,不隶属于八路军。
关于这个军的军长,国民党方也不同意我方的人选,后来双方选定了一个共同认可的叶挺将军担任军长。叶挺对于四军这个番号非常有感情,再加上红四军也是红军时期很喜欢用的一个番号,因此大家都一致同意新四军作为这支部队的番号。

新四军在指挥架构上是归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和第五战区指挥的,八路军则是归第二战区指挥的,八路军的总司令朱德,同时也兼任第二战区的副司令长官。
双方关于新四军的协议是1937年10月12日达成的,因此这一天也被定为了新四军的建军日。
1937年11月,叶挺和项英先后到延安,向中央报告新四军的筹建工作,确定新四军军部暂驻武汉。
1937年12月14日,东南分局成立,后来改称东南局,同时还成立了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东南局和新四军分会都由项英担任书记,军分会副书记是陈毅,东南局副书记是曾山,之后又增补了饶漱石任东南局副书记。
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正式成立,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

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从武汉移驻江西南昌。新四军军部共设立了13个处室,参谋处处长赖传珠,秘书处处长李一氓,政治部秘书长黄诚,组织部部长李子芳,副官处处长黄序周,军需处处长叶辅平,军法处处长李一氓兼任,兵站处处长张元寿,宣传教育部部长朱镜我,民众运动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兼任,军医处处长沈其震,敌军工作部部长林植夫,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
各处室负责人中,张云逸、袁国平、李一氓、周子昆、赖传珠、李子芳、张元寿都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朱克靖、黄序周、叶辅平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黄诚是一二九运动的北平学生联合会主席;朱镜我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党团书记;沈其震和林植夫都是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的爱国专业人士。
军需处长叶辅平是叶挺的胞弟,1939年8月叶辅平在去香港接收华侨对新四军的捐赠途中,遭遇交通事故遇难。后由宋裕和接任军需处处长,宋裕和也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
1938年4月,新四军军部从南昌移至皖南歙县,8月又移驻泾县云岭村,后在云岭驻扎近三年时间,直到皖南事变。

1938年4月中,编入新四军的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集结到皖南和皖西,全军编为4个支队和1个特务营。
第一支队由湘鄂赣边,赣粤边,湘赣边、皖浙赣边和湘粤赣的游击队组成,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
第一支队下辖第一团和第二团,第一团由湘鄂赣边红军游击队组成,团长由傅秋涛兼任,副团长江渭清;第二团由赣粤边,湘赣边、皖浙赣边的红军游击队和湘南游击区的湘粤赣游击支队合编而成,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
第二支队由闽西,闽赣边,闽粤边和浙南的游击队组成,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
第二支队下辖第三团和第四团,第三团由闽西、闽赣边红军游击队组成,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第四团由闽粤边闽西和浙南红军游击队组成,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志。

第三支队由闽北和闽东的游击队组成,司令员由张云逸兼任,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
第三支队下辖第五团和第六团,第五团由闽北红军游击队组成,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第六团由闽东红军游击队组成,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
第四支队由鄂豫皖边的红28军和游击队组成,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萧望东,后由戴季英接任。
第四支队下辖第七团,第八团,第九团和手枪团。第七团由鄂豫皖边的红28军一部组成,团长杨克志,政委曹玉福;第八团由鄂豫边红军游击队组成,团长周骏鸣,政委林恺;第九团由红28军82师特务营和鄂东北独立团组成,团长顾士多,政委高志荣;手枪团由红28军手枪团和部分便衣队组成,团长詹化雨,政委汪少川。

整个新四军相当于八路军的一个师,新四军的支队按级别来说相当于八路军的旅,但是规模差了不少。
四个支队中,第四支队的实力最强,差不多占到整个新四军兵力的一半。四支队的核心是红28军,在《从十个军团到十三个集团军的变迁(一)》一文中,介绍了红28军的情况,红28军和红25军是一脉相承的,多次合并,又多次分开,这支红28军是在红25军长征之后重建的,在鄂豫皖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斗争,不但没有垮掉,还成长壮大起来,此时就成为了新四军中的头号主力。
别看新四军初建时的规模很小,却是将星云集,四个支队的五位政治部主任刘炎,王集成,胡荣,萧望东,戴季英,包括多位团级指挥员如张正坤、叶道志,王必成,陶勇等,全都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
1955年授衔时,新四军四个支队中,有一位元帅,两位大将,两位上将,还有好几位中将。在这一项上,八路军的六个旅除了344旅比较接近以外,其他几个旅都比不了。
四个支队组建之后,兵分了三路。第三支队随军部驻留在皖南,担任守备任务。
第四支队东进皖中,配合正面战场进行了多次伏击战,并陆续组建了江北游击纵队、淮南抗日游击纵队、第三游击纵队和挺进团等多支抗日武装。
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协同作战,东进北渡,全面出击。
1938年4月28日,由粟裕带领的先遣支队,从皖南东进苏南进行战略侦察。先遣支队由第一支队,第二支队和第三支队的侦察连组成。

1938年5月12日,第一支队从皖南出发,进入苏南,在江宁、溧水、镇江、句容和金坛一带活动。
1938年6月17日,粟裕带领的先遣支队取得韦岗伏击战的胜利之后,先遣支队的干部战士归建。
1938年6月中旬,第二支队也从皖南出发东进,到达江宁、溧水、高淳、当涂一带。
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在苏南敌后携手战斗,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组建了多支抗日武装。如丹阳县游击纵队,不久又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简称挺纵。再如由梅光迪领导的江南抗日游击队和朱松寿领导的苏浙人民抗日自卫军合编组成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
1938年10月,第一团调回皖南,归第三支队指挥;第六团调到苏南,归第一支队指挥。罗炳辉接替傅秋涛,接任第一支队副司令员。
1939年1月,第三团也调回皖南。所以皖南事变时,留在皖南的是第一团,第三团和第五团,本来留在皖南的三支队第六团因提前调到苏南,逃过一劫。
1939年4月,第六团挺进苏南东路地区,改称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另在茅山地区组建了另一个第六团,也称新六团,团长段焕竞。
1939年5月,第二路与第三路在武进会师,成立了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简称江抗,由梅光迪任总指挥,叶飞、何克希、吴焜任副总指挥。不久又扩建了江抗第四路和第五路。
1939年10月,江抗主力由叶飞率领到扬中县与挺纵合编,番号仍用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员管文蔚,副司令员叶飞,参谋长张开荆,政治部主任吉洛。

整编后的挺纵下辖四个团,第一团由江抗第二路和第五路合编而成;第二团由江抗第三路改编;第三团由挺纵第一支队和第四支队合编而成;第四团由挺纵第二支队和第三支队合编而成。
1939年11月,挺纵主力北渡长江,进入扬州和泰州地区,只有江抗第二团留在苏南丹北地区活动。
1939年11月6日,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成立,简称新江抗,司令员夏光,副司令员兼政治部主任杨浩庐。重建了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简称民抗,司令员任天石。
1939年11月7日,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领导机合并,成立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刘炎。下辖第二团,第四团,新六团,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

苏皖支队的主体就是第四团团部和第二营,在挺纵主力北渡之前先行渡江后改称新四军苏皖支队,部队在扬州、仪征、天长、六合一带发展。此时四团的团长已换为陶勇,原团长卢胜改任政委。
1940年2月,苏皖支队与挺纵第三团合编,仍称苏皖支队,司令员陶勇,政委卢胜。
1940年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北渡长江,改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政治部主任刘炎,副主任钟期光。
新四军在苏北的部队被改编为3个纵队。第一纵队由挺纵改编,司令员兼政委叶飞,参谋长张藩,政治部主任吉洛,一纵下辖第一团、第四团、第七团;第二纵队由第二团、新六团和挺纵一部合编而成,司令员王必成,政委刘培善,参谋长杜屏,政治部主任陈时夫,二纵下辖第二团、第六团、第九团;第三纵队由苏皖支队、江都独立团和郭村起义的陈玉生部合编而成,司令员兼政委陶勇,后由刘先胜任政委,副司令员陈玉生,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卢胜,三纵下辖第三团、第七团、第八团。
除了以上三个纵队,苏北指挥部还陆续将崇启海常备旅、联抗和江苏省第四行政区抗目游击指挥部、南通县保安旅等纳编。
崇启海常备旅原为崇明自卫总队,1940年6月北移启东、海门,旅长茅珵,政委韩念龙,下辖第一团、第二团。后改称苏北第四区游击第三旅,旅长茅珵,政委李干辉;
联抗的全称是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和鲁苏战区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联合抗日指挥部,黄逸峰任司令员,李俊民任副司令员,参谋长卢志英,政治部主任张孤梅。所辖部队由新四军和两支地方实力派武装组成,编为四个大队;
第四行政区抗日游击指挥部由辛亥革命元老季方领导;
南通县保安旅原为国民党地方部队,后由第四行政区抗日游击指挥部指挥,旅长梁灵光。

主力北渡之后,留在江南茅山地区的部队组建为新第二支队,司令员罗忠毅,副司令员兼政治部主任廖海涛,参谋长王胜,下辖新三团、第四团、独立第一团、第二团。
新三团由镇江、句容、江宁的抗日自卫团改编;
第四团由原第四团留在苏南的一个营扩建而成;
独立第一团由茅山地区地方武装改编;
独立第二团由锡宜武人民抗日义勇军改编。
1940年3月,谭震林被调任苏南东路主持工作,同时何克希被任命为新江抗的司令员,吴仲超任政委,夏光任参谋长,杨浩庐任政治部主任。
1940年4月,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改编为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谭震林任司令员兼政委及政治部主任,何克希任副司令员,张开荆任参谋长。
救国军东路下辖三个支队,第一支队由民抗改编;第二支队由新江抗改编;第三支队由浦东、青浦、昆山的抗日武装改编。
1940年8月,又组编了第四支队,第五支队,第六支队,由江阴、无锡、常熟的游击队,以及从上海来参加抗日的工人和学生改编而成。
1940年11月,第一支队和第五支队合编成第一纵队,司令员夏光,政委刘飞;第二支队和第六支队合编成第二纵队,司令员陈挺;第三支队和第四支队合编成第三纵队,司令员朱长清,政委温玉成。另将江阴、无锡、武进等地的地方武装改编为江南抗日救国军西路指挥部,司令员梅光迪,政委吴仲超。

如上所述,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支队合营在江南苏北活动,第三支队随军部驻防皖南,实力最强的第四支队则从鄂豫皖东进皖中,陆续组建了江北游击纵队、淮南抗日游击纵队、第三游击纵队和挺进团。
1939年5月,高敬亭事件爆发后,第四支队改组,新四军在皖中和皖东的部队被统一整编为第四支队、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由新成立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统一指挥,指挥由张云逸兼任,副指挥徐海东、罗炳辉,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
第四支队司令员由徐海东兼任,戴季英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后由郑位三接任政委,副司令员林维先,参谋长谭希林,下辖第七团,第九团,第十四团。第七团和第九团是原四支队的老部队,第十四团由淮南抗日游击纵队改编而成;
第五支队司令员由罗炳辉兼任,政委郭述申,副司令员周骏鸣,参谋长赵启民,政治部主任方毅,下辖第八团,第十团,第十五团。第八团是第四支队的老部队,第十团由挺进团改编而成,第十五团由第三游击纵队改编而成。

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孙仲德,政委黄岩,参谋长桂逢洲,政治部主任黄育贤,下辖三个大队。
1940年4月,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成立,由第五支队为基础组建,司令员杨梅生,政委陈庆先;
1940年6月,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成立,由第四支队为基础组建,司令员魏文伯,政委彭康;
江北游击纵队则继续坚持在皖中抗日,同时保障与皖南军部的交通线。
以上是新四军四个支队在早期的大概发展情况,除此之外,新四军中还有一个特务营,由湘南和闽中的红军游击队组成。
除了新四军初建时的四个支队和一个特务营以外,八路军也对新四军进行了补充,一方面是派出大批骨干充实到新四军队伍当中,如叶道志,陈康,陶勇,王必成这些中坚将领,都是从129师派遣到新四军的。另一方面八路军也有一些成建制的队伍陆续并入到新四军系统,以加强新四军的力量。

下面就来具体看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1939年2月,长江局撤销,东南分局升级为东南局,中原局成立。长江以北陇海铁路以南地区的新四军、八路军等武装统归中原局领导。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委员包括郭述申,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等。
1939年10月,八路军苏皖纵队在江苏邳县成立,原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主任江华任八路军苏皖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吴仲廉任政治部主任。原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改编为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简称南支,隶属于苏皖纵队,钟辉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
1939年11月,钟辉率领南进支队的3个主力营从邳北向邳南发展,部队越过陇海路,在灵璧以南及泗县北部地区活动。
1939年12月,津浦路东陇海路南皖东北地区的八路军及其他一切我军的部队,统一归彭雪枫指挥。津浦路东之新四军部队及地方武装,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4总队,张爱萍任总队长兼政委,黄春圃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40年2月,八路军115师344旅,晋豫边支队,独立游击支队,抗日决死第三纵队和河北民军第4团等部合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原第344旅旅部机关被编为纵队部。八路军第二纵队由左权兼任司令员,黄克诚担任政委,杨得志任副司令员。后由杨得志接任司令员。
1940年3月,八路军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支队与八路军山东纵队苏鲁豫支队第七大队合并改编,番号仍用“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钟辉任司令员,韦国清任政委,孙象涵任副司令员,张震寰任政治部副主任。
南进支队下辖第1团和第2团,孙象涵部编为第1团,团长孙象涵兼任,政委李浩然;第2团由原南支队伍改编,团长翁徐文,政委谢锡玉。
1940年5月,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主力改编而成的苏鲁豫支队约5000人,由支队司令员彭明治和政委朱涤新率领,由苏鲁豫边区南下。
1940年6月,八路军第二纵队的第一梯队约8000人,由刘震和康志强率领抵达豫皖苏的安徽涡阳新兴集一带,与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合。
1940年6月底,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二纵的第二梯队也到达涡阳。
1940年7月,彭雪枫和黄克诚两部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

四纵下辖4个旅,原新2旅改编为第2旅;原344旅改编为第4旅;原六支队第1团和第2团合编为第5旅;原六支队第一总队和第三总队合编为第6旅。
1940年7月底,黄克诚率领第2旅和原344旅的第687团越过津浦路进入皖东北,将第344旅(不含第687团)和教导营的一半兵力留给了彭雪枫。彭雪枫所率领的八路军四纵此时兵力约17000人。
1940年8月,中原局将所有涡阳以北、津浦路以东的各部队统一编制和指挥,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
第五纵队的部队包括八路军第115师苏鲁豫支队,八路军第四纵队第2旅,第4旅第10团,陇海南进支队,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八路军第二纵队一部等,总兵力约2万人,改编为三个支队,由黄克诚担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和政治部主任。
第一支队,由苏鲁豫支队改编而成,司令员彭明治,政委朱涤新,政治部主任吴法宪,下辖第1团、第2团、第3团;
第二支队,由新2旅和第687团合编而成,司令员田守尧,政委吴信泉,副司令员常玉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下辖第5团、第6团、第10团;
第三支队,由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和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合编而成,司令员张爱萍,政委韦国清,副司令员孙象涵,参谋长杨志雅,政治部主任张震寰。下辖第7团、第8团、第9团。

1940年8月底,八路军第五纵队挺进淮海和盐阜地区,和新四军共同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
1940年10月,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第1团与新四军第二纵队第6团在江台北白驹镇会师,标志着新四军和八路军在苏北地区已经形成合力。
1940年10月中旬,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改称八路军115师教导第1旅,旅长彭明治,政委朱涤新,该部后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第7旅;由八路军第115师苏鲁豫支队第二大队扩编而成的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改编为八路军115师教导第5旅,旅长梁兴初,政委罗华生,该部后改编为新四军独立旅。

1940年11月,八路军第四纵队和第五纵队划归华中新四军总指挥部指挥。
至此,新四军原有兵力近5万人,加上八路军两个纵队,总兵力达到将近9万人。
1940年11月中旬,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海安成立,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总指挥部后迁到苏北盐城。总指挥叶挺,副总指挥陈毅,政委刘少奇,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共9000余人,分为3个纵队,从泾县云岭出发,踏上向北转移的征程。
第一纵队由第一团和新一团合编而成,为全军左路,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傅秋涛,副司令员赵凌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江渭清,参谋长赵希仲;
第二纵队由第三团和新三团合编而成,为全军中路,纵队司令员周桂生,政委黄火星,副司令员冯达飞,参谋长谢忠良,政治部主任钟德胜。军部机关和直属队随第二纵队行动;
第三纵队由第五团和特务团合编而成,为全军右路。纵队司令员张正坤,政委胡荣,参谋长黄序周,政治部主任吴奚如。

1941年1月7日,新四军3路纵队还没走出泾县,就遭到国民党军9个师加1个旅共计9万余人的围攻,战斗持续到1月14日,新四军阵地全部失守,只得分散突围。
最后突围成功的新四军只有大约2000余人,其中,第一纵队司令员傅秋涛,副政委江渭清和第一团团长熊应堂分别率领一部分部队,先后突围到了溧阳;新一团团长张铚秀率领200多人北渡长江,到了安徽中部的无为;第二纵队政委黄火星和新三团团长熊梦辉也率领小股部队到了无为;新三团的营长巫希权,副营长张玉辉率领400多人突围,这一批是所有突围的部队中人数最多的一批;第三纵队参谋长黄序周和特务团团长刘别生,政委张闯初率领一部分部队,转战多日后也到达无为;第二纵队参谋长谢忠良和作战科科长李志高率领军部机关和直属队60余人突围;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钟德胜、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吴奚如等,也陆续脱险。
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遭受极其重大的损失,9000多人的部队损失了将近8成,许多高级将领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下山和蒋军谈判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途中被叛徒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宣教部部长朱镜我,第二纵队司令员周桂生,第三纵队政治委员胡荣等,在战斗中牺牲;第三纵队司令员张正坤,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冯达飞,军政治部秘书长黄诚,组织部部长李子芳,第五团团长徐锦树和政治委员林开凤等被俘,后在上饶集中营中被杀害。

1941年1月20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
新军部包括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军工部、财政经济部等。其中参谋处处长陈锐霆;政治部秘书长邓逸凡;组织部部长饶漱石;宣传部部长钱俊瑞;供给部部长宋裕和,副部长叶进明;卫生部部长沈其震,副部长戴济民;军工部部长韩振纪,副部长吴师孟;财政经济部部长朱毅,副部长朱人俊。

1941年1月25日,新的新四军军部以华中总指挥部为基础正式宣告成立,新军部将长江南北的新四军和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统一整编为7个师加1个独立旅,共计9万余人。
新四军第一师,由原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整编而成,师长粟裕,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所辖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依次编为第一旅、第二旅、第三旅,另外还下辖11个地方独立团。第一旅旅长兼政委叶飞,第二旅旅长王必成,政委刘培善,第三旅旅长陶勇,政委刘先胜;
新四军第二师,由原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改编而成,师长由张云逸兼任,政委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原所辖第四支队、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依次改编为第四旅、第五旅、第六旅,另下辖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和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第四旅旅长梁从学,政委王集成,第五旅旅长成钧,政委赵启民,第六旅旅长兼政委谭希林,参谋长朱绍清。

新四军第三师,以八路军第五纵队为基础整编而成,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下辖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委朱涤新;第八旅,旅长田守尧,政委吴信泉;第九旅,旅长张爱萍,政委韦国清;盐阜军分区,司令员洪学智;淮海军区,司令员覃健,政委金明;皖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常玉清。
新四军第四师,由八路军第四纵队为基础整编而成,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后由邓子恢任政委,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下辖第十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第十一旅,旅长滕海清,政委孔石泉;第十二旅,旅长谭友林,政委赖毅;肖县独立旅,旅长钟汉民,政委李中道。

新四军第五师,由豫鄂挺进纵队改编而成,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下辖第十三旅,旅长周志坚,政委方正平;第十四旅,旅长罗厚福,政委张体学;第十五旅,旅长王海山,政委周志刚;第一游击纵队,司令员杨经曲,政委张执一;第二游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黄林。第三游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何耀榜。后第三游击纵队与第十四旅40团合编为特务旅,旅长罗厚福,政委何耀榜。
新四军第六师,由原江南指挥部所属部队和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等合编而成,师长兼政委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下辖第十六旅,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第十八旅,旅长江渭清,政委温玉成;江南东路保安司令部,司令员何克希,政委吴仲超;江南西路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韦永义。
第六师虽保留番号,实际上很快就和第一师合并,统归粟裕指挥。第六师第十八旅划归第一师建制,第十六旅归第一师指挥。
新四军第七师,由无为游击纵队,新四军第3支队挺进团,以及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部队所编成的第19旅和挺进团等合编组成,师长张鼎丞,政委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

新四军独立旅,由八路军115师教导第5旅改编而成,旅长梁兴初,政委罗华生,副旅长吴世安,参谋长李梓斌,政治部主任刘兴元。下辖第1团,团长胡大荣,政委覃士冕;第2团,团长江燮元,政委叶绍贤;第3团,团长吴觉,政委晏成山。
1941年5月,邓子恢改任第四师政委,饶漱石代理军政治部主任。
1942年3月,刘少奇离开新四军回延安,陈毅代理新四军分会书记,饶漱石代理新四军政委。
1942年10月,谭震林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
1943年2月,谭震林调任第二师政委,饶漱石兼任军政治部主任。
1943年11月,陈毅离开新四军军部回延安,其职务由张云逸代理。
之后的两年中,新四军基本保持这样的编制,但是规模在持续扩大,到1945年8月,新四军的兵力已经达到将近26万,成建制的部队已经发展到26个旅,其中有11个战力较强的“甲等旅”,包括粟裕手下的叶王陶三个旅。

在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新四军全军展开猛烈反攻,快速肃清了长江以北、津浦路以东、陇海路以南地区的日伪军,使华中和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给即将到来的解放战争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战力最强的是三野和四野,这两个野战军中最能打的部队有很多来自当年的新四军。
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新四军第3师分批开赴东北,成为当时东北战场上最强大的主力部队;
1945年10月,由新四军第2师第4旅、第5旅,第4师第9旅,第7师和原山东第8师合编为津浦前线野战军,仍隶属新四军建制;
1945年10月底,新四军第5师兼鄂豫皖军区,与八路军第356旅等部整编合并为中原军区,隶属中央军委直接指挥;
1945年12月,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机关合并,也就是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政委饶漱石,副司令张云逸,罗炳辉,参谋长陈士榘,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舒同;
1945年12月底,津浦前线野战军改称山东野战军,归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建制;
1947年1月,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以及所属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合编为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所属部队整编为12个纵队;
1947年1月30日,新四军番号撤销,至此,新四军完成了其血与火的革命历程。

下文继续介绍解放战争时期的我军编制及沿革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