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70年代出生的人,我小时候看到村子里那些独自生活的老人,心里总觉得他们很可怜。
当我步入中年,成为父母后,再次审视他们,我渐渐领悟到,受苦的人往往也有让人厌恶的地方。
许多人的人生结局,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子女的作为,而是老人自己所设定的。换句话说,老人们在中年时,可能就埋下了一些隐患。
成为“空巢老人”的父母,通常具备以下几种共同特征。
01
守故乡,死活不离。
你见过这样的老人吗:无论子女在城市有多少套房产,生活条件多么优越,他们始终不愿意离开故乡,宁愿坚守那一亩三分的土地。
还有一些老人:随着子女迁往城市,生活上没有任何短缺。然而,他们始终渴望回到故乡。他们心中深处,始终牵挂着故土,决心在老房子里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埋葬于家乡的墓地。
与此同时,老人的子女都忙于工作和创业,实在抽不出时间来照顾他。
老人回到乡村后,拄着拐杖,开始种植蔬菜,或者坐在门口,期待着儿女们来送饭。一次又一次的等待,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落。老人的身影,显得格外孤单。
我的小学老师在退休后,耗尽了所有的积蓄,在故乡建了一座房子。为了装修,她还让三个孩子一起出钱。
老师一旦走不动,就会坐在门口,不再去其他地方。
孩子们把他送到医院,住了两三天,病情稍微好转后,他又开始要求回家。
有三个孩子,一个在省会城市上班,一个在县城任教,还有一个在邻近县的工业园区工作。
从县城到我家有四十多里路,都是山路,开车大约需要四个小时。
面对现实,我们不难理解老师为何常常得不到子女的孝敬。
有句话说得好:“哪儿的土地不埋葬人。”
如果老人执意选择了一块偏僻的土地,那是他故乡的土地,且十分固执,那么子女要尽孝就变得尤为艰难。最终,子女们咬牙决定追寻自己的未来,只能让老人自行去折腾了。
那些活得明白的老人,能够随时迁移。无论在哪里,只要有儿女陪伴,那里就是他们的第二家园。
实际上,老人只需稍微积极一些,去任何一个小区或村落,都能找到同龄人,建立起老年人社交圈,完全不会感到孤单。
如果能住得离儿女近一些,那么他们即使千里奔波回到家中,也能把这段旅程变为陪伴的时光。这样,老人的晚年生活就不再那么孤单。
02
育儿女,缺乏感情。
许多家长在孩子出生后,并不是很注重教育和培养。
如果两代人之间缺乏感情,那么他们的相处必然会变得不愉快。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只会变成一种被动的表现,这种现象被视为道德上的强迫。
作家王朔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我不记得自己曾经爱过父母,小时候只是害怕他们,长大后开始对他们感到厌烦,接着便是针锋相对,见面就争吵。之后又变得轻视他们,尽量避开他们。即便想要对他们好,心里却连一点假装都做不到。”
对父母产生反感的原因,源于他们在漫长的养育过程中所造成的影响。
作家回忆道,他在年幼时就被送到了托儿所,每隔两周或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直到十岁时,他才终于离开了托儿所。
作家曾对母亲倾诉:“当我需要你的支持时,你却在哪儿呢?”
母亲冷淡地回应:“你还在幼儿园。”这表明儿子在幼儿园,而母亲则在家中,完全无法察觉到儿子的需求。
在某一集节目中,作家和他的母亲一起亮相。
作家问道:“妈妈,您爱我吗?”
母亲说:“当然爱啊。”
作家继续询问:“假如我是一名逃犯,你还会爱我吗?”
母亲居然沉默了。
一个没有爱的儿子,想要回报父母,这简直比上天还难。儿子心中充满不甘。
作为70年代出生的农村人,许多人可能都有类似的体会:“父母在生下我之后,我的成长几乎是靠自己摸索,任其自然。”
缺乏情感的交流,甚至在学习方面也没有父母的关心。初中一毕业,我便开始自己谋生。未来的道路将如何发展,父母对此毫不在意。
如果你有难言之隐,父母却觉得你在无理取闹。
父母年龄渐长,却希望你经济上支持他们,将“养儿防老”的理念,完全施加在你身上。
有些家庭中,父母对男孩过于偏爱,严重重男轻女。受到溺爱的孩子失去了自我,而被忽视的孩子则感到失落。最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
如果父母与孩子无法共处一室,那么随着父母年纪的增长,空巢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孩子们可能不再接受他们。
03
过日子,碾压媳婿。
许多人可能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才华平平的孩子,往往难以走得更远,因此他们能够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父母;而那些能力出众的孩子则会追求更广阔的天地,常常忽视父母;移居海外的子女,仿佛就像没有出生一样。
如果父母希望避免空巢生活,就需要依赖身边的孩子。然而,他们却常常称赞那些远在他乡的儿女,夸奖他们学业优秀和收入可观。这种情况引起了身边儿女的不满情绪。
更让人感到恐惧的是,父母能力有限,却性格暴躁,十分强硬。他们对儿媳和女婿频频施压。
在家庭中,子女本应是父母安享晚年的基础,而子女的伴侣则是照顾老人的得力助手。然而,过于强势的父母却使得子女与伴侣之间产生了矛盾,这就带来了养老的困扰。
人,到底是会记仇的。
曾经父母对待儿媳和女婿的态度,最终会反映在自己老去之后的生活中。
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们、儿媳和女婿面对各种冲突时,也可能会选择疏远。如今,中年人外出务工是个常见的选择。
或者,年迈的父母选择跟随某个儿女,搬到外地居住。然而,他们与儿女及女婿儿媳之间的矛盾频繁发生,最终被赶走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明白,聪明的长者并不是拥有特别丰富的智慧和能力,而是懂得人情世故。
04
仔细思考一下,父母为何会变成“空巢老人”?
要解决问题,还是要找出原始的责任人。
作为年长者,要学会随波逐流,顺应子女的安排;在对待他人的情感上要更加真诚,不要总是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多积累德行,树立积极向上的形象。
作为子女,应与老人积极沟通,引导他们与时俱进,而不是固守传统的养老方式,更不应让他们仅仅待在老家等待子女的照料。
人生苦短,到了老年,别再让自己纠结,免得自我伤害。